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俊 《文化交流》2016,(12):10-13
正10月,我去贵州。广告词说贵州"大美",确实,那里山水地理独绝、民族风情烂漫,历史人文也有积淀。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到贵阳,纪念中国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专祠是必须游览的——以前读书,一直不忘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  相似文献   

2.
一、文学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的自觉追求意识:“史识” 就一个学科发展的意义上来看,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现代文学史的开山之作,具有奠基性的价值;就个人的学术道路来看,我以为先生的《中古文学史论》一书,更能够代表他的水平和功力。《中古文学史论》不仅在一个学科的研究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于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实践,在近代学术史上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我在这里无意判断这两本书的价值,我只想围绕《中古文学史论》,探讨一下王瑶先生在文学史研究领域中思考和实践现代的科学的实证精神和方法的一些努力,并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带兵     
王阳明,即王守仁,浙江余姚人。他因曾讲学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人们尊称他为阳明先生。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他创建的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一扫当年沉郁的学术空气,成为明代后期影响最大的学术流派。但知道他会带兵打仗的人却不多,如此一个文弱书生,  相似文献   

4.
李钧 《文化学刊》2011,(1):134-13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写文学史"工程给郭沫若研究带来新契机,至今已取得了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研究成果。但"重写"郭沫若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矫枉过正的、非历史主义的"酷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典型代表——这需要学界加以关注和警惕。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郭沫若研究还有许多重大学案和学术增殖点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现代学统建设的角度对郭沫若研究进行概览,力图反思"唯新唯西"思想的负效应,并重申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明代浙籍哲学家王阳明悟道龙场、抗战中浙大西迁遵义,成为浙、黔两地文化、学术联系的重要纽带。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又一次将两地的科学意义作了交流。  相似文献   

6.
一在 2 0世纪的文学领域中 ,严家炎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史家 ,而且也是一位提纲挈领的文学批评家。严家炎的文学批评和他的文学史研究差不多是相同步的。早在 60年代初严家炎参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统编教材时 ,就参加了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文学评论之争。事情的缘起是评论界对柳青的《创业史》及其主要人物梁生宝、梁三老汉形象意义的讨论。原来 ,《创业史》发表后 ,在文学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赞许文章已达数十篇。关于《创业史》的论争 ,新近出版的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记述道 :“1 960年 ,邵荃麟在《…  相似文献   

7.
这个采访是由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20世纪中国文学史》引起的。这是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著作。一个欧洲人把中国文学史有观点地谈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关注的是,西方汉学界是如何将原本从语言学出发而进行的汉学研究,现今已将其枝蔓延伸至“跨文化传播”的领域并铺展开来,这个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关于知青和老三届的书,这些年出了不少,围绕这个主题,各种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也举行过不少。面对这本题为《中国知青诗抄》的新书,也许有人以为,不过又凑了一份热闹而已。仅就当下的所谓“知青热”而言,也许这么说不无道理。但从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术角度看,事情却不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9.
有人曾说,已经过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半壁江山在浙江.如今,在中国网络文学领域,优秀作家不断冒出、文学精品频现的浙江,也成为重要一极.更多时候,读者可能不清楚这些作者的名字,但提起他们的作品,或许会如数家珍:《盗墓笔记》《步步惊心》《甄嬛传》《芈月传》……写出这些饮誉中外作品的,正是浙江的网络作家们.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体系作为明代儒学的发展高峰,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主要观点中饱含着经世致用思想。这种经世致用思想风格不仅体现在王阳明的学术体系中,还充分彰显在其创立者王阳明个人的生平实践活动中。王阳明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着积极价值。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创新性的解读,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使其对我们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立定远大志向、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去年8月,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的《思归轩赋》双钩书迹,从日本回归中国。这是两册由日本人在1811年摹拓的墨迹本,弥足珍贵。今年是王阳明诞辰540周年,面对书迹,我们感到这是故乡后人对先贤之灵最好的告慰和祭奠。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始终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对文化问题的关注,也可称之为“文化关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首先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和关于中西文化的讨论。至90年代,这种文化关注更多地进入学术领域,在大众参与层面似乎有些沉寂。进入21世纪,对文化的关注由学术领域再次进入社会公共领域,例如,多年以前就有关于儿童读经的讨论,后来有人将其付诸实践,儿童读经的学校至今一直存在。从2004年中国内地恢复公祭孔子以来,各地举办的祭孔活动、“百家讲坛”播出的《〈论语〉心得》以及随之兴起的一系列传统文化大讲堂都是“文化热”的一种表现。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学院;2009年11月,清华大学也正式成立了国学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杨万里研究基本是以单篇学术论文、年谱、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诗文选注和资料汇编等方式出现。前80年一直颇为冷清,新中国成立初期编写的文学史教材对杨万里评价不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杨万里研究成为学界热点,重点相对集中在其诗歌创作和诗文理论两个方面,并在宋诗乃至中国诗歌发展的大背景下,给杨万里一个确切的历史定位———在南宋中期的诗坛上,陆游和杨万里分别占据着思想和诗史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4.
泰州宋明时期的理学发展到顶峰,其代表人物是宋朝"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和明朝"泰州学派"的领军人物王艮。儒学发展到宋初,其哲学及道德性命之学重新抬头,周敦颐及其之后的张载,被誉为理学的开山鼻祖,但胡瑗却是"开之必先"。胡瑗的理学对明代的王阳明影响较大,而王阳明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老师。因此,胡瑗和王艮这两位泰州学人有着理学方面的密切联系,但他们的思想又不完全一致,尤其是王艮,其在传承中创新,使宋明理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16—17世纪西方耶稣会士,把大量的中国知识和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但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热”急剧降温,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大失光辉,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原本就不像耶稣会士们所说的那样,人们是受了他们的欺骗和蒙蔽。其实,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中国消息和中国文化是相当真实可信的,反映了明末和康、雍、乾时期的中国现实。但是从乾隆后期起,中国封建社会已从高峰走向衰落,弊病和败象逐渐明显,特别是与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都处于劣势。政治腐败,思想保守,与外界交往十…  相似文献   

