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筛选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具有拮抗能力的放线菌,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较好拮抗能力的菌株21-3.根据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DNA序列分析的手段对其进行鉴定,并且对该菌株的抑菌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21-3为灰略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  相似文献   

2.
一株互花米草耐重金属内生菌的分离及其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从互花米草根部和叶片获得内生细菌,经重金属筛选,分离到一种耐受重金属Cu2+、Pb2+和Cr6+的细菌.为了进一步鉴定分离菌株,利用 PCR 方法扩增其部分16S rDNA 序列,目标DNA条带约1500 bp,测序和在线分析结果后显示,所测序列均与基因库中已上传的 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菌株16S rDNA 序列(KJ878614.1,JN613478.1)相似性均为100%.初步鉴定该菌为 Lysinibacillus属球形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命名为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 QZ1-1.对该菌株采用促生长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具有产生 IAA和 ACC的能力,同时该菌能在无氮培养基中生长,具备固氮功能,为日后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目标菌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从自然界中筛选和传统诱变育种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一株以玉米水解液为底物且能高效合成甲萘醌-7(MK-7)的芽孢杆菌突变菌株。创新点:首次在中国的发酵豆制品——豆豉中分离得到一株能以玉米水解液为底物合成MK-7的解淀粉芽孢杆菌Y-2(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Y-2),并通过传统诱变育种获得一株带有二苯胺和结构类似物抗性的、以玉米水解液为底物的、高产MK-7的菌株B.amyloliquefaciens H.β.D.R.-5。方法:以来自中国不同省市地区的豆豉为分离样品,筛选高产纳豆激酶的菌株,再从中挑选出高产MK-7的菌株,并通过16S r DNA分析对其种属进行鉴定。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系统,对分离到的高产MK-7菌株进行诱变处理,获得解除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成酶(即结构类似物抗性)和聚丙烯焦磷酸合成酶(即二苯胺抗性)反馈调节的菌株。最后,考察不同氮源、乙戊烯醇和镁离子(Mg~(2+)对突变菌株合成MK-7的影响,并分析在7 L发酵罐中合成MK-7的区别。结论:从中国豆豉中分离到了一株以玉米水解液为底物合成MK-7的菌株,经16S rD NA分析比对,鉴定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图1)。通过比较MK-7产量,发现利用ARTP可以有效获得解除反馈调节作用的且高产MK-7的突变菌株H.β.D.R.-5(表1)。以大豆水解液和酵母水解液为氮源,异戊醇和MgSO_4有利于突变菌株H.β.D.R.-5合成MK-7(图2、表2和表3)。综上所述,利用ARTP处理从中国豆豉中分离到的以玉米水解液为底物的合成MK-7的菌株,可获得高产的MK-7菌株,该方法对选育工业化合成MK-7的菌株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葱的根、茎、叶中分离内生真菌,并进行初步抗菌活性检测,得到具有高抗菌活性的菌株。方法:1.用PDA培养基分离葱的内生真菌;2.用查氏培养基进行发酵实验。3.进行滤纸片抑菌实验。结果:从葱中分离出的17株内生真菌,均具有抗菌活性,其中,抑菌圈直径大于1.0cm的高抗菌性菌株有11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64.71%。结论:葱内生真菌具有类似宿主植物葱一样的广泛抗菌性(分离得到的17株内生真菌均具有抗菌性),但由于宿主植物本身所具有的强抗菌性,使分离得到的菌株种属多样性较少。  相似文献   

5.
明确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艳锦竹芋上发现的叶斑病病原菌,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2021年采集武夷学院园艺大棚内患叶斑病的艳锦竹芋(Stromanthe sanguinea ‘Triostar’)叶片,通过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并按照科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基于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并通过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标记为YJ-2),具有致病性,且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基于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序列表明菌株YJ-2和NCBI核酸数据库中拟茎点霉属菌Phomopsis sp.(登录号DQ780431.1)的相似性为99.43%,且在系统发育树上聚在一起。根据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将该地区艳锦竹芋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拟茎点霉属菌,为国内首次报道拟茎点霉属菌引起的艳锦竹芋叶斑病。  相似文献   

6.
