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冉斌 《新闻窗》2011,(1):34-35
一些人对报纸版面编辑有一种误解,仿佛编辑就是一个文稿搬运工,删删改改之届,把稿件搬上版面,整个过程只是让文稿发生了一点物理变化。事实上,编辑有很大的空间展现“思考力”,让稿件起化学变化,完成传播设计师的职能。  相似文献   

2.
编辑的“斧头”编辑手中的笔是一把板斧,这把板斧是用来处理稿件的。运斤成风,就是要求砍稿子要砍得妙,砍得恰到好处。兵无常势。编辑删稿子也无一定之规,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候是因为枝叶蔓杂,需要裁剪,有时候是水份太多,需要“甩干”,有时候则是版面需要,“削足适履”。“削足适履”是难度最大的。一篇万字长文,要压缩成三、五千字甚至一两千字而不露斧凿之痕,更要见编辑“耍板斧”的功夫。一位熟练的编辑,能够根据版面的需要删稿子,需要删多少就删多少。敢删并不是本领,会删才是本领。所谓会删,无非是突出主题,摘取精华,善于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概括。记者往往想把自己掌握的材料都堆进文章里去,而编辑则可以帮助他们“割爱”。不过,“削足适履”并不是一个好  相似文献   

3.
论编辑删稿     
编辑删稿是指编辑主体对作者原稿以缩简文字为形式的一种编辑行为,它是文字编辑加工处理文稿的方式之一.这一编辑行为从表面看,操作起来很简单,手起笔落,部分文字被删除了,前后方连得上也就行了.然而,这一编辑行为并非真的只这么简单,刘勰在《文心雕龙·镕裁》中说,“才核者善删.善删者字去而意留.”“才核”大抵指精细的文字功夫.笔者认为,编辑要做到“善删”,除了“才核”外,还应作出一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编辑处在报纸工作的后道工序,记者、通讯员的来稿往往取决于编辑的“取、舍、增、删”。获得1991年江苏省好新闻二等奖的《弘扬“抗洪精神”》一稿,是如何“取、舍、增、删”的呢?笔者就此谈些编辑体会。从去年6月中旬到7月下旬,江苏省江淮大地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新闻编辑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造性,就做不好编辑工作。 也许会有人说:“你过分夸大了编辑工作吧。编辑,不就是修修改改、删删补补吗?” 这修改删补就是一门学问,小看不得的。  相似文献   

6.
编辑的点子     
编辑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为新闻编辑,不仅仅是在原稿上删删改改,更重要的是要有编辑意图,有编辑的点子。没有点子的编辑不是一名称职的编辑。 编辑的点子要新,要有创意。一条新闻线索、一篇新闻稿件或一封读者来信到手后,编辑要反复阅读,反复掂量,想得更远一点,看得更宽一点,联想更广一些,要想到原稿中重要新闻价值的内容。一篇稿件刊出后,不只是告诉读者一件事情的解决或一个问题的存在,而是进一步启发读者由此及彼地联想,  相似文献   

7.
《出版广角》的记者约我谈谈图书编辑工作经验,虽然在出版社呆了二十年,一时却不知从何谈起。琢磨了好一阵,写了如下一些零碎文字,算是“交差”罢。一、可改可不改的内容、文字一律不改,可删可不删的内容、文字一律删去可改可不改,就是说,不改无碍于事,改了也并不会增色,可能还改得更差,何必劳你大驾动手动脑呢。可删可不可删的内容、文字,删了不但无伤原作,反而更为精简,不删则徒使篇幅拉长而已。某些编辑总喜欢在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作些改动,说得不客气一点,恐怕一是职业习惯的缘故,二是想表示一下自己的水平。关于删汰内容或文字,唐浩明先  相似文献   

8.
所谓“原创意识”,是借了音乐界的一个“原创乐曲”的说法,套用到编辑工作的认识确立上来的。也就是要说明:编辑工作是一项具有原创性(或说具有创作性或独创性)的工作。 所以要谈编辑(本文以报纸编辑为参照系)的“原创意识”,是基于这样一个认知前提——长期以来,编辑工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被看作是被动地在别人劳动成果上修修补补、编编删删,毫无生机、毫无主动性、创造性可言,至多也就是个在他人的劳动、他人的创作基础之上的“再创作”而已。因而,要突破一种认识上的樊篱,要提倡一种全新的编辑工作价值观。而对编辑及编辑工作响亮地提出“原创意识”的要求,不管是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无论  相似文献   

