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是希腊城邦奴隶制出现动荡和危机的时代。为了对当时的政体给予补救和改进,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政体的研究更加着眼于现实。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观是复杂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在不同的政体类型之间存在着混合形态和模糊地带。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观不是类的对立,而是单一序列上的级数差异而已。不同的政体类型呈现出的是一种复杂的近似值。正是这种非实质的差异,为政体的演变和保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亚里士多德政体论研究中的不足,着重阐释了政体的涵义,具体解析了六种政体,并指明亚里士多德政体论的主要特征在于:①立足现实,反对玄想;②崇尚平等,反对特权;③主张民主,反对专制;④强调中庸,主张调和、改良。本文认为,理解现代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必须进入它的源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我们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优良政体的探求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优良政体是什么样的政体这一问题上,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优良政体是某种混合政体,晚年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波利比阿、阿奎那、马基雅维利、洛克等人特此观点;第二,优良政体是某种单一政体,持此观点的有<理想国>时期的柏拉图、布丹、霍布斯等人.  相似文献   

4.
当下社会人们幸福观多元,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幸福理论,为我们探寻实现社会整体幸福和个人幸福的提供了一种路径.个人“至善”,即幸福,而政治“至善”的目的,就是城邦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幸福实现,就是构建最佳的优良的城邦政体.遵循“中道”原则,优良的城邦政体应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混合政制即共和政体,在经济上以财富中产为社会主要支柱,在人文上主张注重德性教育.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一种理想的“优良城邦”的设想中。他认为,外物诸善、身体诸善和灵魂诸善三者的和谐,是人类优良生活的体现;在中道原则指导下,由奴隶主中产阶级掌权,实现城邦的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和睦相处,是最为优良政体建立的应有目的;以理性为基调,实现公民天赋、习惯和理性的内在和谐,是形成公民优良品德的前提条件。“优良城邦”就是“优良生活、优良政体、优良品德”三位一体的理想的和谐社会。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采用与众不同的方法,从最好的生活方式推演出最好的政体。最好的生活是能够不断提升和完善人性的生活。这种最好的生活方式,只有在最好的政体即贵族政体中才是可行的,其中教育是基石。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的最后两卷提出对于理想政体的设想,其中关于政治教育系统的安排是建构理想政体的核心问题,诗乐教育在理想政体的政治教育系统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青少年品格与德性的培养就是通过诗乐教育(包括诗歌教育和音乐教育)来完成的。本文从最佳政体和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入手,结合《政治学》第七卷、第八卷和《诗学》的相关文本,尝试对亚里士多德的诗乐教育理论予以完整重构。  相似文献   

8.
西方权力制衡理论的萌芽可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继承柏拉图的思想并提出不同阶级通过参与城邦政治,其利益都能在城邦政治结构中得到体现和在不同政治机构中实行不同的政治原则的混合政体思想。在此基础上,古代罗马的波里比阿又提出将三种政体的优点集中在一起,使各种政治要素调整为一种和谐、平衡状态的政体思想。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笔下的政体,意为城邦的职能组织,其核心是城邦最高统治权力的执行者所组成的公民团体,不同政体有不同的权力安排方式。城邦常常是富室少而穷人多。政体可分为王制、贵族和共和正宗政体,以及偏离正宗政体的变态政体:僭主、寡头和平民政体。僭主政体依据专制的原则,即以主人对待奴隶的方式处理其城邦的公务,寡头政体是有产者们执掌最高统治权,平民政体则是由无产的贫民群众执掌最高统治权。任何政体,其统治者无论人数多少,如以财富为凭,则一定是寡头政体,如果以穷人为主体,则一定是平民政体。最为正宗的政体就是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富室,不偏于多数平民,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  相似文献   

10.
政体与法治关系甚为密切。法治社会对于社会权力结构、组织形式及运作程序均有相应的要求。一般说来,民主政体、共和政体较能反映法治社会的技术要求。与法治本质相吻合的政体,不管它是什么称谓,起码是限制了个人或少数掌权人的“规范外”活动的能量,有效地维护着法律主宰社会各个方面的权威。政体的优良与否,直接决定着社会法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过去我们在观念上重国体轻政体,现在是认真研究政体以适应依法治国方略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优于人治、法律至上、“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与政体的相应性以及法治为主、人治为辅等思想 ,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法治观的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对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理想政体现后发现,由于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其思想受其师的影响较多,二者理想政体现在理论意义、理论属性、理论目标及理论局限性等方面具有相通性,但亚并没有完全囿于其师的学说,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柏拉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主要表现为其理论基础、理论方法、理论标准、立论基点及立论主张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范蠡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两大政治家。二者均有务实精神,都主张让人民富裕。范蠡主张君主专制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民主政体,但亦主张权力集中,反对滥用民主。他们政治思想的相似与差别,表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庸适度"不仅是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方面所崇尚的中庸美德,更是他在政治学上认为政体上"最好的".中产阶级作为国家"中庸"化身的思想对当前贫富分化日益悬殊的中国社会发展危机是一剂良药.本人为是否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适度"即:让中产阶级--哒个富人和穷人的"仲裁者"执政的思想来解决当前中国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5.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优于人治、法律至上、“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与政体的相应性以及法治为主、人治为辅等思想,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法治观的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袁世凯内阁与清末国家政体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世凯内阁是在清朝统治者处于20世纪初年内外交困的情形下出现的。统治者仿行宪政,欲谋国家政体的变革,力图继续其王朝的统治,终因辛亥革命的冲击,立宪势力的日渐离心,清廷的努力归于失败。尽管如此,袁世凯内阁的出现,大清王朝的国家政体已开始逾越封建专制的樊篱,在政体近代化的艰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从孟德斯鸠政体论与分权学说不可分割的联系中 ,才能准确地把握他的政治理想。割裂二者的那种揭示 ,会陷入误解。孟德斯鸠是既向前看又向后看的矛盾人物。他的政治理想既不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 ,也不是封建的君主政体 ,而是法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他的政治理想代表了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是两栖的人。他的分权学说的实质是阶级分权论、等级分权论与国家机关分工论三者的统一。把三者割裂开的观点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8.
刘玮 《政治思想史》2013,(1):33-53,198
在有关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研究中,灵魂与城邦的类比乃是重要的论题,但这类讨论却几乎没有吸引亚里士多德学者的目光,人们似乎很自然地认为亚里士多德从经验的起点开始讨论政治哲学,因此无须将灵魂的问题引入讨论。事实上,在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六种灵魂状态(神圣的德性、德性、自制、不自制、恶性、兽性)和六种类型的政体(君主制、贤人制、政制、民主制、寡头制、僭主制)之间可以建立某些类比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类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灵魂和城邦的这两个方面,也可以对亚里士多德如何看待个人、家庭、城邦三者的关系有一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美国政体并不是纯粹的民主政体,而是一种典型的混合政体:行政权的运行方式带有浓郁的君主政体的特点;参议院、联邦最高法院的设立在美国政体中融入了贵族政体的因素;总统、议员的直选与议会的表决机制体现了民主政体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博丹对古典混合政体学说的批评是现代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起点。首先,博丹政体学说颠覆了古典最佳政体学说的前提。在他那里,以主权为中心的政体理论建立在一个“最高的建构性权威”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整合。他的混合政体批判是他的这种政体建构的逻辑后果。其次,博丹的混合政体批判还建立在他对status civitatis和ratio gu‐bernandi区分的基础之上,后者则从根本上颠覆了古代的政体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