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将我国新时期朦胧诗与西方象征派诗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做了比照分析:一、两者的生成背景;二、两者的主题意蕴;三、两者的审美观点。本文认为,朦胧诗虽然积极借鉴了西方现代文艺的表现形式,但在主题意蕴方面却渗透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英雄主义情愫,基调基本上是积极向上的,因此难以将它归入现代主义的艺术流派,它可以说是我国“五四”新诗传统的自觉接续,并为后来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新生代诗作了准备和铺垫。  相似文献   

2.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顾城诗中个人化的象征,独特的主观表达,抽象的抒写三个现代主义倾向,体现出朦胧诗的一些现代主义思维和表达方式,为当代诗歌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同时,他们的现代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在感受上有相当的差距,这种差距对我们思考当前诗歌甚而文学的发展都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革"地下青年诗歌同"朦胧诗"有着源流关系。青年诗歌是"文革"地下诗歌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以其丰赡的思想意蕴和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为20世纪80年代那场具有爆破性的诗歌大变革从情感内涵、表达方式上作了充分的艺术准备。  相似文献   

5.
现代主义绘画和现代主义设计都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出现的,且分别在西方绘画史和西方设计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对现代主义绘画和现代主义设计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分别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发展和现代主义绘画对现代设计的理论支持三方面入手研究了现代主义绘画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表现主义美学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其非理性的生命直觉、内在激情以及抽象的哲理思考,构成了创作表达的朦胧、虚幻和神秘。“文革”十年浩劫后出现的朦胧诗潮,从创作观念到表现形态上,都呈现出了与表现主义美学相似的特征。在八十年代现代主义大举回归中国诗坛的背景下,梳理朦胧诗潮的发展轨迹,就可以看出表现主义美学观对朦胧诗潮的形成产生过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描述之一,全面阐述了作为同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第一个浪头——“源脆诗”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朦胧诗”的精神意象、艺术特征和流派特点进行了描述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红极一时,争论不休的朦胧诗现象,从言、象、意三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朦胧诗语言有意叙、短缺、重复三种模式及特点;意象特征有随意性、不定性、多层次、跨跳性强、喻意多情调的特点;意蕴特质是张扬贵族精神,粉碎盲目崇拜,在孤独和衷婉中寻索崇高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潮汇聚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的种种因素,其中尤以现代主义的强光炫人眼目.主流意识形态宏大叙事的历史观念在朦胧诗中被疏离,取而代之的主要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等多向度的历史反思和历史重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滕胧诗”一词的导源、释名入手,指出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存在两种情形。一是晦涩型(即诗意艰深难懂);二是多值型(即诗意亦此亦彼)。认为朦胧诗的模糊性有着多种致因,但最主要最直接的还是象征手法使然。象征的主要特征是“暗示性”(即通过某一特定形象以表现或暗示超越这一形象的含义)。象征的生成机制是相关事物间的“可拟性”(即相互对应关系)。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以及我国传统诗论的多重影响,诗人往往选择象征手法进行创作。而正是由于象征所具有的涵盖性及主观随意性等特质,导致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文章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辨角度。指出了滕胧诗的“朦胧度”应有的极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诗百年历史经历了白话诗、朦胧诗、低诗歌三次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重大诗学转折,产生了"一谈、三崛起、二潮"三大诗学理论,形成了白话诗、朦胧诗、低诗歌三大新诗主潮,描绘了模拟尝试,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艺术模式,其当代性则分别是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人的崛起、人的解构,它们共同围绕着人的主题,展开由人的主体性确立到人的主体性衰落的当代性嬗变,把握住中国新诗这三大转折、三大主潮和三大理论,以及依此归纳延伸出的三个艺术模式,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整个中国新诗。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启动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诗歌,朦胧诗为其发展的显著标志,现代史诗的诞生则宣布了它的成熟,它与世界文学相对接而又有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中国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潮,以其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向传统诗学观和艺术模式进行强烈地反拨和颠覆。傅天琳的《麦地中的一种情形》在当时众多的个人化诗歌创作中,由于作品同时蕴涵了多种现代主义的符码和多意蕴的指向,堪称中国朦胧诗作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4.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比较论王萍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曾先后涌现出以舒婷、顾城等为代表的朦胧诗;以杨炼、江河等为代表的文化诗;以于坚、韩东、杨黎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三大新诗潮。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的诞生,中国当代新诗潮的艺术范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本文旨在通过对...  相似文献   

15.
谈到我国七八十年代之交出现的“朦胧诗”,论者多认为它是受了西方观代诗尤其是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影响。但“意象派”与“朦胧诗”,作为两个产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诗歌流派,它们究竟有哪些联系,又有哪些区别,似乎还没有人论及。本文试图将二者做一番比较,这对于更加清楚地认识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在70年代末开始的学向历史回归的历史性转轨中,“朦胧诗”充当了艺术变革的前锋,而它的美学原则,在新潮诗歌批评主要是“三个崛起”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崛起的诗论及时捕捉到了专制政治垮台后由叛逆的艺术所体现的时代思想命题,即人的社会价值标准问题,它是朦胧诗美学原则的本质所在。崛起的诗论所注意到的朦胧诗的美学原则的又一个层面,是诗人完成真正的艺术创造活动的必须经由的方式:“自我表现”。新潮批评在阐释朦胧诗的美学原则时自身回到审美的位置上,再一次体现了20世纪中国学的“的自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十七年和“文革”十年,当代诗歌被有效地整合进了政治一体化的文学体制,使之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颂歌和战歌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两种主要形态。进入新时期后,一方面是承担了启蒙主义历史使命的现实主义诗潮再度复兴,另一方面是“文革”时期处于地下状态的朦胧诗开始浮出历史地表。朦胧诗在思想方面与现实主义诗潮同调,在艺术技巧层面借鉴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成为现代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18.
朦胧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诗歌,在精神内涵上它继承了传统诗歌,其与青年现实主义诗歌的一致性,即强烈的现实精神、现实主题,以及它所受到的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即相信未来、乐观主义的精神等明确地昭示了它的传统性。思想内涵的现实主义精神才是朦胧诗的主要价值和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它横跨经史子集四部,沟通文史哲。《史记》文本昭示出三重意蕴:一是“究天人之际”的宇宙观和哲学意蕴层;二是“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坏之理的历史意蕴层;三是“成一家之言”而达于不朽的文学审美意蕴层。这三个层次结构内外交融,共同显示出皇皇《史记》“史蕴诗心”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一飞 《现代语文》2006,(12):86-87
西方现代主义学的兴起,乃是伴随着传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衰微。在这一百多年里,象征主义是形形色色的思潮、流派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坡和波德莱尔的创作和理论”。20世纪上半叶,它曾对我国的李金发等诗人有过重要影响;而在建国建立后近三十年里,它曾长期受到学界忽略。70年代末以来,“朦胧诗”的崛起促使象征主义诗学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