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差生”这顶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桎梏,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难道“差生”真差吗?否!中小学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可以开发、随时可以奋起的“潜能生”。那么,“差生”从何而来呢?“差生”是机械的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教育学刊》有一篇文章,提出把“差生”改为“潜能生。我为这句话叫好。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教师应当体会学生生命最大的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要让更多的孩子有所选择,能够表现自我,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然而在中小学,“差生”这顶帽子犹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枷锁,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  相似文献   

3.
"木桶理论"是指木桶水容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个理论对木桶的容量大小来说是正确的.但这个物理上的容量理论用在教育上,去评价学生,培养人才就是不正确的.现在我们仍有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在教育教学中用这个理论去要求学生,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甚至当作衡量人才的尺度,把学生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当作组成木桶的木板,由此推断出一个学生的最终能力和成就取决于他最无能为力的那门知识和技能,而学生某些方面的特长和优势就像木桶最长的木板一样,对木桶的容量毫无贡献.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发掘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发现他的闪光点,而是紧紧盯住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发掘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发现他的闪光点,而是紧紧盯住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总挑学生的毛病,只喜欢、偏爱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那些在学习上有欠缺,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不屑一顾,看成是"差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使人才的培养只能按一个模式进行,不能使人人成才,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把“差生”、“后进生”等帽子戴在那些在学校里学业成绩不如人意的学生头上,认为他们“笨”、“智力差”、“没出息”。近来我们通过调查,事实并不如此。多数人由于某种原因,致使学业相对落后,而他们其他方面还是有很大潜能的,所以我们称其为“潜能生”。“潜能生”是“假性差生”.并非愚笨.他们的智商都属正常范围。本文笔者通过交谈、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手段.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潜能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其的心理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给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戴上"差生"的帽子。这顶帽子压在年幼的孩子头上,给其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差生"似乎低人一等,提到"差生"老师皱眉,家长发愁,同学厌恶。许多"差生"因此自惭形秽,失去学习信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关于"差生",我们有着太多误区,造成这类学生在后天成长中,迷失自我,找不到人生的航标,从而厌学,直至辍学。离开了森林的幼树,怎能长成栋梁之才?记得  相似文献   

6.
付安平 《师道》2002,(7):24-25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差异可分为正差异(达到基本要求后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和负差异(与基本要求间的差距),通过恰当的教育,负差异可以缩小甚至可以消除。正常人拥有七种智力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此处的差异是指负差异。20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7.
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尤其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差生",要相信每"差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只要我们教育者多给他们一份肯定,多一份爱,让"差生"向积极方向转化是完全做得到的.  相似文献   

8.
张玉陵 《考试周刊》2014,(33):179-180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为什么十几年后,一部分就成了"差生",为每一个人所轻视。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又是如何造就这样一批"差生"?文章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及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学校环境对学生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在思想道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方面比不上同龄人,于是有些教师就给他们戴上了“差生”的帽子,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也”,放弃教育。其实这些“差生”,只是在学习这方而落后,而且上小学的孩子正处于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我们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难免要遇到一些差生,要使差生转差为优是教师们常谈的话题和头痛的问题。我认为差生并不是天生就笨,他们只是暂时的.他们往往有许多优点和长处.只是被“差”掩盖。每个学生有差异,但那是个性和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同。学校教育为啥给学生扣上“差生”这顶沉重的帽子?  相似文献   

11.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12.
“差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成绩或表现不好或兼而有之的学生,如今一般称为“后进生”、“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待进步生”等。在应试教育的所谓“择优录取”面前,“差生”成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的心头痛。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差生”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中不同类别的所谓"差生"情况和"差生"教育现状的反思,提出了以"服务学生"、"因材施教"为宗旨的"差生"教育方法和思考,希望能对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差生"教育这一领域有所开拓。  相似文献   

14.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正值花季的他们,虽拥有健康的体魄,但在众人眼中,却是一群心理残缺的孩子。他们戴着“差生”的帽子,自卑、失败、叛逆、疏于管教、素质低是他们的标签。当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这一群体的时候,我们发现在所谓“差生”的背后,更多的是人文关怀的缺乏和心理疏导的缺失。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差生"有着多种认识和界定。"后进生""学困生"和"差生"在内涵上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在学校里有着种种不公平的遭遇,教育者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种标签化的称谓。我们应该撇开对"如何称呼有差距的学生更合理"的考虑,转而在教育实践领域促进教育行为向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脑科学的发展与"差生"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今学校教育中所谓“差生”存在的现象进行多方位的分析与认识,并结合现代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利用大脑的不同机能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来探讨影响人的发展和造成“差生”的原因,并希望通过这一科学认识,让学校教育重新审视对“差生”的认识和评价,树立起一个真正科学的“学生观”,让每一个青少年儿童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和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差生学习差的原因大致有五种:1、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或多或少缺少父爱或母爱。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全,使其产生自卑感,放弃学习。2、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遭受恐吓或勒索而产生后顾之忧,思想“包袱”沉重,不能安心学习。3、受个别教师的某些过激言行的影响导致学生厌学、怕学。4、受自  相似文献   

18.
我们常把“差生”这顶帽子戴在那些在学校里学业成绩不如人意的学生头上。后来,“差生”被“暂差生”、“后进生”所替代。但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仍然被认为“笨”、“智力差”、“没救了”、“没出息”……“差生”差吗?不说爱因斯坦3岁多还不会说活,9岁还口齿不清,也不说丘吉尔首相得过多少倒数第一,就说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卓立经历过的一件事。卓老师路过一家影院,一个男青年热情地拉住卓老师,说:“我是×××,以前是您的学生,现在是这家影院的经理,请老师看电影!”后来,卓老师感慨地说:“这件事让我汗颜啊!我…  相似文献   

19.
有不少同学因成绩不好,被称之为"差生".差生一般难以写出好作文.差生能不能写出好作文呢? 要他们写出好作文,就必须从他们的优势入手,因势利导才能收效快,进步大.优势究竟在哪里?古人云"辞溢乎情","因情生文".  相似文献   

20.
前一段时间,马老师被班上的几名差生搞得愁眉不展.别的不说,单就课堂作业本上那么多"红叉叉",就够他受得了.这不,昨天的作业,小红、小佳又几乎全错.一气之下,马老师将他们的座位后移了几排.至此座位不可能再后移了,可作业本上的"红叉叉"却一直居高不下.对此马老师陷入沉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