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就中国民族唱法的本质来讲,其在国家意识主导下的身份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文化观念传统驱使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从中国民族唱法诞生后的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与群体-阶级身份认同的功能,中国民族唱法在发展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到中国民族唱法多元风格的多重身份认同,再到新世纪民族音乐的以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为主的多元身份认同。中国民族唱法的每一次风格转嬗,其背后所潜藏的正是中国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规约与社会文化宰制下主体追寻自我身份的历史。因而对于中国民族唱法的身份认同阐释本质上也是对中国民族唱法主体性成长的有声解读。  相似文献   

2.
苏童和莫里森在身份认同观上有着较强的可比性.两者同受福克纳家园意识的影响,以各自的方式与福氏文本展开“潜在的对话”,都关注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然而,两者在集体和自我的身份认同上又表露出不同的基调:一方面,苏童笔下的枫杨树乡人兼具糅杂的身份,而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群体逐步被边缘化;另一方面,两者在父辈印记与主体建构上形成了相异的自我身份认同观.  相似文献   

3.
马庆霞 《考试周刊》2009,(41):24-25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自我身份的迷失、追寻与认同的艰辛成长历程。这一历程揭示了白人文化主导下的黑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增强自我主体意识,正视和认同自我身份,并建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4.
李碧华成长于香港,认可着自己的香港人身份,作品中流露出浓烈的香港本土意识,属于完全意义上的香港作家.她意识到了香港在未知的巨变前的无可奈何,身份认同的怀疑与焦虑充斥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她一方面以“溯时间之流而上”的方式来为香港立传,另一方面通过对陌生又熟悉的母国的想象,寻找着香港意识与中国国族想象中的共通性,实现对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追寻”.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共同经历了80年代启蒙理想的幻灭之后,都急切需要对自我身份再次认同和确认。散文文体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众多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主要表达载体。九十年代散文的繁荣与多元化状态,体现了知识分子自我身份认同的不同方式。无论是张承志等人对"清洁的精神"的呼唤,余秋雨等人对中国文化的追问与不舍,还是周涛等人对中国文化小传统的独特感受与称赞,均是以散文的方式,通过对各种"中国问题"的个性书写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在90年代社会文化景观中投射了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复杂印记。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适应是全球化背景下移民面临的重要课题。电影《同名人》改编自裘帕·拉希莉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印度裔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对民族文化的追寻和对自我身份的定位。本文借助跨文化理论对现代移民者的心理困境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推动旅居者的全球化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世界的疏离感,本质上是根植于不同文化之间选择性的身份认同危机。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永远处在丧失身份同一性的“离家”与“还乡”撕裂的现实痛苦中。而在文学书写中却走向追求历史连续感的家与家园的想象和追忆。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表现得集中而且尖锐。在“扎根——除根——失根——寻根”的出发和回归中,“还乡”就是跨越文化、性别、民族、阶级等夹缝,表明多重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台湾散文趋向以不同方式寻求身份认同路径与主体性建构。“寻根”书写是其中至为重要的表现。创作主体通过文化寻根书写,融合传统文化价值追索、生命意义探究及精神救赎等丰富内涵,寻求自我精神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融合与认同,既对台湾社会民族新文化精神的铸造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应注意批判以话语和认同重构为目的的台湾文学史重释写作中所包含的扭曲史观与认同错位倾向。  相似文献   

