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顺 《考试周刊》2012,(52):38-39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其以"性善论"为前提,主张"人性本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仁政"的目的是为民。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性善论的学说思想,对于后代的德育工作影响深远。从肯定人的道德属性、强调道德主体的平等性两方面思考孟子性善论的德育理论,从注重孟子义利观、培养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及能力、建构"人本"德育工作方法三方面探索孟子性善论对当今学校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孟子试图通过人在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第一念头"具有道德性,来证明孟子性善论中"性善",从逻辑上看是有问题的。孟子反对认知理性"以故言性"的言说方式,认为只着眼于可知可感的经验事实,忽略了人的内在性。关注人的良心天性的效果推理是孟子阐述理论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孟子试图通过人在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第一念头"具有道德性,来证明孟子性善论中"性善",从逻辑上看是有问题的。孟子反对认知理性"以故言性"的言说方式,认为只着眼于可知可感的经验事实,忽略了人的内在性。关注人的良心天性的效果推理是孟子阐述理论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人性都是善的,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认为人性是道德的本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孟子的性善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已不可否认地成为了儒家的正统思想,而以此为基础的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之初。"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有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生固小人"。无论强调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我们在后天都是要接受教育的。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为国民接受教育是国家发展所必需。  相似文献   

7.
试论孟子的心性说任建东儒家的全部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之上的。性善论的创立源于孟子,研究孟子的心性说对我们正确理解和评价孟子思想是一把钥匙。孟子的心性说继承了孔子之衣钵,是在与告子的争论中不断完成的,它成为儒家学说立论的基础,这是中国哲学对“人”探讨...  相似文献   

8.
宁霞 《文教资料》2012,(2):92-94
孟子作为儒家的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尤其是仁政说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先从性善论进行阐发,说明了性善论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然后分别从经济、政治、教育方面来解析孟子的仁政思想,从而透视出其思想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孟子在三种人性论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性善论思想.他从人类性善的本源、后天的扩充及其途径方面阐述了性善论思想.性善论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属性,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明确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新时期道德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孟子性善论在当下道德建设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子性善论认为道德的实现在于人固有的为善之心,而不是外在的社会规范强加给人的;孟子性善论彰显了人的尊严与人的道德自主性;孟子性善论意在人具有实现道德的权利,强调每个人在道德实现过程中所承担的相应责任,凸现了其在当下道德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一命题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中对人性的论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孟子荀子二人在人性的论述上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对现代语文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早在3000多年前,孟子和告子曾对性善性恶问题进行过激烈辩驳,将各自关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思考集中地展示了出来。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通过分析孟告的辩论,我们可以深刻体味孟子的性善论,因为人类生存至今对于人性善与恶的讨论仍旧没有停息,并且这个探讨过程还在持续,那么性善论的价值也将会一直延续。  相似文献   

13.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人性理论,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以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性善",建构了一个仁政的学说。"道性善"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称尧舜"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证明,两者构成了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两大重要部分。"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动心"即是衔接二者的枢纽。  相似文献   

14.
<正>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书中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和教育思想,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社会发展起着极大的影响。它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性善论”。本文从性善论入手,论述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而后孟子又一次推进了儒家学说的发展,孟子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性善论"。他这一理论观点成为了儒家学派发展的一个思想基础。通过阅读《孟子》这一书,本文将从孟子主张的性善论角度来论述人性本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伦理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任何人都潜在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且以此出发,建立了仁、义、礼、智“四德”统一的伦理学思想体系。而他的教育、政治学等一系列思想理论都是在这个哲学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故此,人们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其理论思想的核心。本文就孟子“性善论”产生的理论、历史背景,“性善论”的具体内容及如何评价等三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中国文化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性善论的提出。孟子的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只有对其性善论进行了把握和了解,才能全面的了解孟子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通常人们认为孟子性善论的提出主要基于"心善是性善的根据",把"心"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实际上,我们也可从另一视角——"义"来探讨孟子的性善论。"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修养,是对"仁"的精神价值的外在表达的规定性。"人之正路"就是要求人们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义"是开启孟子性善论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天命思想中包涵着许多不为人知和难以为人所解释之处,孟子认为天命是一种冥冥中的规定事物发展进程及结局的决定性力量;孟子讲"天赋予人以四端","天赋"也是其天命思想内涵所指之一,天赋即天命。孟子的天是一位人格神,有意志,有善恶,有思想,有智慧,有力量。"天命靡常",但天命的显现又是有规律的。孟子在谈天命的基础上谈"人事","尽人事"首先要"知天命",从个人角度要"尽心知性",但"人事"才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考察孟子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指出孟子的政治思想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以"仁政王道"学说为主线和核心,由此延伸出其他政治思想,最终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