2010年2月下旬,从南阳市超市购买的苹果中,发现感染皮孔斑点病的病果,从病果上随机采集病斑,经表面消毒后将病斑置于PDA平板上进行病原菌分离.从19个病斑中共分离获得17株形态相同的链格孢属真菌,经单孢纯化后对代表性致病菌株AP-5-3进行病原学鉴定.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及其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分析,将菌株AP-5-3鉴定为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合生长pH为6.5.本文对苹果皮孔斑点病的病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离鉴定新疆牧民家庭自制的4份奶酪样品中的6株乳酸菌,研究其益生特性。创新点:通过对新疆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其抗氧化和降脂特性的测定,筛选到益生特性良好同时也能延长模式生物秀丽线虫寿命的菌株。方法:对分离自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的乳酸菌进行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筛选出6株乳酸菌,并测定其耐酸、耐胆盐、抑菌、亲水性和共聚集能力;测定其抗氧化、降解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能力;测定乳酸菌对秀丽线虫寿命的影响。结论:实验表明,该6株菌具有较好的耐酸性,在胆盐环境中也有较好的存活率。同时,这6株菌均有清除自由基和降解脂肪的能力。此外,其中3株具有延长秀丽线虫寿命的能力。综上所述,这6株菌具有较好的益生特性,可作为优良的潜在益生菌株。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离和鉴定牛蛙(Rana catesbeiana)养殖环境的致病微生物,并筛选相关的抗菌药物,采用稀释涂布法从牛蛙养殖场的废水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株W6,并通过革兰氏染色和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进行菌株鉴定,随后对该菌进行药敏性分析以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与弗氏柠檬酸杆菌基本一致;16SrRNA基因同源性及系统进行分析显示,W6菌株与弗氏柠檬酸杆菌参考菌株同源性大于99%,且为同一进化分支.同时,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大多数抗生素具有较强耐药性,仅对呋喃唑酮(痢特灵)、头孢他定高度敏感.中草药水提取物抑菌实验表明,乌梅、五味子、艾叶、黄芩等中草药水提取物对该菌株具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活性.致病性分析表明,该菌对牛蛙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产L(+)-酒石酸的新真菌菌株。创新点:首次筛选获得能同时在酸性和高底物浓度下转化生产L(+)-酒石酸的菌株。方法:利用电镜、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核磁共振、质谱和旋光度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并优化其发酵条件,研究其酶学性质。结论:扩展青霉WH-3的60%活性位于菌丝体中,且该菌丝体能在酸性(pH 4.5)、高浓度底物中转化,具有高转化率和高立体特异性,为L(+)-酒石酸的生产提供新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从赤芍(Paeonia lactiflora Pall)植株根部分离到一株内生真菌(编号Gen7).该菌菌丝无色,具隔膜,分生孢子梗短或无,分生孢子椭圆形初为无色,后为棕色;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为Coniella属.基于ITS的BLAST检索表明该菌株与Coniella fragariae相似度高达99.6%以上,鉴定为草莓垫壳孢Coniella fragariae (Oudem.)B.Sutton,该菌属于半知菌门,球壳孢目spharropsidales,球壳孢科Sphaeropsidacea垫壳孢属Coniella,为内蒙古新记录种,以黄瓜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cumerinum J.H.Owen、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和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为材料,研究其抑菌活性,发现Coniella fragariae (Oudem.)B.Sutton对3种指示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平均抑菌率分别达48.2%、43.1%和24.7%,该研究结果为内生真菌分离培养鉴定提供研究提供方法,并为潜在生防菌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安徽省明光市某蛋鸡养殖场3次送检的病死产蛋鸡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该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提供参考资料,为养殖户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将3次送检的病死鸡肝脏组织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16SrRNA基因PCR扩增、序列测定、同源性分析。结果:从3次送检的病死鸡肝脏组织中分离到3株均为革兰阳性球菌,它们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均为淡红色圆形光滑湿润隆起半透明小菌落。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3株分离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呈较强的耐药性,每株分离菌只对1种或2种药物敏感,让养殖户使用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对3株分离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3株分离菌与粪肠球菌同源性都在98%以上。