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触龙说赵太后》以其生动传神的心理行动表现艺术和循循善诱、以情动人的说理艺术震撼着每一位读者,使人感受到巧妙绝伦的缜密的逻辑思维的力量。笔者现就本文的说理艺术作一浅探,以期引玉。一、求其所同避其锋芒文章一开头引用了赵太后的一句话:“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竟置社稷安危于不顾,如此任性自私,鼠目寸光,昏聩无知。面对如此局面,左师触龙粉墨登场。他是  相似文献   

2.
《触龙说赵太后》开篇以“新”、“急”二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公元前206年,赵惠文王殁。新君赵孝成王年幼,其母赵太后(即赵威后)垂帘听政。秦国乘赵之危,聚兵来犯,赵国无奈向盟国齐求救。齐王却按当时外交惯例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长安君乃赵孝成王弟弟,赵太后最小的儿子。太后对幼子过于溺爱,执意不肯让他去,甚至蛮不讲理地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两个“必”字,活画出这对人为的矛盾几乎达到无法调和的地步。面对如此处境、如此心态的太后,要想向她进谏,委实困难重重,要想说谏成功,必须…  相似文献   

3.
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而齐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赵太后执意不肯,大臣强谏遭严辞拒绝。在这种情况下,老臣触龙为了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做太后的工作,居然顺利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五册《触龙说赵太后》一课,选自《战国策·赵策四》。它所记的是一件历史事件。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太子丹立,号孝成王,年少,由惠文王之妻赵威后(即文中的赵太后)执政。秦国趁机伐赵,攻下赵三座城邑。强敌压境,赵国危在旦夕。赵国向齐国求救,齐提出必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的件条,才答应出兵相助。赵太后因溺爱小儿子,反对长安君入齐为人质。群臣竭力劝告,赵太后拒谏,并扬言:“有复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堵塞了言路,形成僵局。文章一开始就突出了秦赵、齐赵、赵国群臣与太后之间的三重矛盾。就是在这样的紧张危急的气氛中老臣触龙却“愿见太后”。  相似文献   

5.
赵国左师触龙堪称心理分析大师。照触龙看来,新寡——被突如其来恭称“太后”,心理上是难免要出一点毛病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下达这样的死命令,是赵太后心理上出了毛病的征候。让赵王弟长安君去齐国待一段时间,换来援兵,解除赵患,这桩政治交易的必要性,平民百姓也能辨识清楚,偏偏太后屡谏不从死活不依,这不  相似文献   

6.
第十四讲 触龙说赵太后 1.必以长安君为质 质:抵押品、人质,名词。这里用本义。下“质于齐”,“质”用作动词。 2.大臣强谏 强:读qiǎng,副词,竭力。下文“乃自强步”与此同。 3.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愿:希望。下文“愿”都是这个意思。 4.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郄:空隙,指毛病。之:连词,介于主谓结构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种“之”又见“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父母之爱子”,“媪之送燕后也”,“至于赵之为  相似文献   

7.
要善于掌握思想转化的教育艺术郭成栋《战国策》中有一篇《触龙说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诸大臣为国家安全着想,竭力劝说赵太后同意“以长安君为质”,然而皆吃闭门羹。唯老臣触龙与太后以闲谈切入,打破僵局,针对对方心理,由近及远,终于说服了赵太后。这则故事给人诸多...  相似文献   

8.
<正>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认为机会来了,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才能派出援兵。"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地小步走着,到了太后面前致歉说:"我的脚有毛病,一点也不能走快,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  相似文献   

9.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话说长安君年方十八,身材挺拔,仪表不凡,玉树临风,如在世潘安;功课亦鹤立鸡群, 语、数、外、理、化皆名列前茅,但唯有一项是其软肋——不会上网。此因其母赵太后怕长安君上网误入歧途,故令其不得上网。但因此长安君常为同学所耻笑,心有不甘,便寻家庭教师触龙商议。触龙曰:“请君放心,此事老 师定当负责到底。” 说这一日,触龙来见赵太后,二人入座。触龙自谢曰:“近日临高考之期,学生颇多,故 无暇脱身与赵太后相见,窃自恕,本欲发短信以表问候之心,但恐太后玉体有所郄也, 故愿望见太后。”“近日,长安君备高考,老妇甚忧…  相似文献   

10.
从触龙的“徐趋”说到古代的趋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赵策四》里讲了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的丈夫赵惠文王死了,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但孝成王还年幼,所以赵太后就临时掌管朝政了。而在她刚刚当权的时候,秦国就趁赵国还在办丧事的当口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太后就向齐国求救兵,齐国却提出了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太后不肯。所有的大臣都极力地劝谏,太后还是不肯。事情正僵持着的时候,来了一个老臣叫触龙,说是要见太后。文章写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触龙来劝谏,写触龙上殿之后慢腾腾地走,化了很长时间才走到太后的面前。文中就用了一个“徐趋”来描写触龙上殿以后行走的样子。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创作中巧妙地使用近义词,能具体而鲜明地刻画人物性格,增添文章的色彩。《战国策·赵策·触詟说起大后》一文中所使用的“趋、走、行、步”四个近义词,就鲜活地刻画了触詟深谋远虑谦和恭敬的性格特征,以及起太后骄横傲慢目光短浅的人物特色。  相似文献   

