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家庭社会阶层较低的子女中哪些获得了优异的学业成就,以期帮助更多的弱势职业阶层子女提高学业成就,以助于实现社会和谐、教育公平。研究表明,弱势职业阶层子女获得高学业成就的关键在于其所特有的文化资本,父母的教育期望、自我教育期望、学校归属感、同伴表现、学习态度是弱势职业阶层子女获得优异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联合学校、社区,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使弱势职业阶层父母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提高教育期待;学校应该关注弱势职业阶层子女的归属感;弱势职业阶层子女要利用自己吃苦耐劳的禀赋优势积累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2.
教育程度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职业位置。社会差距在扩大,教育成为初始人力资本的主要源泉,成为人们现实职业期望、获得社会地位升迁的主要渠道。本文针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十大阶层,提出制定支持不同社会阶层发展的政策和成人教育方针。21世纪的教育将从业前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社会分层现状需要政府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提高普通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竞争能力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3.
一、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一)社会流动及其合理性的判定 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等级或阶层的变化,具体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向另一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转变,指在社会结构的范围内,人们在社会阶层中所处地位、职业上的升降与变换.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教育在现代社会流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成就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但目前教育体制中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导致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在人群中的不均等分配。这一现象使得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获得未来社会流动的机会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5.
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教育在现代社会流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成就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但目前教育体制中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导致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在人群中的不均等分配.这一现象使得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获得未来社会流动的机会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6.
张楠 《中学教育》2021,18(2):28-41
教育期望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及子女自我教育期望,其差距反映了二者对子代期望教育程度的异质性,亲子间教育期望差距过大不利于子女教育获得与社会阶层提升.作为教育与地位获得的重要中介变量,研究亲子间教育期望差距影响因素对缩小期望差距,实现个人社会阶层流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个人、家庭、学校三个维度探究了亲子间教育期...  相似文献   

7.
异地高考政策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合理的社会流动,但各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及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利益诉求使得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和推动都举步维艰,且户籍制度和目前的高考制度使得异地高考政策并不能达到应有目的,反而可能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受到侵犯,加剧社会阶层的板结化。打破高考户籍制的桎梏,改革高考及其配套制度,才能最终发挥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8.
社会分层作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状态,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以及职业差异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教育上呈现出较大差距,职业教育的受众多为社会下层群体就是一个例证。教育应该起到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被遮蔽起来。为彰显这种作用,政府要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教育,既要拓宽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渠道,提升其个人发展空间,还要提高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同时,职业院校自身也应加强内部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这样就有可能通过职业教育缩小社会阶层的分化。  相似文献   

9.
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等级或阶层的变化,具体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向另一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转变,指在社会结构的范围内,人们在社会阶层中所处地位、职业上的升降与变换。社会流动既表现为个体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在个体社会角色的转换。现代社会中,社会位置及与此相连的社会地位总是与职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影响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村落中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他们的社会职业地位,而职业地位则代表着相应的社会阶层地位。落后的农村教育使得村民们只能达到低下的教育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向上流动的距离。教育对村落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作用巨大,但也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1.
课程设置本身不是中立、客观的,是为特定社会阶层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学校课程的安排与组织反映了社会分层的基本状况.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这不单纯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人们时中等职业教育选择性较低,归根到底是由于中职毕业生获得的社会地位状况偏低,获取向上流动的机会偏少等原因造成的.中职的课程设置对他们知识、技能的获得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将来职业选择和社会地位的获得.  相似文献   

12.
王建军 《考试周刊》2013,(13):188-189
一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公平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概念,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弱势群体,这些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弱势的人群,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势必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论题。以我园为例,2012年秋季共有852名幼儿,但弱势群体的子女却达208人,占幼儿总数的25.84%,他们因家境贫困、家庭变故、单亲家庭、身体残疾而处于弱势。通过召  相似文献   

13.
教育作为人们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已经成为人们改变自己地位与命运的重要筹码。成人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促进人的职业流动,对人的职业收入及职业地位升迁有一定影响。通过职业地位的获得,增进社会流动,从而影响人的地位的获得。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一方面完成社会的向上流动,另一方面成为实现社会传递、继承、分化的工具。高等教育不平等将影响社会阶层流动和扩大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家庭文化资本占优势的的子女获得更多受教育机会。这种情况下的教育不利于高等教育良好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应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教育机制,增加国民文化资本拥有量,让下一代在教育机会获得上受上一代文化资本拥有量影响差距相对较小,实现和谐、教育公平的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就是弱势群体子女的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弱势群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现状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关心和研究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问题,保障弱势阶层平等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维护和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公正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认知进行系统研究,深入了解城市流动儿童对家乡习俗和父母生活方式的认知、对城市生活的认同、对城市人口的态度、对就读学校的评价和自我社会地位认知等方面的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感受到自己的边缘地位,受歧视和被不平等对待是他们对城市产生消极、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而教育的不平等更加深了他们的被歧视感。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提出要从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弱势的教育地位入手,引导流动儿童消除对城市、对社会的消极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7.
在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分层的研究中,一些学者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职业是多元社会分层的契合点,一旦获得了某种职业,也就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社会成员为了改善和维护各自的地位,总是力求使自己及其子女从事社会地位更高的工作。这样,即使社会中所需的某类人才已经饱和,但只要是这类就业岗位在社会地位的获得和流动中具有重要影响,社会的相应就业需求就会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8.
弱势群体的子女在校园中大多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心理学家曾经统计出一个惊人的数字:在人群中,80%的弱势群体子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甚至一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人格缺陷和习惯性不良行为。因此,锤炼弱势群体子女的意志,帮助他们自立自强,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最终养成健全的人格,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需要社会援助和扶持的特殊困难群体,其子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文章结合相关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弱势群体子女弱势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制约于此的因素,并建设性的为改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弱势心理提供一些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阶层结构、社会流动机制正在重构,教育及因教育所获得的技能对现代社会流动有着重要影响.社会分层也影响着教育机会的公平.而就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它与社会分层互动作用的变迁是一个动态过程,其特点是既有融合,又有冲突.要缓解并解决现实冲突,必须转移公共政策,大力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弱势阶层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