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叙事,就是教育者对道德事件的讲述或重叙,它是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德性、迈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道德叙事负载着两种价值——原初价值和附加价值,每个道德叙事都有一定的价值载荷。在学校德育中,道德叙事是道德知识、规范的传递者,是道德行为图式的储蓄所,是道德情感的传达者,是道德经验的转述者,是道德思维的传承者。道德故事的遴选、聆听视角的建立、道德故事的重叙和价值立场的形成是学校德育的“四部曲”。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学校德育在强调规则和形式化的活动过程中。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关怀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该文围绕基于关怀理论学校提出的榜样、对话、实践与认可的德育模式,从实践操作的层面提出了学校德育变革的基本路径,即构建基于生命关怀的情景、激发情感关怀的内在体验、践行基于生活的道德行为和强化基于认可的道德分享等,对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一直将德育的价值取向与德育过程混为一谈。总以为只要教师把道德观念和价值概念讲给学生,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受教育者从接受道德观念到形成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必须伴随着道德思维水平的提高和道德  相似文献   

4.
张帅 《教育导刊》2010,(10):64-66
网络社会中大量负面道德信息的传播会产生一定的否定效应。现阶段,网络负面道德信息因其否定效应呈现出集聚放大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风险性存在。网络负面道德信息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认知和道德践行意愿,而培育网络传播主体的自律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的道德批判思维与道德鉴别能力,则是规避网络负面道德信息对于学校德育风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体系建构是我国新时代道德教育的学校回应。挖掘学生经验的德育性,克服学生已有道德认知的二元论思维定式,有利于坚定学生道德认知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价值世界的中心角色,厘清学生道德认知的理性势态。贯通学生经验与学校德育体系之间的枢纽,拓展教师的道德认知范畴,积极鼓励学生改造已有道德认知的经验来源,实现学生道德认知的经验价值及经验世界建构。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教师在价值引导过程中不可能保持完全的“价值中立”,但是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价值中立”。教师在某种程度上的“价值中立”对于学校德育而言是有价值的,它可以规避过度的价值灌输的风险,还可以提升儿童的道德选择力和道德自主建构力。但是,“价值中立”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因此,我们有必要辨证地来看待“价值中立”,重新认识“价值中立”与“价值干涉”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教师在价值引导过程中不可能保持完全的"价值中立",但是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价值中立".教师在某种程度上的"价值中立"对于学校德育而言是有价值的,它可以规避过度的价值灌输的风险,还可以提升儿童的道德选择力和道德自主建构力.但是,"价值中立"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因此,我们有必要辩证地来看待"价值中立",重新认识"价值中立"与"价值干涉"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叶飞 《中国德育》2009,(1):87-87
学校德育本是培养道德的场所,是以建设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生活为主要目标的,但是自身却常陷入反道德的泥潭之中,比如价值强迫、道德灌输等等。这些反道德现象,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反而形成了对学生的控制。这些反道德现象的发生机制主要有道德高标准的遮蔽机制、价值内容的权威化机制、方法上的认知主义倾向以及唯工具化的社会放任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与学校德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德育制度规范着师生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一定的伦理精神。结构合理、道德的德育制度是培养学生德性的必要条件。当前学校德育制度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要改变这种现状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加强学校德育制度建设是一项有力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教育中反道德现象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本是培养道德的场所,是以建设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生活为主要目标的,但是自身却常陷入反道德的泥潭之中,比如,价值强迫、道德灌输等等。这些反道德现象,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反而形成了对学生的控制。本文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来分析这些反道德现象的发生机制,期望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学校德育重新回归德性。  相似文献   

11.
道德实践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影响,使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作为参与道德实践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实践,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价值澄清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现代美国三大道德教育理论学派。它们在德育理念和道德教育方法上建树颇丰,各自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个体道德形成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在新的情势和语境下,汲取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优秀资源,对于促进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德育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学生自律自强、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的育人过程。学校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在广泛的德育实践活动中,树立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明形象。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构筑精神支柱,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面对信息与技术全球化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并存与冲突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多元文化的激荡拓宽了学校德育的空间,也为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应在坚持民主传统文化为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核心的前提下,运用“和而不同”的思维去伪存真,不断改进德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以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分的社会支持,是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发展最真实的场域,是一切学校德育变革的逻辑前提。社会发展的道德需求与道德期待是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支撑。学校德育变革必须置身并充分考量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社会资源之于学生道德发展及学校德育的深刻影响,深入理解并认真对待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时代要求与动力支撑,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的德育价值及其支持路径,充分考虑并合理利用社会生活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滋养,从其赖以依存的社会系统中寻找资源、方案、路径与突破。  相似文献   

17.
论学校德育场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德育场,简言之,就是指由学校内部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对学生品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校教学环境.从德育论的角度看,学校德育是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行为的主要环境.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干预学生的品德发展,塑造学生的个性与价值观.从而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德育功能.探讨学校德育场的这些功能,对于从新的角度探索学校德育规律,提高德育质量,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潜在课程在学生接受“两课”知识以及将其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课堂气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和学校管理制度、校园环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方上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脱离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是学校德育缺乏社会基础的基本表现,也是德育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是个体道德发展与社会道德进步的首要前提。经济生活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进程及成效的重要变量。学校德育应主动反映并合理观照经济生活及其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活及其价值需求,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辩证分析经济生活对道德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知晓适应市场经济生活的道德规则,学会在参与经济生活中体会道德生活,最终形成适合社会经济生活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20.
促进在校学生个体道德社会化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在学生个体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教师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各种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其施加影响,以期引起学生个体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动的预期变化。而有些手段与因素则是在教育过程中以“无意识”的方式作用于学生,对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人际互动及在此基础上孕育而成的人际心理是对学生道德社会化起着潜在影响的主要因素,它对学生品德形成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其正面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