16.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 ,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终结 ,也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向近代发展与变化的转折时期 ,对这一时期学术文化进行深入探究 ,无疑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以及对近代学术进行导源溯流的研究等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半个 2 0世纪 ,对清代学术文化的研究却明显较为薄弱 ,这种状况至 70年代末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才有所扭转 ,而王俊义教授与黄爱平教授 ,则为在此方面较早辛勤耕耘并领风气之先的学者 ,他们在清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如《〈四库全书〉纂修研究》(黄爱平著 ,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7.
总觉得白先勇不应该是活在现代的人,他应该生活在明代或者清代,应该有着一个大大的宅院,有着众多的丫环仆役和从苏州昆山等地招来的戏班,应该每天侍弄侍弄花草,坐在花园里听听昆曲并唱上几句才对。于是,5月11日到14日,他出现在桂林书市上,总显得跟周围的人不一样,与周围的环境总有些格格不入。他出现时,人群中有人在议论他长得怎么那么像戏剧里的名角,有人在对比他和父亲白崇禧到底像在哪里。别人发言时,他在旁边静静地听着,看上去很入神,但不知道他是否神游到了古时的某个地方。轮到他时,他温和地一笑,花白的头发微微地抖动。《牡丹亭》美…  相似文献   

18.
青木正儿和盐谷温都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学家、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开创者,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分别是日本京都学派和东京学派举足轻重的学术领军人物,在学术观念上也都明显地表现出日本中国学的近代性特征,两人的中国戏曲研究成果也以极为相似的轨迹进入并留存于中国学者的视野。然而,他们在相近的学术道路上所留下的足迹却不尽相同。这一方面是由于其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文化教养以及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存在个体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并渗透在各自的学术研究中;另一方面,他们治学特色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东京学派与京都学派这两大日本中国学重镇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欧美汉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叙事,打破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政治/文学”的二元模式,为国内学者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新的启发和思路。其中夏志清和顾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最具代表性,并因两位学者不同的研究视角,延伸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夏志清服膺“新批评”方法,突出“文学性”这一要素,尽量消解政治对文学研究的影响;而顾彬则把政治当作文学史研究和书写的重要构成因素,强调文学和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话语的加入使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叙述更有“史”的意味。  相似文献   

20.
正财政篇可以说,王阳明和黄宗羲的财政税收理论和实践,最能体现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题中这两句话,本是南怀瑾先生的患难知己书赠于他的,用来形容王阳明和黄宗羲这两位明清时期"浙东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贴切不过。他们关心架上书,在经学史上的成就世人皆知。他们更关心世上苍生,王阳明有很多成功的管理地方财政税收的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