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对理性司法与民愤问题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民愤往往成为司法部门处理案件的考量因素。但民愤是民众的激愤情绪,是非理性的,其中蕴舍的观念往往是和现代文明司法理念相悖的,而且是善变的,很难把握、界定。实践中如果让民愤影响司法,将损害司法的刚性和权威,使司法成为媚众的产物,导致舆论审判,不利于实现司法公正。从民愤的概念及特征、产生的原因、应当被考虑的理由及其否定等方面来看,理性司法不宜考虑民愤,应该让司法逐步从情绪中走出,变得更加理性化,更加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2.
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生命和灵魂,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热处理 要内容,司法公正也是社会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法治化社会中,司法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但由于司法权的异化,产生了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正,如何铲除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头等大事,章通过对妨碍司法公正扰因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3.
司法审判自由裁量权具有正、反两面性,它既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促进社会法治;也能因权力滥用而损害当事人正当利益,降低司法裁判公信力,严重阻碍司法公正和法治进步。本文以实现公正司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司法审判自由裁量权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合理规制的必要性,尝试构建司法审判自由裁量权滥用的多维化防控体系。只有采取标本兼治、加强源头治理的方法,才能对审判自由裁量权加以立体化的、综合性的规制,达到确保司法公正、提升裁判权威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媒体对司法活动的报道是言论自由的表现,但媒体的报道不应影响司法的公正,形成媒体审判。文章将对当前我国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在扬弃的基础上借鉴域外解决司法公正和媒体报道冲突的做法中,实现我国司法公正和媒体报道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我国的民事审判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降低了司法工作效率,影响了司法公正。民事审判改革应实现从合议神秘化到审判公开化的转变、从职权主义向辩论模式的转变、从机械三段论式向实事求是的转变,才能提高司法工作效率,实现司法公正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体公正的重要保障,司法公正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司法明,而司法救助制度则是司法明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实施和完善我国法院司法救助制度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而弘扬司法明、确保司法公正则是达到社会正义的必由之路。司法救助制度有待于在审判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包括司法制度的完善、社会机制的完善和个人法律意识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的首要要求,现阶段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的因素主要有法律规定的不健全、案件客观上的复杂性、司法人员主观上的因素等方面.实现司法公正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与措施作保障.作者认为,应当通过改革司法体制,维护法官的独立地位,保障审判独立;通过完善司法程序,保证司法裁判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此外,文章还对司法人员(主要指法官)的素质问题进行了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8.
“媒体审判”当属舆论监督的范畴。新闻媒体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恰当地行使舆论监督权力。不仅不会妨碍法官独立审判,而且能够促进司法公正。司法体制的不够完善和法官素质的欠佳.才是导致媒体审判对司法审判产生负面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冲突尖锐,司法改革举步维艰。刑事审判制度暴露出来的司法审判不公、公信力缺失,已经严重危及到公民的民主与自由。陪审制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实现司法民主、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河南省高院首先在全省推行的"人民陪审团"改革试点的实践顺应时代的潮流,实现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为在全国推行探索审判新模式提供了丰富素材。  相似文献   

10.
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新时期的工作思路,司法公正是司法为民的重要体现和诠释,两者内涵丰富,关系复杂.笔者结合司法现状,以司法为民与司法公正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司法为民与司法公正的实现条件为契机,探讨践行司法为民精神,实现司法公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法律更多地被大众视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的利盾;新闻理念数次更迭,但其实现社会监督、维护人权、保证社会公正的核心价值诉求始终如一。司法和传媒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二者在各自理念上有所交叉,现实中的司法活动和新闻活动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和不同的正义理念,加之中国当下的司法实践存在着违背客观准则的现象以及新闻传媒在实践中的不足导致了司法与传媒的现实冲突。两个阵营不应过分指责对方的缺位与越位,应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制定能够协调二者在实践中共同遵守的准则才是化解冲突、厘清各自行为界限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民愤对刑事司法领域的渗透和影响是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令人困惑的难题之一,那么如何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前提下,在坚持罪刑法定的基础上,关注民愤但又不为其所染,已成为摆在司法实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3.
民愤是否可以作为酌定量刑情节,是一个如何协调法律与民意关系的问题。立法机关和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而在司法实践中民愤作为酌定量刑情节确实现实地存在着。在我国已经进入新的不稳定期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关系全局的大事。将民愤谨慎地作为酌定量刑情节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司法的价值取向-理想与经验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和效率是司法的两个基本价值目标。公正是司法的理想追求,其内涵是不确定的;效率建立在资源稀缺性的观念基础上,是司法经验的实际取舍。司法价值体现的是公正与效率的整合。在司法实践中,应根据情况的不同来决定公正和效率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是一项基本的诉讼制度,它是维护程序和实体公正,提高审判效率的一项保障制度。其内含的价值和功能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有利于维护法律适用的统一性;二、谋求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之间的合理平衡;三、维护司法的终局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网络条件使得舆论比单纯的媒体更加立体化,但如实证分析会发现,即使舆论被误导,其对司法仍然起着监督的良性作用,并无不当干涉。一般情况下,舆论之所以能够干涉司法,源于我国司法具有政治从属性,舆论挟其政治效应干涉司法。司法不独立是舆论干涉司法、司法控制舆论这种恶性循环的源头。因此在中国当代,迫切的任务是司法独立。司法独立使得司法的归于司法,舆论的归于舆论,从而发展既能监督司法又不干涉司法的舆论规则,并在保证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对舆论进行适度规制。虽然客观条件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中国迫切的问题仍然没有变,司法独立和舆论自由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7.
司法的确定性应当是司法的一种应然状态,但司法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案件事实认定、法律规则、法律解释、法律推理等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司法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要克服这种不确定性,确保司法结果的可预见性,就要完善立法,确立法律真实的案件事实观念,培养法官共同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18.
论"民愤"在量刑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愤可否作为定罪量刑依据之一的争议,其内在根源在于对民愤与量刑关系认识的理性与情感冲突.我国刑法学界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看法--或支持或否定民愤作为量刑依据之一.我们是否可以在法律规则的范围内、在法律术语的承载下,将"民愤"作为量刑的一种酌定情节,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前提下,正确分析与鉴别民愤,兼顾法与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民事执行权的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现行民事执行管理体制的积弊是司法体制改革不够深入的重要表现,民事执行权本质上属于司法行政权,应当由司法行政机关主导行使。这将使审判机关摆脱“执行难”的困扰专心行使审判权,且使执行权的配置及其管理体制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20.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言:“司法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孟氏所言之此种司法权,虽亦存在于宪法政制的构想之中,但实质上乃是一种原生形态的司法权,即相当于“市民性的司法权”,显然有别于“政治性的司法权”,尚不具有现代宪法政制所赋予的本质属性,故成为政治上的“不存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司法审查制度的确立使这种司法权进一步演化为一种“政治存在”。这是司法参与权力制衡以及人权保障的需要,也是对民主不信任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