结论:该蛋鸡场3次送检的病死产蛋鸡均为感染粪肠球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从陡水湖、五指峰、阳明山、赣南师范大学校园和井冈山采集土壤样本103份,采用醋酸钠-抗生素法并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生物测定的方法,分离得到对致倦库蚊幼虫有毒性的芽孢杆菌菌株52株,有毒株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2.70%,其中获得高毒力菌株6株.对6株高毒力菌株进行深入研究,生物测定结果表明6株分离菌株对致倦库蚊幼虫LC_(50)值在0.69~1.18μL/mL之间,都可以作为潜在的杀蚊幼微生物资源.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伴胞晶体形态以方形晶体为主.通过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其种属类型,结果表明6株菌均归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SDS-PAGE结果发现6株菌株均出现了明显的晶体蛋白条带.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丰富杀蚊微生物菌种资源库,还对控制蚊媒传染病爆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连续稀释分离法和平板划线分离法的方法,利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碳源的筛选培养基,从堆肥土壤中共分离获得具有纤维素酶降解能力的菌株15株,其中,菌株ZN-206对纤维素降解能力最强.根据ZN-206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指标、细胞壁组成成分及16SrDNA序列进行系统的研究,将菌株鉴定为禾粟链霉菌(Streptomyces graminearus).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河南省某猪场疑似细菌感染病例进行确诊,采集了病猪肠管中的样品并从中分离到1株革兰阴性短杆菌,对其进行了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药敏试验以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的生化特性、培养特性基本符合肺炎克雷伯菌特征,16S r RNA基因序列与肺炎克雷伯菌的同源性均在98%以上,因此,将该分离菌株命名为Kpn;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菌株与猪源肺炎克雷伯菌NR114507的同源性最高,与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对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头孢哌酮敏感,但对氨苄西林、先锋霉素IV、先锋霉素V、先锋霉素VI、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多种药物耐药.研究为猪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及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出对辣椒疫霉菌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木霉生防菌株,研究其对辣椒菌菌丝体和卵孢子的作用机制,评价其应用于辣椒疫病的生防潜力。创新点:首次在超微结构水平上报道棘孢木霉菌菌丝能重寄生于辣椒疫霉菌的卵孢子,为木霉生防菌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方法:从土壤中分离木霉菌株,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木霉生防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ITS、tef1和rpb2)进行鉴定,明确获得木霉菌株的种类。通过细胞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研究木霉生防菌对辣椒疫霉菌菌丝和卵孢子的拮抗机制。结论:本研究筛选出了对辣椒疫霉菌菌丝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一个木霉菌株(CGMCC 6422),被鉴定为棘孢木霉菌(Trichoderma asperellum)。细胞学和超微结构显示,该菌株能塌陷辣椒疫霉菌的菌落,通过缠绕和穿透辣椒疫霉菌的菌丝体,引起菌丝体解体;首次观察到该菌株能侵染辣椒疫霉菌的卵孢子,并引起卵孢子完全降解。综上所述,筛选出的木霉生防菌株CGMCC 6422具有应用于防治辣椒疫病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湖南汝城县热水温泉产酶菌株的分离筛选,利用尿素酶试验和蛋白酶筛选培养基,碱性磷酸酶、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检测方法对此前已鉴定的13株菌株进行产酶筛选,结果显示其中10株菌过氧化氢酶试验呈阳性、1株菌尿素酶试验呈阳性、9株菌氧化酶试验呈阳性、3株菌过氧化氢酶试验呈阳性和8株菌蛋白酶试验呈阳性.为嗜热微生物源工业酶研发提供基础,也可表明所筛选出的菌株在工业酶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筛选得到的1株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对废弃秸秆资源的降解效果.本文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固体培养初筛和复筛,从土壤中获得了1株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并对其进行不同碳源酶活力的初步研究.利用PCR法,结合18S rDNA的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产黄青霉菌,将该菌株接种到不同碳源的发酵培养基中,30℃培养48 h后测定酶活,发现该菌株不到12 h对滤纸完全崩解;15 d内对小麦秸秆分解迅速.同时测得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滤纸糖化力和小麦秸秆纤维素分解能力分别为:4.653 U/m L、5.445 U/m L和6.876 U/m L.  相似文献   

18.
