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晚唐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诗坛上咏史诗的作者之多,数最之广,在整个唐代都是很突出的。其中李商隐和杜牧的咏史诗如鹤立鸡群,有着引人注目的独特风貌。沈德潜说李商隐的七绝“长于讽谕,工于徵引,唐人中另开一境”①,主要就是指咏史诗而言的。因之,对李商隐的啄史诗作一些探讨,对我们研究唐代诗歌发展规律中的一些问题,对了解他的思想艺术成就,颇为必要。本文拟从李商隐咏史诗产生的主要客观原因、思想艺术特色以及贡献等几个方面,谈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咏史七绝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精微的艺术技巧勾画出古人的灵魂,用以照亮当今活人的心灵;善于寻求历史题材本身的因果、矛盾和对立,拓展诗的时空跨度;正确处理咏史诗中事,情、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从李商隐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李商隐渴望早日成名取官的客观原因,探讨了商隐的政治抱负,关心时事的性特征,由此指出其写咏史诗隐晦的原由,并以咏史诗《贾生》为例,着重分析了李商隐个人的思想情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其咏史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的咏史诗大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其对统治者辛辣尖刻而冷峻的讽刺和揶揄挖苦,使他的咏史诗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独特的艺术个性.笔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就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修辞技巧三方面分析和解读李商隐咏史诗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5.
汪守英 《甘肃教育》2011,(15):59-59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的杰出诗人,咏史诗是其创作的重要题材,约占他全部诗篇的七分之一,而且成就卓越,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擅长将追怀史事与讽刺时弊融于一体李商隐的咏史诗决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为咏史而咏史,  相似文献   

6.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咏史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均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其表现手法有同有异,对咏史诗的贡献在不同方面各有所得。杜牧和李商隐以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及表现手法,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他们的创作承前启后,在咏史诗的发展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在晚唐社会现实和自身救世抱负的激发驱动下,大力创作咏史诗。其咏史诗以深广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的艺术风姿,成为我国咏史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8.
明代历史演义中的诗词大部分是咏史诗,这些咏史诗绝大多数是七言绝句。本文主要以《新列国志》为对象来研究这一现象。从内容上说,这些七绝大部分都是议论性质的咏史诗。从作者来看,历史演义中咏史诗的署名有时是不可靠的,这尤其以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为甚。文章从我国古代悠久而发达的咏史诗传统和历史类童蒙读物的普及两个方面解释明代历史演义中出现大量咏史诗以及多用七绝咏史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的咏史诗在晚唐诗坛因为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而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咏史诗具有高度概括、善用对比、以小说笔法入诗等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的咏史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蕴含着深沉浓郁的悲怆美,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晚唐咏史诗的审美趣味,而其悲怆美的形成则离不开诗人对画面场景的精心剪裁,对意境情趣的营构,以及其大胆酣畅的讽刺手法.这使得李商隐的咏史诗显得摇曳多姿,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咏史诗以“以古鉴今”和“借古讽今”为主题,沉郁深婉,悲壮朦胧,反映了晚唐发展起来的细约幽美的审美情趣,开拓了以含蓄为特征的诗美境界。晚唐韩愈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人,在诗的风格上都师法李商隐的咏史诗。其作用与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一) 胡曾是以其咏史诗赢得了在文学史上的一席地位的,他的152首七绝,除末二首外,全是咏史诗,是唐代写咏史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主要是歌咏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史实。但他的咏史诗在艺术上良莠不齐,瑕瑜互见。历来对它的评价,分歧颇大。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咏史诗注意情境的构造、细节的选择;并用多种组接方式与推拟虚设的手法,在“唐人中另开一境”;特别是叙中含议、托事而议、托理而议,为宋代及往后咏史诗“议论之祖”,丰富了咏史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咏史诗注意情境的构造、细节的选择;并用多种组接方式与推拟虚设的手法,在"唐人中另开一境";特别是叙中含议、托事而议、托理而议,为宋代及往后咏史诗"议论之祖",丰富了咏史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政治诗、爱情诗、咏史诗和无题诗而言,李商隐的赠别诗无论在艺术价值上还是在社会影响力上可能都要稍显单薄,这也是其赠别诗历来不受研究者重视的主要原因:不过,撇开固有的认知成果不说,我们通过研究李商隐的赠别诗来窥探其内心世界,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于我们研究整个李商隐的创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支点。  相似文献   

16.
咏史诗 ,应该是“咏”史 ,需要在重大事件以及重要细节上忠于史实 ,又允许对某些史实作必要的加工乃至综合虚构 ,该文试图通过对李商隐咏史诗的具体分析、探求 ,说明他的咏史诗在熔裁史实方面的特点 :即于陈述中见新意 ,于平凡中见深意。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李商隐咏史诗的思想内容进行具体而全面的研究与探索,展现诗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无限忧思,揭示出李商隐迥异于时流的过人的政治胆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李商隐其人其诗.  相似文献   

18.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扬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隋宫》这是一首咏史诗。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反映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委婉地抒发他对时政的深沉感喟和愤懑,在咏史诗当中具有重要影响。这首诗从隋炀帝不满足于长安宫殿,大规  相似文献   

19.
党绍辉 《成才之路》2009,(24):32-33
唐诗发展到晚唐,咏史诗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不少晚唐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咏史诗。在这些数量可观的咏史作品中,李商隐的咏史诗独具特色,显示出了不同凡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水准,为咏史这一体式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咏史诗在中国咏史诗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划时代的影响,他按照以儒家诗教为主体的传统诗学的审美要求将咏史一体推到了思想艺术的峰颠:赋予咏史诗以强烈的讽时性;讽刺寄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赋予咏史诗以深长幽婉的情韵;丰富和发展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