9.
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精神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个体认同危机与文化认同焦虑的一种复杂呈现方式,即战后台湾知识者精神私史的一种文学叙事。台湾现代派小说所揭示和隐喻的精神困境,既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危机,也是战后台湾政治文化生态中的文化与价值认同危机。对于现代派小说作者群而言,无论是某种极端化的文体修行,或者是认同文化中国的乡愁叙事,抑或是孤独隐遁的自言自语,以及浪迹天涯的精神漫游和离散书写等都是经由艰辛漫长的艺术追寻来实现精神突围和建构自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在多元文化教育场域中凸显,是帮助来华留学生融入中国高校生活、实现对话交流、塑造知华友华爱华文化品格的重要载体。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认同在自我构建与他者投射中镜像生成,于差异性与同一性中链接文化意义,从遮蔽向去弊转化中回归教育本分。对此,从文化自信视域出发,针对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提出从自我建构和他者认同着手,围绕“认同情感、认同场域、自我形象、育人共同体”发力,提升来华留学生辅导员自我归属感,增强认同感,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涵养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与香港其他作家相比,“南来作家”身份特征明显: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多元文化对话场中的双重边缘人,其身份是多重的。这就使“南来作家”具有更广阔的视角,他们一般不会以孤立的方式来看事情。在“南来作家”心中,边缘不再是一种流放,一种无奈的困境,而是一笔独异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2.
文化身份认同关系到个体的自我归属和精神命运,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分裂会导向主体的焦虑感和无根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身份具有流动性,差异性、断裂性的特点,传统文化身份的恒定性,单一性受到了挑战。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感受到黑人对族裔文化传统的遗忘导致自我缺失,通过黑人族裔文化身份历史流变的书写,寻求白人语境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塑和建构。  相似文献   

13.
身份、差异与认同: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身份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公民身份.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观,在承认公民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强调族群差异的公共性,同时,主张族群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必要前提,国家认同是族群差异的精神基础.对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多元文化主义倡导积极国家观,认为国家应在保障少数权利方面有所作为.差异公民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差异政治观,对当代多族群国家的族群政治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四”女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体现了中国第一代现代女性追寻自我的艰辛和挣扎,尤其是她们在突现自我、建构“双性同体”的自我人格以及选择自我价值实现场域当中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面相。她们以果敢的行动和言说表达了她们追寻自我的诉求,但又因自身的弱点和历史的因循而最终无法争得较为完整的自我空间,确立较为独立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关系到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身份认同的构建需要真正触及人的精神文化层面,故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教师的身份认同问题。文化学的视角下,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与价值认同三重属性的统一。而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基于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会遭遇城乡二元的文化区隔,相应体现在物质文化抵牾下自我认同空心、制度文化失序下职业认同模糊以及多元文化冲突下价值认同迷失。本文以为,突破此困境的路径有三个层面:在以文化自觉作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文化导引下,以物质文化的交融来实现自我认同的内洽,以制度文化的归正来解蔽教师职业认同,以精神文化的协调共生来激发价值认同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据时期台湾底层人民的遭遇,台湾人的民族性格、身份认同问题,以及更广阔的文化上的“孤儿意识”一直是台湾文学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亚细亚的孤儿》中知识分子胡太明忧疑苦闷的生活历程。本文以胡太明为典型,从殖民社会中矛盾苦闷的知识者和身份认同的悲剧性悬置两个方面探析在特殊的台湾经验背景下,在现代与传统的纠结中,在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与探求中,“自我”在冲突中如何被击败而最终走向悲剧性的幻灭;并试分析胡太明作为日据时期典型现代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表现非白人移民的自我文化身份认同和他者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是诸多非白人移民文学的重要题材,这些作品通过探讨造成这种文化认同困境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表明具有不同族裔身份的人在多元文化景观中应该互为主体,才能真正实现族裔文化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小说《动物凶猛》以“文革”为时代背景,以北京部队大院的少年为主,展示对不同人物角色的身份书写。作者通过对“他者”的鉴别,建构起“自我”身份意识,并在渴望社会认同与满足自我现实需求的比较中,探索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文化寻根”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现代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诉求,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根重塑中国形象和寻找新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寻根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都需要面对“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境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规范文化与不规范文化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少数族群与汉民族之间、在“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寻根派”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恩考有洞见也有盲视,它显示的正是“中国”身份认同的痛苦经验和可能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研究"自由黑人"的身份追寻、"重新记忆"的身份认同以及自我和民族的身份建构,剖析了美国非裔女性在追寻自我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解读了《已知的世界》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