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雅各的房间>、<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以及<海浪>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意识流小说代表作.为了真实地描绘出人物内心不同层次的活动状况,弗吉尼亚·伍尔夫运用了内心分析和内心独白的创作方法.作为非传统的表达手段,它们在上述四部文本里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起步阶段的内心分析逐渐过渡为日益成熟的内心独白,而间接内心独白的手段则完全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弗吉尼亚·伍尔夫又以回忆、自由联想和象征符号的显现为文本的主要辅助方法.通过这些创作手段,弗吉尼亚·伍尔夫叙述了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勾勒出意识的全方位变动.  相似文献   

2.
在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达罗卫夫人>中,伍尔夫尝试了意识流的各种技巧,成功而多侧面地塑造了达罗卫夫人的形象以及她矛盾的生存状态.造成她这种生存状态的原因既有外因方面的,也有内因方面的.达罗卫夫人形象的成功塑造正好实践了伍尔夫摈弃"物质小说"而写"精神小说"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3.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代表作.人们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评论.但我们可以另辟蹊跷,选取作为边缘人典型的莉丽为阐述的主要视角,通过分析这个"雌雄同体"的人物形象,寻找伍尔夫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4.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本文试图通过把伍尔夫生活背景资料与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方式,对<到灯塔去>作理解性的文本探析.  相似文献   

5.
女性自我意识和双性同体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二者代表了伍尔夫的女性文论的发展过程.文章结合伍尔夫的两部小说<远航>和<奥兰多>,论证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从以树立女性自我意识为起点到走向双性同体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双性同体"——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兰多》是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并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小说,它集传记、史记、小说为一体,打破了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以性别突变、时空穿越等特征,有意识地突出了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女性奥兰多的成功,揭示了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进一步说明20世纪确实是女性小说高度发展的时期。伍尔夫通过奥兰多神奇地穿越了近4个世纪、数代王朝这一事实,微妙地批评了男性强权社会的无情以及女性应享有的平等权利与同等智慧。按照伍尔夫的观点,女性要成为自己,首先决不能完全臣服于男性的压迫。她所主张的女性“成为自己”,实质上是要建立一种自主又开放的女性自我;这样一种自我既独立,又与男性、与整个世界有着生生不息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主人公由男到女的变性,集男女于一身,直到婚后她又可以写作,都清楚地说明伍尔夫是遵循她自己提出的“双性同体”这一写作理论的。伍尔夫运用“双性同体”这种隐喻的写作手法,借助奥兰多奇异的变性,以达到她对男权社会的斥责。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幕间》中描绘了“空屋”、“空谷仓”、“空舞台”等众多具体空间意象,除此之外,还借助其娴熟的语言技巧构建了心理、声音等虚拟空间。伍尔夫通过构建众多虚实交错的空间世界,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也表现出了她对人类生存状况与生命秩序的思考。一方面,伍尔夫通过描绘小说中人物的茫然与困惑,揭示现代人如何在平衡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做到自我、家族、社会、文化等多种身份认同的结合;另一方面,这种阐释也有助于揭示伍尔夫本人对人的存在状况与生命境遇的看法,借此展现小说创作背后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英国著名的现代派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非个人化"艺术理论及其在作品<海浪>中的具体应用,论证了伍尔夫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索小说形式的革新,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及其它相关论文,确立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主义诗学的奠基作用,文章从女性写作和女性阅读两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伍尔夫对女性主义诗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秋瑾和伍尔夫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们的女性主义思想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欧美社会思潮.回顾20世纪前中西女性的生存状况;分析18、19世纪欧美社会思潮对男权社会的冲击;阐述秋瑾对欧美思想的接受及实践;梳理欧美社会思潮对伍尔夫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女权主义者,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先锋代表。伍尔夫的许多作品在出版后,随即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对其作品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主要探讨了伍尔夫作品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并着重分析了研究伍尔夫小说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出版了五部关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传记、评传。作者虽然极力想呈现出伍尔夫的风貌,但是伍尔夫的传记所塑造的伍尔夫形象并不一定符合她本人的样貌。传记是作为接受者的作者对伍尔夫的一种认识,其塑造的形象又会影响到读者对伍尔夫的接受。因此,伍尔夫的传记既是接受伍尔夫的表现,也是其传播的途径。考察传记对伍尔夫形象的塑造,可以了解到中国接受伍尔夫的一个侧面,从而管窥不同时期人们心目中的伍尔夫是怎样的形象,进而揭示不同时期的文化语境和心态。  相似文献   

1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意识流小说家之一。由于伍尔夫首先是以意识流小说创作著称于世的,因此,中外众多伍尔夫研究者们大多都认为,伍尔夫是一个象牙塔里清高孤傲的贵族,不可能涉及政治,就更多地将目光单纯地集中于其小说的意识流技巧的分析上;甚至她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也认为她是“自亚里斯多德创造了政治动物一词以来最不具有此特点的人”;  相似文献   

14.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的《新装》所运用的动物意象对比、日常事物意象对比、否定与肯定对比等多种对比手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索其以小见大,借助对比的手法,通过巧妙的构思、用令人深思的意象去表达深刻主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亚波 《出国与就业》2011,(22):134-135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非常注重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她挑战传统的小说写作技巧,淡化小说情节描写,着重刻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使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绘画、音乐、色彩等.小说中伍尔夫大量使用了光线和色彩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作者认为伍尔夫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能更好...  相似文献   

17.
伍尔夫以其独特的角度从文本出发比较了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丽·勃朗特姐妹的成名作<简爱>与<呼啸山庄>.两部名著有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伍尔夫认为后者更为成功一些,因为其中的感情更为强烈.伍尔夫以亲切的散文的形式,从宏观、总体的角度进行了文学评论比较,指出了两部小说的优点与缺点,很值得我们现在的文学评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的《新装》所运用的动物意象对比、日常事物意象对比、否定与肯定对比等多种对比手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索其以小见大,借助对比的手法,通过巧妙的构思、用令人深思的意象去表达深刻主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初引起中国文坛广为关注的英国作家,社会与家庭给伍尔夫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她拥有了对女性细致独到的洞见,在其坚持不懈的写作中形成自成一家的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从多元视角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用心灵与男性搭建起沟通与交流之桥.本文旨在探究形成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与当时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家庭生活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小说《到灯塔去》中改写了伊洛西斯神话即农神得墨忒耳和其女珀西枫妮的母女关系神话.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小说人物莉丽·布里斯科是伍尔夫作为艺术家的代言人,也是伍尔夫作为女儿身份的替身.然而伍尔夫的用意远非如此,作家出神入化地改写了伊洛西斯神话,使莉丽·布里斯科实现了从“女儿”到“母亲”身份的华丽转变后找到了真正成熟的自我,而伍尔夫本人也实现了女性作家的真正自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