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章以"森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观察对象,讨论了青年亚文化传播的路径和趋势,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时尚传播理论为依据,对"森女"这一青年时尚亚文化的发生、传播、接受、发展过程进行研究,部分证实了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被主流文化所接纳、改造、收编的观点。以"森女"为代表的亚文化并非以直接对抗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她内生于主流文化并丰富提升了主流文化。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森女"传播的是一种女性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森女"文化所引领的时尚潮流实际上是人们对回归生活本质的理想呈现。  相似文献   

2.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它与以培育和普及主流文化为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冲突。以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群体中青年亚文化的独有特征,分析其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要素。青年亚文化以青年特有的语言风格和行为方式划定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界限,由此产生的影响巨大。本文基于新媒体场域,对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冲突与融合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青年亚文化开始与主流文化进行碰撞。本文通过对青年亚文化中的饭圈文化用语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归化和异化在网络流行词翻译中的使用情况,以促进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语境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激活了青年亚文化话语,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性,同时也促使各种文化关系进行重组,推动了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将青年亚文化景观推向了新的高度,引起学界对其与主流文化话语权争夺的思考.后现代理论话语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表征方式和风格已经转向.德勒兹的"根茎说"描绘的任意连接性、异质性、多元性、反意指断裂性、制图与贴花等特质与新媒体语境下网络空间"虚拟社区"中青年后亚文化的表征与传播契合,为青年亚文化话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内卷”、“佛系”、“躺平”等语词变迁表征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呈现样态和心路历程。文本通过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和文化心理学视角论析近年来青年亚文化概念的流变、内质嬗变及边界变迁,由此可知,亚文化游弋与社会心理结构审视中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构境和新媒介技术赋能的“游牧特质”。新媒介形塑力和传播导向改变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链接和话语叙事方式。在新媒介技术赋权、赋能背景下,实体“内卷”行为塑造中平台资本的现实逻辑蕴含精准的数字“脚印”,在数字化“凝视”中拥有大数据算法的“上帝视角”,使“内卷”无所遁形。“佛系主义”、“躺平主义”诠释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泛娱乐化、语言非合作运动、虚拟现实等消极因素,给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带来冲击和挑战,元宇宙为现实世界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技术构境和寻求心理安全感上提供一种文化预设或“配置”。“内卷”是动因机制,“佛系”、“躺平”是引发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网络青年亚文化生态的“绿水青山”及引导当代青年亚文化群体打破文化隔阂、促进跨圈融合或“破圈”,使其向主流文化归拢,需要文化主流意识的深度参与及社会机制正向引领和全面引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对亚文化的研究主要从网络、电视、衣着等方面入手,着重探讨了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本文以青年群体对iphone手机的热衷为切入点,阐述了青年群体对iphone背后文化的认同,并进一步揭示了青年亚文化对社会和青年自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青年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反抗,往往带有很强的边缘性和颠覆性,置身其中的年轻人因这个文化圈所特有的性质常常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很是困惑。影片《猜火车》较为深入地踏进青年亚文化圈,对他们的生活做了较为真实的描述,刻画了青年在该亚文化圈中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在亚文化与后亚文化相互碰撞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情形下,我国青年亚文化属于哪个范畴,亦或属于哪个新的文化形态,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清晰的结论。本文通过相关调研所得数据分析,探讨微媒体的使用对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总结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特殊性,对不完善的后亚文化体系进行初步诠释。我国青年从亚文化进入后亚文化时代后,所展现出独特的意识形态,已经从"亚文化现象"逐步延伸到"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中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新媒体中,其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极大丰富和发展,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既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理性的政治意识、更新与丰富道德价值观念、培养价值思维能力、激发创新能力,也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追求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和个人化、责任意识淡漠。有效引导新媒体中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发展,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强校园新媒体文化建设,加强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话与交融。  相似文献   

11.
历经十余年发展,鬼畜视频的生产方式及内涵表达已与其发源地日本有了一定不同,“鬼畜”这一亚文化风格也随之走入大众文化视野,成为一种日渐流行的网络亚文化现象。然而,在本土化改造的努力背后,视频素材的侵权问题、与主流文化的联结以及发展延续性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其中存在着社会环境与文化土壤、互联网时代亚文化及其社群的风格特征等多方面背景及现实原因。能否解决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鬼畜文化的未来,而这些也是许多舶来网络青年亚文化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相似文献   

12.
"00后"青年大学生已经进入大学,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熏陶和感召下,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仍有部分青年大学生故步自封,沉寂在自我的愉悦和狂欢中,学习功利思想比较突出,生活消费主义较为普遍,社会责任感存在缺失,文化价值观取向偏差,造成青年大学生亚文化与高校主文化的冲突,这直接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出现困境。青年大学生亚文化的形成与大学生面临的时代背景、高校教育、同辈影响和自身选择都有莫大关联。进入新时代,通过坚定确立高校主文化育人阵地、扩大高校主文化辐射影响范围、合理转化青年大学生亚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实现青年大学生亚文化与高校主文化的调适与整合,从而充分发挥高校主文化的实际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逐渐脱离"嬉皮士"、"光头仔"、"摇滚乐"等特征,从对抗式行动演变为温和式表达,从自我抒写转化为公共参与,由娱乐狂欢取代先锋抵抗。相对于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的自身特点和价值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高校学生工作者结合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引导大学生科学认知青年亚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综合能力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14.
学生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主流文化的;中突也是客观存在。学生亚文化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与语文教材所倡导的主流文化有同质也有异质的一面。通过修订语文教材和教师的积极作为可以有效地协调二者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青年亚文化是全球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双重逻辑与青年的生理、心理作用的必然产物。青年亚文化中既有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也存在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不和谐音。所以应该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引导青年亚文化积极、健康地成长,消解青年亚文化的消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青年亚文化将生活情趣、彼此合作、相互信任与支持以及自我理想与价值的实现融于自我学习、娱乐、运动和网络文化之中。经过这个过程,青年人会逐渐学会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增强与他人合作的社会生存能力,这种锻炼是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所不能完全获得的。但是它从一定程度上给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并且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过对文化、大学文化和青年亚文化概念的界定和梳理,阐述了在大学里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大学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青年亚文化的表象分析了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说的另一种文化话语方式与语境描述,在现代性的推波助澜下,它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世界中浓墨重彩的组成部分,既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又影响着其德性生成。在当前青少年德育现场中,主流文化的单维偏执并不利于青少年德性的健康良善成长。尊重并给予作为另一种风格的亚文化一个合理的存在空间,并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在找到适切的张力,共建青少年道德教育完整文化谱系的背景,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与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18.
英国伯明翰学派早期亚文化研究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文化研究是伯明翰学派早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之一,它奠定了早期伯明翰学派在西方学术界的地位。通过运用社会学、人类学中的民族志学、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理论方法,学派成员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亚文化”的建构过程、亚文化群体与母体文化的关系、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亚文化之间进行“对抗”与“收编”的历史过程。保罗·威利斯、迪克·赫伯狄格和安吉娜·麦克萝碧等人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伯明翰学派早期亚文化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园亚文化作为校园主流文化的补充,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多样性等特征。不良亚文化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大力弘扬主流文化,引导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亚文化,努力改造不良亚文化。  相似文献   

20.
杨莉 《天中学刊》2007,22(6):122-12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定的政治文化基础,政治亚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状态及其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文化环境。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政治亚文化呈现多样化态势。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既存在传统政治文化,又存在外来西方政治文化,这种态势对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和谐的政治亚文化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