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生命医学     
正调节胆固醇代谢增强CD8+T细胞的抗肿瘤反应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许琛琦研究员与李伯良研究员合作,在提高T细胞抗肿瘤免疫功能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人体的免疫系统负责保卫机体健康,其中T淋巴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功能细胞,负责识别抗原,并协同其他免疫细胞进行免疫应答,然而肿瘤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抑制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从而逃逸  相似文献   

2.
<正>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于2月17日以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雷鸣、陈勇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国辉研究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activity regulation of MLL family methyltransferases",揭示了组蛋白甲基转移酶MLL家族蛋白活性调控的结构基础。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330040,31470737,  相似文献   

3.
《内江科技》2014,(4):142-142
<正>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日前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季红斌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在体内证实了肺腺癌向肺鳞癌的转分化并揭示其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科学家发现新基因Bin1b能够起始精子运动 5月3日,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了香港中文大学上 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陈小章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张永莲院士研究 组合作取得的研究成果:抗菌肽蛋白(Bin1b)自附睾头部中段的上皮细胞中分泌入管腔后与还没有 运动能力的精子结合,通过L型钙离子通道使精子摄取钙离子,然后起始精子运动。这标志着继2001 年发现抗菌肽蛋白(Bin1b)之后,国家973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上海市 科技发展基…  相似文献   

5.
更正     
正2014年第3期第15页的文章"2013《nature》的中国声音(上)"名字错误,"许琛"应为"许琛琦",特此更正。许琛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从事免疫学研究,先后为博士后(受美国关节炎基金会资助),讲师。2009年6月回生化与细胞所工作,担任研究员,研究组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膜对受体功能的动态调控和T细胞介导型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以下简称生化与细胞所 )成立于 2 0 0 0年 4月 30日 ,是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合并而成 ,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成员。该所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一流的研究机构之一 ,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 ,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工作基础和成绩。中国科学院细胞库、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挂靠该所。总体目标 建设国际一流的研究所。机构设置 设有 55个独立课题组 ,另设有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于1999年7月3日正式成立,它是在上海地区中国科学院八个生命科学研究所(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虫研究所、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两个研究中心(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之一。主要研究方向根据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各所生命科学研究的现有基础和优势,初步确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莫玮、张亮等的最新研究发现:在干扰素伽玛通路中.β-arrestinl能够介导该通路中关键转录因子STATI与其负调节因子磷酸酶TC45的相互作用.从而负调节细胞对干扰素伽玛刺激的应答.抑制了干扰素伽玛的抗病毒作用。这一研究发现了β—arrestinl蛋白在细胞核内的新功能,并揭示了STAT1蛋白在细胞核中的负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9.
《大众科技》2008,(4):3-3
最近,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发现,在先天性免疫系统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调控分子,它能有效调控机体内的免疫应答信号通路,形成既有效、又不过度的免疫平衡状态。这项成果能够推动败血症休克等疾病的治疗研究。 这项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孙兵研究组进行的。最新一期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免疫》报道了这一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以政领导的研究组.发现TRPC6通道促进兴奋性突触的形成.提高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该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周健和杜婉璐等研究发现,TRPC6通道在兴奋性突触.特别是突触后大量表达.促进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的增加。树突棘是神经元突起上的一种微小结构,是形成兴奋性突触的重要位点。  相似文献   

11.
《科协论坛》2011,(5):F0004-F0004
上海昆虫博物馆隶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其前身是法国神父韩伯禄(P.Heude)1868年筹建的上海震旦博物馆(Musee Heude)昆虫部,1883年在徐家汇建成,后因标本众多,无法储藏,于1930年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兴建新的震旦博物院。当时储藏中国所产的动植物标本为远东第一,有“亚洲的大英博物馆”之美称。1953年归属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2001年并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张旭研究员,1961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感觉系统研究组组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特别是背根节神经元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以及痛觉机制研究,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8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或专题报告26次,部分研究成果已被引入教科书。现任上海市神经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内分泌委员会主任委员,任《Chinese Science Bulletin》、《Brain Research》等四个期刊的编委。  相似文献   

13.
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需求和世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开展 ,为全面推进上海地区生物学研究单位组织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发挥整体综合优势提供了契机。 1998年中国科学院把建设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列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启动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上海地区八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基础上 ,以人口与健康的国家目标为主 ,瞄准国际科学前沿 ,筹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加速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基地。 1999年 7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两年来 ,围绕“发…  相似文献   

14.
黄为军  王辉 《科学中国人》2011,(5):58-61,106
王福俤,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矿物质分子营养学研究组组长、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客座正教授、国家卫生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营养学会理事及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委员。河北医科大学学士、同济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第二军医大学营养学博士;1998年博士毕业后在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工作4年,后前往美国密苏理哥伦比亚大学营养学系(博士后)、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研究员)及佛罗里达大学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系(研究副教授)开展研究。2008年被中国科学院作为海外杰出人才引进回国。  相似文献   

15.
《科学生活》2010,(11):20-21
<正>王恩多,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1944年出生于重庆,原籍山东诸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人大代表。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常务理事,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现兼任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十届执行委员,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生命科学》常务副主编,《中国科学》和《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编委会委员。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6.
8月30日,国际著名期刊《科学》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研究组有关抑郁症分子机制的新发现。审稿专家认为,整体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信服,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它揭示了CaMKIIb在抑郁症模型中,介导外侧缰核可塑性的重要功能。我觉得这项研究不仅具有广泛的科学意义,而且在阐明这个蛋白如何参与抑郁行为表型中,做出了卓越的工作。在现代社会中,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普遍,并且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严重  相似文献   

17.
正专家简介:徐平龙,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1998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200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并担任研究助理教授,2013年受聘于浙江大学。其实验室采用多学科交叉手段,致力于阐明核酸天然免疫识别和抗病毒细胞机制的微环境调控、信号终止机制以  相似文献   

18.
正长生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孜孜以求的梦想,围绕这一梦想,人间曾上演出了多少悲喜剧。时至今天,这一梦想仍被许多科学家竞相追逐着。对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义栋来说,他所要做的,并不是被人神化了的长生不老梦,而是一些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对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家:现状和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生命科学家2001年在著名杂志发表论文情况 2001年在著名杂志上,中国大陆有5篇、香港有2篇生命科学的论文:三篇在《科学》、三篇在《自然·遗传》、一篇在《自然·神经科学》。其中三篇是全部在中国科学院进行的研究、一篇是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一篇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二篇是香港科技大学。而中国科学院主要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生物工程中心、和神经科学所)、一篇部分是生物物理所的工作。在学科分布上,三篇是遗传学,二篇是神经生物学,一篇是分子生物学,一篇是结构生物学。  相似文献   

20.
组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营养所),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全面推进阶段前瞻性战略布局之一,旨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进一步提升中国科学院解决“人口与健康”领域重大科技问题的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2002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原则通过了“营养科学研究所组建方案”。2003年12月15日,营养所正式揭牌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韩正等领导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美国康奈尔大学代表致辞祝贺。一学科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