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11月,媒体传出香港著名艺员刘德华有意拜川剧表演艺术家彭登怀为师,学习变脸绝技。一时间,各种评论接踵而至。有人认为刘德华在歌坛、影视界已成就非凡,仍好学不倦,其刻苦精神值得提倡;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变脸”属川剧绝技,理应受到必要的保护,非川剧界人士学习这一绝技会使“变脸” 大量外传,势必影响川剧艺术的发展,进而大声疾呼国家应出面制止此类事关中国传统剧种生存的传艺行为。上述截然不同的意见,从根本引发出的是一个涉及民族民间文化传统艺术绝技如何保护的深层问题,具体而言便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绝技的立法保护问题。一、“变脸”的历史沿革及传授行规 诞生在人杰地灵的巴蜀大地上的川剧素以“变脸”、“藏刀”、“吐火”、“踢慧眼”等表演技法而区别于其他剧种。其中的“变脸”最为奇谲,具有独特性、神秘性、观赏性和经济性等特征。川剧“变脸”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的川剧“戏圣”康子林。康子林是著名剧社“三庆会”的副会长兼当家小生,他恤演《三变化身》中的义盗,劫富济贫后遭官兵追捕,最终以变脸而巧妙脱身。该剧上演之初,演员脸罩纸壳面具,后改为草纸绘制的脸谱,依次贴上,临场以烟火或折扇为掩护,层层揭去,蔚为奇观。康子林死后,但“...  相似文献   

2.
川剧,亦称川戏。是我国西南四川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不仅遍布四川境内,贵州、云南、湖北以及台湾部分地方均有川剧的流播。历史源远流长川剧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巴蜀歌舞,西汉的角抵百戏,隋。唐五代的蜀戏,宋代的川杂戏。明代嘉靖以前,便有了川戏的称谓。到了清代,成都已有了由外地声腔流入四川,与四川的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等溶合、衍变、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如昆曲舒颐班,高腔庆华班、丝弦(梆子,皮黄)太洪班等戏曲班社。1912年,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建立共和”思潮影响…  相似文献   

3.
魏明伦,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生川剧世家,一直在川生活。童年失学,9岁开始唱戏谋生,因酷爱学,自学成才,成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有影响最负成盛名的川戏剧作家。  相似文献   

4.
为了拍摄川剧长纪录片《角色》,本文作者随四川省文联举办的“送戏进校园活动”,走进了多所大专院校.在观看川剧的同时,也观察着周围学生.本文为对当今戏剧观众接受层面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视野     
《中外文化交流》2012,(9):86-96
《凤仪亭》让世界聆听川剧美 近日,中西合璧的歌剧《凤仪亭》在美国林肯中心上演。新版歌剧《凤仪亭》由中央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根据同名川剧创作,由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加拿大著名电影导演Atom Egoyan执导,全剧舞美、配乐等均出自国际一线团队。剧中沈铁梅出演女主角貂婵,她用川剧高腔“搭档”京剧和现代音乐,向美国观众讲述了“吕布凤仪亭私会貂蝉”的三国故事。  相似文献   

6.
信息之页     
新加坡琼剧《汉文皇后》在京示演1999年10月9日,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海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共同邀请,新加坡琼联声剧社携琼剧《汉文皇后》在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剧场进行了专场演出。中国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在为这一梨园盛事所写的贺词中称赞新加坡琼联声剧社“创办至今……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说:“此次琼联声剧社将琼剧这支瑰丽奇葩呈现于北京观众,必将为中新两国人民间的传统友谊增添新的光彩。”演出前,孙部长还前往休息厅看望慰问全体演员并与其进行友好交谈;中国对外…  相似文献   

7.
川剧形成于20世纪初诞生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戏剧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个四川化的戏曲剧种;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种戏曲化的地方文化;而从剧目形态及其不同时代特征看,川剧不仅继承了戏曲母体的遗产,更富有大量表现自身生命活力和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现代创造与发展.川剧作为一个以表演为中心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巴蜀人民情感、观点、兴趣等审美意识的物态化.  相似文献   

8.
川剧作为四川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其语言艺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风格。将川剧与同一题材的其他剧种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川剧语言的幽默、谐谑。一个戏曲剧种语言风格的形成,无疑受其地域的民风民俗、人们的精神风貌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川剧语言诙谐、生活化的风格,去解读川人诙谐、幽默的精神世界。而川人的这种谐谑风格则来自蜀中自古优裕的自然条件、豁达乐观的移民文化,以及巴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等。  相似文献   

