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茜 《教师》2020,(13):68-68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阵地,文化是德育的着力点,实践是德育的落脚点。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把学科教学内容与德育融为一体,是我们践行“德融数理”,追求“知行合一”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2.
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守仁建立了其心学思想体系,其心学影响下的德育思想丰富而又独具特色。本文从王守仁"心即理"的道德本原论、"知行合一"的德育过程论和"致良知"的德育方法论述了其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9,(5):93-96
王阳明心学区别于程朱理学的主要地方,在于王阳明倡导"心即理",将代表主体意识的"心"等同于宇宙本体,与此呼应,他还提出"致良知"及"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德育思想是他系统性哲学思想的体现,他提出"心即理"实则表明德育应高扬人的主体性;他指出"学莫先于立志",实则表明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意义;他的"致良知"说,实则意味着德育贵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4.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先知后行”之说,在宋代后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心即理”“致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5.
"知行合一"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应当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将德育的各项要求内化于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邀请家长参加德育实践、教师行为干预等路径,外化于行,实现德育行为的塑造和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6.
刘少燕  古伟民 《文教资料》2012,(31):164-165
长期以来,政治辅导员队伍由于社会阅历不足、理论修养缺乏,在引领学生思想方面颇感吃力,疲于应付纷繁复杂的学生日常事务逐渐沦为“保姆”成为影响辅导员队伍幸福感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成为制约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瓶颈。为了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理论水平,作者所在的学校进行了“理实相融,知行合一”的育人新模式的有益探索,开展了学生日常事务融入思政课堂的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在道德教育效率低下的今天,重读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仍带给我们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外铄”走向“内生”是德育本质观念发展演变的根本路向,是德育外驱走向德育自觉、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二元对立走向多元交互的内涵路径。对德育本质观进行梳理并分析其逻辑起点、演绎路径和关系模式,进而提出德育本质新理论——“内生论”。“内生论”依循“交互—化成—内生”逻辑机理,本质是在德育各要素多元“交互”的矛盾运动中,受教育者将自身内外部道德环境“化成”,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内生”成个人品德的一种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正立德树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而传统德育更多是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不越雷池一步,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服从。究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墨守成规;二是忽略学生的内在需求,强调外塑作用。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带头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秉承寓理于情、情寓理中、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坚持贴近实际、注重体验,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培养  相似文献   

10.
“孝”是阳明心学乃至全部儒学的重要内容,经梳理,阳明之“孝”包含三个向度.“心即理”方面,“孝”是即心即理之心在事亲方面的动态生成,且具有“自然”的特质;“良知”方面,“孝”是人对其动态生成之良知的德性化领会,并在“致良知”中得以初步展开,为成圣提供了途径;在知行方面,以摄知入行的“知行合一”深化了“致良知”视域下的“孝”,从而在日常践履中落实对孝行所呈现之良知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是中小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我们根据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围绕《读本》的育人实践新路径。我们从《读本》的编排特点、思想主旨等方面把握其育人内核,掌握“习语金句”里蕴蓄的深刻的德育主题,挖掘图文并茂中蕴藉的丰富的德育资源,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课程,开展校本化育人实践,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生品格提升。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德育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凭借,德育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具有指引、改造、规范等作用。诗意德育强调诗意德育场的营造。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推动、凝聚与超越等功能。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有效地利用这些功能。规划、营造蕴含诗意精神特质的物质文化,制定、实施“管”“理”拜重的富有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延续、发扬孙中山为代表的诗性精神文化,培养、升华多元互动的教师文化以及引导、发展“自理、自立、自律、自强”的学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的低效局面一直以来备受诟病,德育形式单一、知行脱节是其重要原因,如何才能走出德育困局?笔者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感化后教化,先“动之以情”,继而“晓之以理”,最后“立之以德”,让道德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达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条线管理、教育与教学割裂、理论与实践分离等问题。体系重构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之一。应探索建立“一体化”的工作体系、“三互式”的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现工作机制“教导合一”、课程改革“理实合一”和教育评价“知行合一”三大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知识旨趣、哲学形态的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品格。通过对阳明心学体系形成过程的个案分析,可以把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立言宗旨的实践性内涵,可以认识到王阳明心学体系是一种由工夫以见本体的实践性哲学。他的工夫论不是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导出。实践工夫论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原点和“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和精神血脉,是加强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落脚点,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为目标,探讨语文课程识字教学中的材料选用、德育渗透与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的教育方法论的产生与其哲学思想体系、教育本质论、教育目标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它大致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论、万物一体论。其中,“心即理”说是王阳明教育本质论的哲学基础;万物一体论是其教育目标论的哲学基础。“心即理说”,它强调客观真理和事物都存于心中,即所谓“虚灵不昧,众理聚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同时,它认为客观真理与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我心的存在,即“天地鬼神万物都离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相似文献   

18.
1前言 德育工作是一项育人工作,光荣而艰巨。作为德育工作者,应该做到“五心”和“五勤”,才能使工作卓有成效。 2“五心”:爱心、耐心、信心、虚心、恒心 2.1爱心是德育工作的前提作为德育工作者,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有一颗公允之心,既关心“金凤凰”也重视“丑小鸭”。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工作应该以德育为主,要尊重学生,主动了解、严格要求、细心关爱自己的学生,以“心”换“心”,以情动人,用爱铸就牢固的师生情。  相似文献   

20.
传统德育过多地将道德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脱离了身体力行,有“离身”之嫌,容易导致知行脱节。而具身德育强调道德认知要像春风化雨一样润物无声,具化到人的内心深处和日常行为之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最终达到立德润无声、树人细无痕的理想境界。具身德育为新时代德育工作落实、落细、落小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辟了新路径。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借助具身德育理论,统筹规划、逐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