对采自安徽黄山的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成虫虫体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共获得8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对其菌落形态、茵株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萌发率进行了研究。最终成功筛选出了球孢白僵茵Bb660菌株,该茵株具有生长速度快、萌发率高和产孢能力强等生物学特性,在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中将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评价毒死蜱施用后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对降解功能菌株进行分析。创新要点: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揭示了毒死蜱施用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并对试验土壤中的降解菌群进行分子鉴定。研究方法:将农田土壤用终质量分数5 mg/kg和20 mg/kg毒死蜱处理,同时以不施用毒死蜱为对照,定期采集土样进行毒死蜱残留测定并提取土壤DNA。将提取的土壤总DNA作为PCR反应模板,细菌群落结构分析采用对大多数细菌16S rRNA基因V3区具有特异性的引物GC-341F和517R,真菌群落结构分析采用ITS区特异引物对GC-ITS1f和ITS2f。DGGE图谱经Quantity One软件进行数字化分析,各泳道中的条带经标准化处理之后,条带的相对光密度构成一个矩阵,用Matlab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用Dice法计算相似性指数CS,用MEGA 4.1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聚类分析。之后,采用LB、察氏和高氏三种培养基结合的纯培养分离方法,从毒死蜱处理土样中分离具有降解功能的菌株。分别提取纯培养物的染色体DNA,利用ERIC-PCR对分离到的降解菌进行基因组指纹图谱分析,将典型肠杆菌基因间的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指纹图谱类型的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细菌和放线菌)或ITS区(真菌)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提交GenBank基因库,并进行BLAST比对,初步确定降解菌株的分子地位。重要结论:本实验条件下,毒死蜱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5 mg/kg和20 mg/kg毒死蜱浓度下的降解方程分别为y=5.252e-0.09x和y=19.41e-0.08x。DGGE指纹图谱显示,毒死蜱施用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相比发生很大改变,且毒死蜱处理样品真菌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多样性指数明显提高(见图2b);主成分分析显示,毒死蜱处理样品与对照明显分在2个不同的区域,充分表明毒死蜱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迅速且持久(见图3b)。毒死蜱处理样品细菌群落结构只在试验前30天与对照相比明显不同,60天时已经恢复对照水平(见图2a),同时主成分分析图上,毒死蜱处理样品与对照也越来越靠近,最后聚在一起(见图3a),说明毒死蜱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短暂。最后,获得了9个典型的ERIC型毒死蜱降解菌株。  相似文献   

20.
从酱醅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耐盐性乳酸菌,在18%、20%NaCl的浓度下都能生长,并产生乳酸。对该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得菌株的16S rRNA序列与GenBank登记号为FSB201的嗜盐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 halophlus)具有99%的同源性。再将该16SrRNA序列与乳酸菌分类中17个模式菌株的16SrRNA序列共同创建进化树.发现筛选菌与GenBank登记号为AB106344、AB106343的嗜盐四联球菌亲缘关系最近,证明筛选菌应属四联球菌属中嗜盐四联球菌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