12.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战国策》一向以精彩的游说辞著称,它的游说之辞被誉为“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这一点在《触龙说赵太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秦兵压境,转瞬间攻下十八座城池,盟国齐国坚持以长安君为质才肯出兵相助,而赵太后爱子情深,不肯让长安君冒险,于是君臣冲突,赵太后暴怒,事情变得无法控制,国家处在灭亡的边缘。这时老臣触龙上前娓娓几句话,就让事态缓解。赵后最终派长安君为质,齐国出兵,秦兵之围解除。同样是劝赵太后,同样的理由,为什么其他的大臣惹得龙颜大怒,触龙则能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触龙掌握了…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五册《触龙说赵太后》有句云: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课本:“恣”注为“任凭”;“使之”注为“派遣他”。均是。独独于难解的“所”字未予注释。从语法结构上看,“所”不能与后面的“使之”结成一个语义单位。“所使”是名词性的词组——所派遣的人,它不能再带宾语,且与后文的“之”(长安君)抵牾。看  相似文献   

14.
《触龙说赵太后》中“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一句,《教参》在译文中将“哀”对译为“哀怜”。笔者认为不妥,“哀”在这里当释为“爱”,即“疼爱”之意。理由如下:一、从触龙和赵太后对话的文意来看,他们原为争男女之爱而引出对长安君和燕后的爱的比较。触龙打开进谏大门的一段话可分为三层来理解:1.提出爱子的原则——计深远;2.从送燕后出嫁事说明太后对燕后的爱之深;3.从嫁后的祝祷赞扬太后爱燕后符合“计深远”的爱子原则。其中写送嫁时的情景很感动人。因“亦哀之矣”之前有“泣”,“悲”两  相似文献   

15.
一、简单的“有……者”式的无主句。这种格式,“有”是动词,“者”是特殊的指示代词,与前边的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词组,作动词“有”的宾语,句前不带状语。这是一种典型的“有……者”式的无主句。如: ①有怠而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有过于江上者(《察今》) ③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二、带状语的“有……者”式的无主句。这种格式的结构形式,基本上与上面一种相同,不同的只是动词“有”前带状语。这种  相似文献   

16.
对《触龙说赵太后》一,一些教辅资料众口一词盛赞触龙进谏的灵活技巧,以为非触龙委婉曲折的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的进谏,就不足以说服赵太后,使之回到国家利益上来。笔认为,触龙的进谏艺术确有过人之处,但把他说成是“智多星”,而视太后为老糊涂则有失公正,违背常情。其实太后不糊涂。  相似文献   

17.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赵策》的名篇。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这篇课文,且能欣赏到它的艺术特色,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应该抓住一个“说”字和两条行文线索。先谈“说”。“说”,实质就是“说”者组织的一轮轮暗藏玄机的对话。大臣强谏,是一种蛮“说”,是一轮失败的对话,导致太后不顾尊严,生出泼妇之态,扬言“必唾其面”。作者的行文重点是触龙的巧“说”。面对“盛气”以待的太后,触龙不得不另辟蹊径,以求别开生面。姜毕竟是老的辣,触龙巧妙地抓住了老年人共同关心的话题——健康,并以此展开了第一轮对话。触龙有板有眼地与太后拉起家常谈论养生之道,一为转移目标,化解“盛气”,二为营造氛围,引起话锋。瞅着太后如己愿地“色少解”之后,触龙又组织起第二轮对话,其间触龙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煞费苦心地编出一个托幼子的事情来,主要是为了引太后讨论“爱子”问题,谈到贴心处,  相似文献   

18.
触龙说赵太后之所以成功,全在于“巧说”。这里且不谈触龙怎样以“自谢”、“问安”、“托子”的策略去接近盛气凌人的赵太后,单谈谈他是如何巧妙地阐发自己的卓见的。触龙的“说”是从提出“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的论题开始的,接着他以赵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为长安君计短为  相似文献   

19.
做事、说话,都要注意动机、方式和效果的统一。《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众大臣和触龙可谓动机相同,都是为着说服赵太后,好让长安君质齐,从而换得对赵国的援助,以解被秦围攻之危。但是他们采用的劝说方式不同,效果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0.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面对的形势是别人不能说,也无法再说的一种僵局。面对僵局,心系国家安危的老臣触龙,如何打破僵局,使太后能够听取自己的劝谏,就成了关键。我们常常激赞触龙用谈养生、拉家常的方法取得了进谏的成功,实际上我们忽视了面对盛怒的太后,面对就不打算听取大臣任何进谏的太后,如何做才能让她不生气,能够进得去,能够站得住,能够不被她唾出来,这才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触龙面对僵局,说服的难度很大,但他又不能不去“说”赵太后,其理由有三:1、在其他大臣不能“说”之时,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为了国家的安全,触龙必须去“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