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师政治部主任写了一个小品,一家杂志拟刊用。编辑去电话与这位主任商量:可否将其中一个地方改改。这位主任接到电话提出,如果不改,也许效果更好。那位编辑听完主任的理由,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末尾还叮嘱这位主任,希望以后多写独具特色的东西,多提不同意见,因为这样编辑喜欢,读者喜欢,部队需要。由此联想到时下有些新闻报道人员,绝对“尊重”编辑意见,对编辑的话只会“是!是!”“好!好!”,没有一星半点异议。只要编辑编稿,换上啥例子都行,怎么改都可以,那怕面目全非,只要作者是自己的名字就行,以致所“写…  相似文献   

2.
一位互联网“记者”被多家新闻媒体授予“年度关注人物”、“年度知道分子”的称号.这些媒体认为他深入实地报道了利比亚的战况.可是,当一些有心人顺藤摸瓜,仔细地跟踪调查这些新闻报道出笼的经过后,他们才发现,这位“记者”不是在制作新闻作品,而是在“写小说”.  相似文献   

3.
通迅员园地     
前不久,有一位新闻干事的两篇“大作”刚一见报,就有很多人去电去函到报社“告状”,披露此报道严重失实.弄得这位新闻干事挨批评,写检讨,叫苦不迭.原来,这两篇“大作”是一位基层报道员写的初名,经他“精雕细刻”后才见报的,对于文中的事实真不真,他全成不知.  相似文献   

4.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笔杆子”写完稿给领导审阅后,便在自己的名字前署上领导的名字,尽管这位领导只是改了几句话,甚至全文未动,却成了第一撰稿人.有的干脆把按领导意图写出的稿子“让”给领导,只署领导的名字,自己甘当“无名英雄”.于是,稿件一发表,领导脸上有“光”,“奉献者”自然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巴金对如何学习写作的问题,说过这样的话:“写吧,只有多写,你才会写。”这不仅是这位著名作家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写作的“诀窍”之一。多写就是多练习、多实践、勤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努力,才能逐渐会写、写得好。举世闻名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中写了160多篇  相似文献   

6.
陆潜 《编辑学刊》2001,(2):61-63
冬去春来,满目鲜花.三年前在那春雨潇潇的日子里,一代文学大师姚雪垠先生仙逝于首都复兴医院.那是一个与他寓所极近的医院,怎么也想不到这位鹤发翩翩,双目炯炯体健神清的先生会突然离开人世,好长时间教我悲怅,一直想为他写一点纪念文字,却一直未启笔.因为,他留给我要想的、要写的太多,他那"老来有愿多悲壮,似火豪情暗自燃"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思念,他为了那长篇巨著<李自成>奋斗了近半个世纪,遗憾的是在他仙逝四个月后,才终于全部五卷问世.  相似文献   

7.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笔杆子”写完稿给领导审阅后,便在自己的名字前署上领导的名字,尽管这位领导只是改了几句话或几个标点,甚至全文未动,却成了第一撰稿人。有的干脆只署领导的名字,自己甘当“无名英雄”。于是,稿件一发表,领导脸上有了“光”,“奉献者”自然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  相似文献   

8.
作家赵树理有一次下农村,住在一户农民家里,房东小李向这位作家求教写作真经。赵树理知道小李的心意后,建议小李写一篇表扬好人好事的稿子让他看。小李拿来写好的稿子,赵树理看了后说:“你先改一改,明天让我看。”第三天,小李将改好的稿子送去,赵树理看后说:“你再改一改,明天送给我。”第四天,小李改好了稿,赵树理看了一遍,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五天,小李又  相似文献   

9.
人格在上     
梁衡 《传媒》2002,(8):49-50
细想,人格这个词是造得很准确的。就像我们写稿子时要按格填字,不能乱,编辑才好改,读者才好看。写诗也是这样,要有格律,只有合了格和律才美,才算是诗。那么做人呢?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格;合乎起码的格是正常的人,合乎更高更严的格,便是好人、高人、伟人。  相似文献   

10.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笔杆子”写完稿给领导审阅后,便在自己的名字前暑上领导的名字,尽管这位领导只是改了几句话或几个标点,甚至全文未动,却成了第一撰稿人。有的干脆把按领导意图写出的稿子“让”给领导,只署领导的名字,自己甘当“无名英雄”。于是,稿件一发表,领导脸上有“光”,“奉献者”自然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