9.
立下这个题目,并非无的放矢。因为目前社会上包括某些报刊对编辑的地位和职能在认识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以为编辑就应该是规规矩矩坐在编辑部删删改改,剪剪贴贴,只是“炒”别人做好的“菜”,这种片面认识大大限制了编辑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了报刊的质量。 诚然,修改稿件是编辑无可推卸的责任,也是编辑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如果将编辑的作用仅仅理解为改稿,那就大大抹煞了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和创造性,实在是对“编辑”的贬低。 笔者以为,一位合格的编辑,除了《编辑学》上规定的种种要求之外,还应具备如下素质或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编辑创造性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有人提出编辑工作是创造性工作的论点,并以大量的具体编辑工作作了详尽论证、这是编辑观念上的一大解放。按照传统的权威解释,“编辑工作是对资料或现成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这是指编辑工作的性质而言,如记者的工作是采写新闻.教师的工作是教书,作家是搞写作的等。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狭义地去理解编辑工作的性质,把编辑工作简单地看成是修修改改,删删补补,不具创造性。实际上,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具有创造性,所谓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净面条?净面条者,即不加任何油盐酱醋等佐料干净纯粹之白面条也。佐料者,附加物、添加剂也。 新闻与面条何干?此说事出有因。 拙作《新闻:拒绝罗嗦》中有一例:当年笔者刚从事编辑工作的时候,就遇见过记者找编辑抗议的场面。那记者不满地说:“我的稿子本来是一碗佐料齐全的打卤面,可经你们一删呢,光剩下面条了!”笔者议论道:然而编辑这么删难道不对么!只要编辑没把“面条”删了光剩下“佐料”,就是好编辑。 拙作刊出后,本报一位同仁见到笔者,对笔者的“净面条说”表示有不同看法。这位同仁认为:有时  相似文献   

12.
记者“写稿”,编辑“把关”,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最为平常的工作。但是,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记者写稿容易,写“好稿”难;同样,编辑编稿容易,“把好关”却难。编辑稿件远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勾勾抹抹、删删改改,而是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把好有形的“文字、音响”关,更要把好无形的“政治”关。  相似文献   

13.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当年为师长的老同事这样告诫我;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今天我作为编辑对来访的通讯员也这样讲。“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这是经验之谈,是不刊之论。它的“版权”属于伟大的鲁迅先生。1931年12月27日,当《北斗》杂志的编辑要鲁迅回答“创作要怎样才会好”时,他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答北斗杂志问》一文,“将自己所经验的琐事”一共写了八条。第一条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第二条便是“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其余各条,诸如“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  相似文献   

14.
过了若许年编辑生活,每每念及理它几条,一提笔,又觉茫然。无奈,只好想到一点写一点,絮絮叨叨,难免罗嗦,故名“絮笔”。是为序。“老爷”与“黄牛”有人常贬称编辑为“老爷”,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所看到的编辑,多数并非老爷,而是“黄牛”。但是,尽管如此,对于一个编辑人员来说,也仍然需要注意是当“编辑老爷”还是当“编辑  相似文献   

15.
编辑“编辑”这个词有三个相关而不同的意义。第一,表示一种工作,一种职业行为,如“编辑工作”,“编辑计划”。第二,表示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如“他是当编辑的”,“她是有二三十年经验的老编辑”。第三,表示一种职衔,指某一级的编辑人员。(目前,我国的编辑人员分四级: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本文除特别注明的之外,一般用的是第二个意义,即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简化一点就是“编辑人员”,再简化一点就成为“编辑”了。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狭义地去理解编辑工作的性,把编辑工作简单地看成是修修改改,删删补补,不具造性。实际上,编辑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创造劳动。过,我们总认为《新疆林业》杂志是行业指导性杂志,简地理解了“上传下达”的办刊精神,编辑没有创新意,导致刊物内容死板、平淡,缺乏新鲜感及亮点。近年,《新疆林业》杂志致力于编辑创造力的开发,在这方作了一些尝试,收效很大。编辑们深感,期刊能否有创,关键是编辑的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那么,如何才能发编辑的创造力呢?一、激发思维《辞海》中把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本文就辑思维结合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7.
刘瑞 《编辑之友》2002,(6):47-47
在多年的编辑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做一个普通的文摘编辑容易,而做一个高水平的文摘编辑却很难.普通编辑只需选择出几篇好文章,删删改改,凑足一块版即可;而高水平的编辑则需要有思想,有策划.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     
范靖国同志的意见很妤。文章宜短不宜长,这是个原则。当然,我们不是一概反对长文章,该长的还是要长。现在的问题是写长文章成风,不该长的长了。这一点,我们当编辑的也有责任,尊重作者多了些,照顾读者少了些,可删可不删不是坚决删,而是尽量保留。这是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并希望作者合作。一篇文章如删去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终究有损原文,难免有不尊重作者之嫌。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编辑家.孔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述而不作”是孔子的编辑实践原则,他删《诗》、作《春秋》,就在这种“述而不作”中蕴含巨大的力量.孔子的编辑工作给后人两个启示:第一,编辑工作的价值并不低于“原创”,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创造性.第二,编辑工作的价值与编者的价值追求成正比.后世的编辑工作,就其影响而言,固然无法望孔子编审“六经”之项背,然而优秀的编辑,莫不是能体会理解“述”的价值和意义,并在编辑工作中寄寓价值追求、以补时弊,以这种方式影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思考中医》的出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20.
“编辑”这个词,按古代的解释,“编”指古时用以穿联竹筒的皮条或绳子,“辑”与“集”同。“编辑”联用就是收集整理的意思。如果按这个解释,那末我国做编辑工作的人很早就有了。《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文学史上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集,相传是由孔子编选而成。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史记》等书记载,也系由孔子删定。这些说法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