9.
川剧艺术源远流长,川剧事业生生不息.今天,川剧已经成为四川建设先进文化的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的品牌、展示地方文化的名片.在川剧荜路蓝缕、玉汝以成的道路上,徐棻是川剧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欲海狂潮》是川剧艺术承前启后、发展创新过程中的代表作品.川剧《欲海狂潮》自1989年公演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它的成功,既是作者心血智慧的结晶,也是振兴川剧事业的硕果,对川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9年9月9日,国家图书馆百年馆庆。100年前,国家图书馆(下称“国图”)前身——京师图书馆诞生。在一个世纪的荣辱兴衰、曲折发展中,“国图”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宗旨,不断探索,无私奉献,为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提起空城计,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诸葛亮和《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所写的“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故事,实在是太绝妙、太精彩了!受此影响,不仅京剧里的折子戏《空城计》多少年来盛演不衰,而且川剧、汉剧、徽剧、滇剧、湘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里...  相似文献   

12.
玉溪市2007年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启动;金猪纳福聂耳广场看大戏;“2131”工程启动仪式在聂耳广场举行;庆“三·八”家庭文艺调演在聂耳广场举行;玉溪市文化馆举办春季花灯舞蹈培训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酒文化历史悠久,川剧艺术源远流长.酒与川剧关系密切,业界有"无戏不酒"之说.酒不仅增强了川剧正剧的观赏性,给川剧喜剧更添光彩,而且还使川剧悲剧喜演,寓悲于喜的风格特点更加突出.酒为川剧艺术增辉不少.  相似文献   

14.
《玄风庆会图》是元代至元年间道士史志经所编纂的全真祖师丘处机的画传。现存《玄风庆会图》残卷的劝缘题名中,有很多明代的道士与官员。这些明代劝缘题名接续在元代劝缘题名之后,未引起前人注意。通过对这些题名信息的考证,现存的《玄风庆会图》残卷应为明代宣德四年到宣德七年之间重印;重印的地点为北京;重印的原因则与明初北京白云观的兴起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展演的川剧大戏,通过对历史与人性问题的拷问,对充满民间生活情调和地域风情的蜀地文化性格的重塑,不断激活增殖着川剧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代精神内涵,这种集成、精品、超越物质的活态传承对于川剧文化归属的意义重大;继起的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的褶戏示范演出,以独具个性的演绎和饱含特定时代感的趣味发挥,提供了非遗实践的鲜活摹本和丰富面相,对于川剧文化空间的生长起到了引领与促进作用.川剧展演作为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向纵深推进、多向度展开的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反思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的运作机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靳慧 《世界文化》2008,(5):44-44
在巴西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狂欢节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2月17日星期日,巴西利亚市民又迎来具有浓郁异域风情的“庆新春中国文化节”。作为国家公派教师且到任不久的我,是把这一天当作年来过的。  相似文献   

17.
一种地域文化必有其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符号,四川方言和川剧就是四川地域文化的两个重要符号表征。二者同为四川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四川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四川方言可以认识川剧文化乃至四川文化。在川剧文化中,四川方言是富有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其说多唱少、浓郁的地域性和生活气息、以及诙谐幽默等可以说是川剧在语言上的亮色。不仅如此,川剧中的四川方言还折射着四川文化的方方面面。四川社会生活的民俗风情,四川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语言风格等,都可以借助川剧及其语言得到全景展示。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2月20日,又一个众望所归节日般的日子。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为此,一个以“共庆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为题的国家庆典展览即将在北京开幕。“中国艺术大展”由文化部主办,华瀚国际文化发展公司承办。主。承办单位成功地运作了1997年香港回归时的“中国艺术大展”,国家主席江泽民曾到该展参观并题字留念。而这一次庆澳门回归“中国艺术大展”由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担任组委会名誉主席,文化部副部长李源潮任组委会主任,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孟晓驷任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艺术家吴冠中。…  相似文献   

19.
素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之称的恭亲王府,历史上曾为和坤、庆王永磷的宅邸;斗转星移,1851年恭亲王奕折成为这座宅邸的主人,“恭王府”由此而名。  相似文献   

20.
王天鹏  孙海燕 《寻根》2008,(2):68-73
绕三灵活动简介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云南大理白族地区都会举行全民参与的游神娱神活动绕三灵。绕三灵,又名“绕山林”、“绕桑林”、“绕三年”、“风流会”等,白语音“逛上览”,是大理白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