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返乡农民工再农化是扩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关键。从返乡农民工的生存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维度出发构建返乡农民工多元理性行为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数据,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基于多元理性视角分析框架探讨返乡农民工再农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44.85%样本返乡农民工具有从事农业生产意愿。(2)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对返乡农民工务农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耕地、家庭规模、兼业行为、农业生产经历、村庄具有专业合作社、配偶从事农业工作、外出务工时间是影响返乡农民工务农意愿的关键因素。此外,返乡农民工个人年龄、性别、婚姻和受教育水平也对务农意愿产生显著影响。(3)年龄、地区、产业发展异质性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务农意愿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因此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技能培训,改善农业经营环境,因地制宜施策,提升返乡农民工再农化意愿,引导返乡农民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返乡农民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制度有意愿差别,对供给的社会保险项目存在偏好位序。经测算,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最为强烈,其次是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在这样的参保意愿偏好中,农民工个体层面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就业条件中就业保障形式、工作时间、月收入,以及保障能力层面和了解社会保险政策的程度等9个因素,对农民工参保意愿有显著影响。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需要结合农民工的实际需求,有重点、有先后地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生育率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因此关注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尤为重要。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数据,分别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将生育意愿划分为育龄人口的再生育意愿和居民对生育数量的渴求程度,实证分析城市化、养老观念与育龄人口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药”。第二,不同养老观念对生育意愿具有差异影响,依靠“子女养老”观念显著地挤入了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而依靠“自己养老”观念则明显地挤出了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第三,养老观念在城市化与生育意愿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自我养老”观念能够缓解城市化对生育意愿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我国生育意愿持续下降,众多学者针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2015年CGSS数据的分析研究表明,育龄群体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与其生育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对公共服务资源满意程度高的育龄群体,生育意愿更强。为了提高生育意愿,需要政府改善公共服务,加大投入,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调整公共支出的范围,保障在影响生育后代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为育龄群体生育后代提供充足的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生育正在成为关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事务。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2731名教师的生育意愿及行为,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政策调整提供思路。研究发现,教师个人及家庭生育意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他们对生育政策的调整反应积极,二孩生育率较高,但生育三孩意愿呈断崖式下跌;生育观念代际差异显著,年轻教师的生育意愿偏低,36—40岁年龄段教师或成为多孩生育主力军。比较而言,不同地域、岗位和工作性质的教师生育意愿明显不同,其中乡村教师多孩生育意愿强于城区教师;在编教师强于非在编教师;管理岗教师强于非管理岗教师(含班主任);职业稳定期教师强于职业上升期教师。总体而言,职业发展稳定性及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对教师群体的生育意愿有重要影响。要提高教师群体生育意愿,必须破解教育和养育的私人性和私利性,倡导社会养育和集体养育,建立成人与儿童随时可及、亲密友善、可信赖、相对稳定的养育和教育关系,减少生—养—育儿活动的无效和浪费,形成互助、节约育儿的社会效应,应进一步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创建生育友好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城镇购房是衡量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指标,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t模型,考察影响农民工城镇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未婚农民工的城镇购房意愿强于已婚农民工;工资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耕地面积、家庭教育支出对农民工城镇购房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得出三点启示: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完善土地和社会保障政策,为农民工城镇购房提供各种保障;鼓励发展租赁市场,推动农民工城镇居住模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目前,重庆市主城区的城镇弱势群体主要分为四大类:原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部分"体制外"人员和孤寡老人及残疾人、进城农民工、"体制内"的早退人员。重庆市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尚需拓宽,社会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要解决重庆市主城区城镇弱势群体医疗保障问题,必须建立具有重庆特色的新型医疗救助制度,成立专门针对城镇弱势群体的福利医院,设立农民工专项医疗保险项目,引导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实施数字经济和健康中国发展战略背景下,探究数字金融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选取2012、2014、2016和2018年中国数字金融指数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就影响机制而言,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医疗可及性,进而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年龄异质性,但不存在城乡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利用DID模型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之于城镇家庭消费的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的自付医疗消费支出没有明显的影响,而非医疗消费支出大约增长6.9%,可见2007年开始实施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效地防止了居民因就医所导致的医疗保健支出迅速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家庭非医疗消费起到了保险作用。同时,医疗保险的政策效应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和区域差异:一方面,不同收入组家庭消费对医疗保险的反应存在着异质性,中低收入家庭的参保后消费支出有显著增加,而高收入组家庭的消费行为则没有明显变化;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家庭消费对医疗保险的反应也存在明显不同。有鉴于此,各级政府应不断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提高政府对医疗保障资金支出比例,形成医疗保障投入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使医疗保障体系能持续引致居民消费的增长。此外,政府还应逐步使医疗保险在各地区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待遇水平相互衔接,平衡区域间的保障水平,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对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差异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Ordered Logit模型进行相关的计量检验。结果显示:在总体层面上,受教育程度、就业稳定性与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意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前技能水平较低的农民工更愿意参加职业培训,不同行业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意愿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代际差异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相关因素对参加职业培训意愿的影Ⅱ向方向还是显著性,新生代农民工和全体农民工之间均表现出较高的趋同性,但第一代农民工参加培训意愿仅受受教育程度、就业稳定性等个别因素的显著影响。文章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5):114-122
