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境与言语交际的关系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语境又可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在确定词义方面具有多种功能,非语言性语境也对言语交际具有重大的影响。因而我们有必要提高语境对言语交际重要制约的认识,在语境中强化培训言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词话》中反问句的语用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的人物对话中有特别多的反问句,这些反问句是传情达意、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随着语境的变化,反问句往往具有不同的语用含义,但是小说灰色的基调决定了这些反问句的语用含义只有几种主要类型:1.埋怨、责骂类;2.申辩、反驳类;3.催促、命令类;4.贬斥、嘲讽类;5.拒绝、谦让类等。不同的语用含义又可蕴涵于同一个反问句中。  相似文献   

3.
一个“呢”字疑问句是不是反问句不是由语气词“呢”来决定的,也就是说,语气词“呢”本身不表示反问。一个疑问句要成为反问句,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条件A是指某一特定的语境支持反问句成立,在这一语境中,一个问句可以成为反问。条件B中的反问标记是指问句中的一种形式标记,有了这种标记,问句就能构成反问。条件C指的是有些词语出现在一定的句式中,句子就是反问句。一个问句如果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之一:A、句外语境的支持;B、句内有反问标记;C、特定句式选择特殊词语。条件A是指某一特定的语境支持反问句成立,在这一语境中,一个问…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曾从“疑”和“问”角度对疑问句加以分类,并指出反问句具有二重性。但笔者对反问句进行深入考察后,认为该结论还值得商榷,事实上虽然反问句和一般疑问句在形式上是同构的关系,但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同构关系,其在语调、重音和语境方面都存在差别,进而指出反问句并不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5.
维吾尔语反问句在语用价值上,可分为五种语用意义的反问句。从语境角度对维语反问句进行深层语义理解,并对维语反问句进行分类,分析各种类型反问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你说"作话语标记时,可以分别出现在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设问句等句类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你说"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反问句、感叹句和带假设复句的陈述句的议论语境中,"你说"具有交互主观性功能;在不带假设复句的陈述句的叙述语境中,"你说"具有连贯功能;在准假设复句和设问句中,"你说"兼有交互主观性和连贯功能。  相似文献   

7.
反问句尽管形式上是疑问句,但其目的却不在疑问,是一种形式和内容不一致的表达方式。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在听话人分辨出一句话是否是反问句,以及说话人通过反问句达到其目的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语境。同样,在反问句的翻译中,译者也必须考虑到原文中反问句的言外之意,在目的语中找到合适的句型来传达这种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反问句的几种常见语境,以及对反问这种无疑而问的问句做出回答的特殊语境,讨论了语言表层符号结构与深层语义系统的密切关联,强调了语境在反问句语用功能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语境在英语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具有动态性,在学习交际中应建构动态语境。笔者主要从语篇分析、口语交际两方面对语境动态建构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三大跨文化交际语境要素入手,运用顺应理论阐释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语境顺应,以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1.
语言交际的成功离不开语境。语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本文分析了言语交际过程中认知语境的构成及作用机制,揭示了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者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能动地控制并利用语境因素为自己创造有利的交际环境。言语交际过程是交际者对认知语境假设不断调整、顺应,并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的动态演绎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语料中概括出六种由"什么"构成的反问句,从形式上考察了该反问句词语的构成方式、词性、音节等因素对句式构成的影响;从意义上归纳出各句式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出现的语用意义,并分析制约其表意的各因素.不同语境,由于否定对象、始发句句子类型不同,表意可能不同;同一语境,使用的句式不同,表意也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交际者在某种程度意识下根据语境而做出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过程。该理论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翻译中译文的选择也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作者以顺应理论为基础,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个层面探讨翻译中的顺应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语境的基本范畴和功能语境(context)这个概念最早在上世纪20年代,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提出来的。日本西植光正在《中国语文》(1991年第三期)撰文指出语境具有制约功能、解释功能、关联功能等八种功能。正因为语境具有制约功能,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得不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式进行交际;同时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的某些现象具有解释和说明能力;关联功能是指这种意义上的语境并不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前面紧邻的语段,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宗教信仰、对趣闻逸事的记忆、对文化的各种假定、…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斯佩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关联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语境要素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强调语境研究的视角应转向语境的认知研究。通过对动态语境的概念、动态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特点等作初步的分析,指出语义受语境的制约,而语境本身就处于动态的变化当中。交际的核心不在于言语,而在于意义的理解,语义分析法只能在初步语境中实现.而言语分析及交际分析应该在动态语境中完成。在言语交际中强调动态语境突出了动态的语言形式,从而对言语交际的分析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留学生学习汉语反问句时出现的附加成分的偏误、标记词的偏误、语义杂糅等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对策:在教材编写方面,要突出容易出错或使用频率低的反问句功能类型;在口语课教学方面,精心设计出现各类反问句的对话语境;对反问句使用的普遍性偏误进行针对性训练.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境与交际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对交际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只有在语境中言语的交际才具有可能性;另一方面,语境制约或阻碍着交际的顺利进行,从而引起交际失误。  相似文献   

18.
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交际活动中,由于交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然导致交际的困难和障碍。结果会产生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分离、语境假设的耗损或取消以及语境含意的流失或流变等现象,最终造成译文的关联缺失。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采取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重新匹配、语境假设充实以及语境含意呈现等策略,重建译文的关联,使翻译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非言语交际的语用失误.对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研究的理论根源和依据、跨文化交际语境的构成和特征做出了分析.阐释了跨文化交际语境中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的分类和具体表现形式,并找出了成因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从事言语活动时,交际主体总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就具体的话题,以具体的方式和具体的交际对象开展言语交际活动的,这些具体情境就是言语活动产生的情景语境。语境对言语交际有着制约作用,使得语境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言语交际的进行和结果。所以,积极地认识、利用和改善语境是交际主体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学中应该渗透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