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拱璧通过组织政治团体"素社",推行减租减息,建立青年自治会与保卫团,提出了建设新村、改造旧村的"新村"教育思想,并进行了以"青年公学"为核心内容的依据国情村况探索办学方式、筹集教育经费、创新社会教育、推行移风易俗和开展进步活动等方面的乡村教育的本土化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乡村教育的最早探索之路,成为20世纪中国近代乡村教育思潮中浓墨重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而“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治理有效”要求的重要方式。以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中国乡村治理实践,提炼政党领导、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的分析框架,立足鄂西W村“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地方实践,研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与未来路向:发现“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为乡村社会资本再造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提供条件,即基层党组织是“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的领导者,乡村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关系网络分别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提供基本前提、治理规则、厘定治理主体与治理内容。未来促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提质增效,需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与行动提升乡村社会信任,以产业发展为主要载体创建互惠规范,以产业发展为主要依托构建致密、健康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3.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起源于中华报派对村治思想的提倡和实践。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后,以《村治月刊》为核心,米迪刚、王鸿一等人以“三民主义”为旗帜,将村治运劫推向新的阶段;后期粱漱溟、吕振羽等人的加入更使村治派在思想和实践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乡(镇)村关系现实的制度安排和实际运作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我国乡村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领导关系”或“指导关系”,而是存在多重互动关系;不同的乡村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特点,“乡政村治”至少存在“上下分治”与“并立分治”两种结构形态;乡村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乡村关系的变化不仅受制于上级政府的权能和态度,也取决于村自身在经济上、行政上和社会上的自立能力。  相似文献   

5.
善治是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与使命。在中国政治场域下,治村精英与制度都是乡村治理中的关键要素,但实践中治村精英却总是与制度形成相互制约与掣肘的局面。然而,要达到村庄善治,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必须“和谐相处”。采用个案分析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剖析山西省L村的乡村治理实践,描述了L村如何摆脱了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的张力惯性,形成两者之间耦合。具体而言,就是在“强精英—强制度”组合下治村精英主动创设“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拓展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并依靠这一制度实现了精英向制度化权威转换,获得了村民支持,提升村庄的治理绩效。最终,L村以治村精英与制度的耦合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社会有“乡贤治村”的传统,乡贤群体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乡贤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中构建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同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乡贤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乡贤治村”的优良传统,发挥乡愁纽带吸引人,搭建良好有效平台使用人,建立保障激励机制留住人,引导以优秀精英为代表的“新乡贤”返乡建设桑梓、造福家乡,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7.
村治——乡政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乡政村治,是治理乡村的活动。乡政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高度的行政性和一定的集权性;村治以村规民约村民舆论为后盾,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和民主性。乡政、村治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活动,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都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就村治对乡政的作用而言,村治是乡政的基石。在中国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的国家政权,都有着高度集权的烙印。即便是在这些集权政治之下,乡村政治也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亲民”或“民治”的特征,在农村基层,朝廷一般不直接委派行政官员,而是在村民中物色“代表人物”充任村治头领。乡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以有效的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广西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仍存在村民自治能力较差、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较低、乡村文化治理尚待加强等突出问题。要因地制宜,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村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超级乡村”治理模式提高广西乡村治理水平,并不断创新治理路径,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凝心聚力打造乡村治理品牌,切实解决好“三留守”问题,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完善人才、资金协同政策。  相似文献   

9.
乡村治理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三治融合”背景下,本文梳理“三治融合”的相关概念,从自治、法治、德治三个角度分析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乡村治理中应该坚持党的领导,进行多元治理、依法治村,创新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后,中国各种社会政治思潮有似波涛翻滚,从而涌现出形形色色的政治派别和社会集团。这些派别和集团尤其在大革命失败后,围绕“社会改造”问题互为激荡,竞相斗艳。之中,旨在推行全国划一的以河北定县翟城村、山西“村制”为基本模式的“村治”运动便应运而兴,它力主中国建设应自建设乡村入手,建立一种“政权操于民众,治权始于乡村,权力无由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