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有过失的学生到底该不该体罚?这是个至今尚存争议的问题。主张罚者认为既然趋利避害是人类甚至是生物的本性,那么,对犯有过错的学生给予适当的体罚有益而无害,他们可举出许多成功的事例:贝多芬、傅聪幼时都挨过打,如果没有严父(其实也是严师)的体罚,他们未必能成为一流大师;反对体罚者却认为,体罚,是对人权的侵犯,是专制主义家长制的产物,它除了戕害儿童的心灵,毁灭儿童的自尊外,有百害而无一利。高度文明的国家大都禁止体罚。一位朋友到新加坡当中学老师,校长第一次谈话就告诫她:在新加坡,老师绝不能体罚学生,呵斥也…  相似文献   

2.
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树立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培养是当前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儿童教育中最薄弱和最易出偏差的地方。许多家长、老师在这个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两个错误的角色:或是扮演权力至高无上的“君主”,经常呵斥、体罚儿童;或是扮演俯首贴耳的“顺民”,对儿童唯唯诺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科学的研究和儿童道德教育的实践都表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和方式都十分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关怀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容许发体罚或变相体罚来摧残儿童。体罚和变相体罚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奴化儿童的野蛮残酷的手段。这种反动的教育思想和做法,已受到严厉的批判和制止。前上海市邑庙区私立卫平小学教师刘梅华因施行体罚,严重地伤害了儿童的身心,而受到严肃惩处,就是一个明显的事例。  相似文献   

4.
体罚按其内在动因可以分为感性体罚和理性体罚。感性体罚具有不可控制性,因此人们力图避免感性体罚,但感性体罚又是理性体罚的基础,理性体罚的内容是对感性体罚的内容的合法化与规制化。对于同一错误,理性体罚的内容和程度不总是相同的。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内,理性体罚程度的多少、内容的差异也会因教育的场所和儿童的身份而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虽然理性体罚的内容是相同的,却可能出于相反的体罚原因,其要达到的目的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不同孩子具有不周的个性特征,有些甚至是怪僻。见怪而不怪,注意发掘孩子的智力潜能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屠格涅夫儿童时代是一个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和有独创精神的孩子,但幼时患抑郁症,有时出现孤独、不合群,甚至头脑迟钝、学习不用功等特征。其父对他实施了一些不正常的体罚、训斥教育。他在回忆童年生活时写道:“我的童年几乎  相似文献   

6.
所谓“心理虐待”又称 “心灵施暴”或“情感虐待”, 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有意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 性地发生的任何导致伤害儿童心理健康并使之受到伤害的言行。心理虐待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不像体罚那样显现在外表,在短期内难以看到其负面影响,因此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更难以对其进行量的统计。然而心理虐待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与体罚一样严重,甚至还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专家们认为,缺乏老师关怀爱抚和鼓励的幼儿,比那  相似文献   

7.
学校里总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学习成绩差,不合群,上课无法专心听讲。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呢? “特殊心理儿童”一般是指心理上和一般儿童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由于某些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因素或教育方法不当等,这类孩子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其他儿童不大一样,诸如自我意识强、不合群、不爱学习、不能遵守正常的学校、社会秩序等等。“特殊心理儿童”几乎从受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教师应当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有了这种爱,教师的教育、品德、知…  相似文献   

8.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的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它将对一个人以后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那么,家庭教育应如何培养其创造力呢 ?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  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儿童的好奇心是其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现,是创造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儿童通常对事物表现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事物。 3— 6、 7岁之间的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头脑里充满天真的幻想,成人切不可轻…  相似文献   