近四十年来,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生育决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人口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利用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检测数据对女性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普遍较低;年龄、户口性质、一孩性别等人口特征因素,均会对女性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社会和家庭双重角色之间的冲突,也会影响女性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社会公共服务的享受程度,也会极大地影响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因此,应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职业女性二孩生育制度、加强"全面二孩"政策的宣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影响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意愿和障碍共两大方面的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对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意愿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农民工参与培训的障碍上,分为内部障碍和外部障碍,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月收入的农民工在参与培训的内部障碍是不同的,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不同年龄和不同月收入的农民工在参与培训的外部障碍上也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而在其他维度方面,农民工参与培训的障碍没有表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培训是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当前,农民工培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农民工自身因素。通过对福州市268位农民工调查发现,农民工的进城务工时间、性别、参加培训经历对参与培训的意愿有显著影响,而文化因素与年龄因素对培训意愿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城市居民的二胎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2008年在上海和兰州两地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抽样调查所获得的1347个城市被访样本资料,考察城市居民二胎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实行了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对人们的二胎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明显,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后步入婚育的城市居民更多认为一个孩子就很好;现代化观念对二胎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强调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者更少赞同生育二胎。同时,城市居民二胎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上海,家庭收入水平较高者更希望生育两个孩子,而在兰州,有男孩偏好者更多认为两个孩子更理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人口结构不断调整,低水平的生育率和生育意愿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现状的一个基本事实。实施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成为提高国民生育意愿和生育率的首要任务,对于促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我国的婚育现状,发现目前我国的结婚率及生育率均呈持续走低态势,而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有生育年龄、生育观念、生育成本、家庭责任等。对比国外现行的生育支持政策,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政府、单位、社会、家庭四个层面,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补贴制度、实行灵活的产假制度、发展公共托育服务、提倡平等承担家庭责任等政策支持举措,以期为我国生育政策的优化完善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是提高制造业农民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本文采用回归模型,对影响制造业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强烈,其中文化程度、工作岗位层级、工作时间和政府支持对制造业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运用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对第一代农民工的健康及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存在健康的弱势累积现象,其医疗健康服务可及性较差,这些都导致他们的健康由累积的弱势演变为累积的风险。新农合政策对第一代农民工的健康医疗服务可及性存在时空滞后问题,其低便携性抑制了农民工的健康维护能力,放大了他们的健康风险,并为其晚年生活留下健康隐患。健康中国建设实质在于落实人人享有医保政策目标,第一代农民工群体的健康医疗可及性问题实质在于医保政策的属地原则与农民工高流动性存在二元张力,消除此二元张力,是解决农民工健康弱势累积和增强其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核心举措,也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行动与结构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它是一种理论上的困境,但被应用到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上时也成了一种现实的困境。在医疗保险模式选择上,农民工在无制度约束的理想状态和有制度约束的现实状况中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行动逻辑。在现有制度的约束下,户籍、企业和医疗保险三个制度的缺失严重地束缚了农民工参加与选择医疗保险的行动,使其行动逻辑发生了冲突和混乱,导致了农民工作出不参加或者选择退保的行为,从而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所以,要使农民工积极参加医疗保险,必须要建立一套灵活和系统的医疗保险制度,来满足农民工的不同需求,而这需要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相似文献   

19.
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3,远低于生育更替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女性在女性群体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其生育意愿直接影响我国劳动力数量上的更新和人口结构优化。在目前相对宽松的生育政策背景下,政策实施效果减弱,非政策性因素对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增强。因此,本文从家庭角度出发,将职业女性面临的家庭压力划分为三个类型:生育成本压力、家庭观念压力、婚姻情感压力,并通过国家政策完善、家庭外部支持和家庭内部协调将职业女性的家庭压力向外分散,减少家庭压力对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负面影响,提高职业女性生育意愿。  相似文献   

20.
农村80后是当前农村生育主力军,其生育意愿将影响我国很长时期内的人口发展趋势.也反映了我国人口转变因素是否已经内生,对是否通过调整生育政策来缓解突出的人口问题有重要意义。以石家庄地区为例,农村80后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8。多数人希望儿女双全。他们的生育意愿高于现有的生育水平,但仍低于更替水平。已经基本完成向少生和无明显性别偏好的转变,这是由他们所经历的社会变迁导致的。因此,放开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大幅度反弹的可能性非常小。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