9.
1.体罚对儿童的社会行为有长期不良影响Gershoff综合分析了27项童年期的研究和4项成年期的研究,以找出体罚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父母体罚儿童与儿童攻击行为有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教学中,有许多老师早已习惯对孩子发号施令,他们往往在自己的愿望和孩子的想法发生冲突时,就对孩子大失所望;更有甚者,当他们发现孩子犯错误时,便常常不问缘由地大声呵斥、责骂,甚至有的大发雷霆,进行体罚,在这些老师看来,厉声训斥及体罚就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其实,这样做往往是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流浪儿童的过程中,始终做到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当众羞辱,更不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而总是千方百计创设条件,让孩子自己认识错误,自觉改正错误。这是革命人道主义的教育方法,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体罚是一种侵犯学生和受教育者权利的违法行为。由于一些体罚事件的不时发生,使体罚不时成为媒体宣传报道的一个热点。然而媒体和学生家长理解的体罚主要是在社会学意义上使用的概念,大多不是在法律规范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其积极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受教育者权利的保护。然而,这些不具有规范性、严谨性的模糊宣传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为社会学上使用的体罚不具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性质,无疑扩大了体罚的外延,使许多属于正常合法的管理手段被当作体罚;或没有  相似文献   

13.
《小读者》2012,(9):9-10
想必对于美国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抱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我们不同,他们是不打骂孩子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美国,采用体罚、言语羞辱或其他手段,对孩子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当事人要受法律惩罚,父母当然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14.
古代时期,人们对体罚的接受程度很高,惩罚在很多时候都是以体罚的形式出现。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体罚的弊端逐渐为人所知,中外各国都开始逐渐禁止体罚儿童。体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身心健康还会引发新的问题行为。但实际上幼儿园中的体罚现象依然存在。幼儿教师对体罚和惩罚的认知不到位是此问题频发的缘由之一。划清体罚与惩罚之间的界线,正确使用惩罚,普及法律知识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正确认识体罚的危害,从而进一步减少幼儿园体罚儿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美英韩泰四国教育体罚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就曾强烈地抨击体罚现象,蒙田主张应尊重儿童,推崇没有惩罚、没有眼泪的教育。有些国家早在几百年前就废除了体罚制度,如:波兰1783年,卢森堡1845年,荷兰1850年,奥地利1870年,芬兰1890年。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学校执行纪律的方式应符合儿童的尊严”;应确保儿童“不受酷刑或其他形式的残害,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处罚。”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法》的有关条款也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进21世纪,可世界上体罚学生的现象仍不断地发生,关于是否禁止体…  相似文献   

16.
青春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 ,是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年龄段 ,又是一个人的性机能由萌发到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 ,伴随着生理的发育逐渐萌发了性意识 ,对性产生了好奇心 ,渴望了解性知识。而我国当前对青春期的性教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更没有把它单列为一门课程。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地从一些黄色书刊、影碟、互联网等媒体中猎取不健康的性知识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作为生物教师 ,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而且还应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发挥自身的专业优…  相似文献   

17.
“体罚”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也是学校教育中屡“禁”而不“止”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一令许多教育实践工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教育措施”,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试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审视体罚,以期为摈弃体罚的思想与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对策。1.法学角度看体罚我国制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中都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具体而言,《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  相似文献   

18.
1.体罚对儿童的社会行为有长期不良影响 Gershoff综合分析了27项童年期的研究和4项成年期的研究。以找出体罚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父母体罚儿童与儿童攻击行为有密切的关系。Gershoff还综合分析了13项关于儿童期不法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研究以及5项关于成年期不法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1952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废止对学生体罚的指示》。指出:学校对儿童施行体罚和变相体罚,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奴化儿童的野蛮、残酷方法之一,在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决不容许其继续存在。3月18日  相似文献   

20.
幼儿教育中的肯定评价是指成人对幼儿行为表示认可,赞同;否定评价是指成人对幼儿行为表示不满,反对(一切体罚、变相体罚不列其内)。长期来,对肯定评价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效果是一致推崇的,而对否定评价却众说不一,分歧较大。为检验否定评价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下述研究。一、研究目的: 研究肯定评价和否定评价,在转变幼儿的非成人期待行为,形成期待行为中的作用。二、研究对象: 经过诊断性测试,把不具有成人期待行为(把好东西分给别人)的幼儿园大班100名儿童作为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