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业文化导致了传统艺术观念受到冲击,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新的概念出现在了当下的审美话语之中。在当下的审美文化领域中,艺术的生产空前繁荣,大众对艺术的接受也较以往更为直接和多样,艺术和审美领域的表层的繁荣却遮挡不住艺术及大众审美内容的匮乏和单调。将艺术低俗化正成为当下审美领域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这种发展趋势将会给艺术本身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冲击,导致艺术生存和发展出现危机。  相似文献   

2.
新传媒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等三大传统信息系统领域的融合,新媒体附加的"创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数字媒体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传媒时代,以数字媒体为载体的广告传播已经不囿于传统载体概念,在科技进步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催生下,向各个艺术延展.图式艺术活动中,审美信息的传递和传播对图式设计文化和审美文化充分实现其目的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样也充实了图式艺术设计自身的信息,使图式艺术信息更具有传播性和影响力,引导了大众的流行时尚、语言文化、视觉文化,以及大众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3.
杨桃莲 《新闻界》2005,(5):65-66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工业化、商业化在西方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并以美国为代表,是与严肃艺术和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都市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4.
夏光富 《新闻界》2007,(3):25-27
本文从影视艺术的文化形象、文化形态、美学追求三个方面论述了影视艺术的文化属性,认为影视艺术是大众传播的一个公共形象,在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不仅与大众的日常趣味、社会化的普遍的大众价值观有关,更与社会消费的商业性结构、审美的世俗性形式及其被拉动的感性体验有关。  相似文献   

5.
阿多诺等人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是商品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结果,它标志着传统精英文化的崩溃。大众文化并不就是大众的文化,它以舒适、通俗、优美的形式给人的瞬间的刺激与虚幻的满足,并生产出了大众的“虚假的需要”。大众文化和商品一样,隐匿了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的“权力话语”,因而消解了大众的批判能力。从文化角度看,它反映出普遍的审美经验的退化与纯粹艺术的毁灭,反映出作为现实批判、超越的审美王国的解体。  相似文献   

6.
周丽娜 《现代传播》2015,37(2):99-102
中国现代小说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多样性、过渡性和复杂性,使其电视剧改编在21世纪的新文化语境中呈现出复杂的样态。因与大众视觉消费文化和政治主导文化之间的契合度不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文化转型更为困难,"民间大众通俗文化"的文化转型则相对容易,因此后者更受21世纪电视剧改编者的青睐。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是未来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现代小说的各种文化资源,才能使电视剧在提供感官愉悦的同时也进行艺术上的创新与思想上的探索,从而提高中国电视剧的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艺术绝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工具和手段,它首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占据了我们的日常视觉经验,自上而下地冲击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观念,它同时也意味着一个逐渐开放了的社会文化共同领域的建立。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新媒体艺术将引领公共艺术观念变革而成为装点城市公共空间、增强大众参与性、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和助推城市生活审美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论摄影技术与纪实影像的先进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摄影与电影技术出现后,现代艺术便进入图像纪元.在科学技术与影像艺术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关感受方式与心理机制都发生了潜在的巨变.本雅明是最早探索影像技术与现代审美变革之间关系的美学家之一,他敏锐地发现影像纪录技术提升了艺术的认知功能,影响了现代艺术格局的整体变动;通过对边缘、微观事物的忠实记录,影像艺术作品有可能发挥激进的政治功能,突破腐旧意识形态的防线;而影像技术的机械复制性则有利于作品的流传与展览,将社会真相与先进文化意识展现给大众.  相似文献   

9.
传媒艺术是指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借助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大众传媒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形式与族群.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传媒艺术的最基本特征是逐渐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大众参与性.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指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传媒艺术的生产创作、传播和接受中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具体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一是在创作上走向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无损与自由复制创作;二是在传播上走向非实物化的模拟/虚拟内容传播;三是在接受上走向人的审美感知方式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0.
郭静蕾 《今传媒》2016,(6):149-150
有关涂鸦的运动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的美国,随后涂鸦凭借其形式的不断创新及特有的社会吸引力而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行为迅速扩展至各个国家。从最初涂鸦者们宣扬表达自我,到现今涂鸦成为一项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艺术行为,涂鸦通过其表现形式、文化背景及内涵构建了一个能以特殊方式展示城市特色的视觉文化体系。涂鸦艺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反映来实现与公众的交流,将当代艺术真正融入大众生活。  相似文献   

11.
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艺术传播手段、渠道和方式的不断现代化,使得影视艺术越来越面向大众,影视艺术本身越来越趋向大众化。这种大众化趋势表现为快餐式、消费性、娱乐化、类型化影视作品成为主流,“英雄情结”和“明星效应”成为影视审美的普遍现象,影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呈产业化发展态势。影视艺术的大众化趋势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来影视艺术的低俗化和庸俗化、崇高人文精神的缺失、社会批判功能及教化功能弱化等种种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12.
茹燕玲 《新闻爱好者》2011,(24):157-158
如今大众媒介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面对大众媒介对文学的种种冲击,有人悲叹,有人雀跃。悲叹者认为,大众媒介营造的是具有巨大震撼力的视觉文化,当人们习惯于平面化、通俗化、大众化的视觉享受后,就不会再去阅读深度的、个性的、精英的文学了,大众媒介宣告了文学的  相似文献   

13.
龚纯 《大观周刊》2013,(11):22-22
大众的审美素养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如剪纸艺术的反思和总结.使现代包装设计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将有助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形式,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始终受制于科技水平、民族审美情感的传达和艺术的本性,不能形成有效的辐射广度和深度。时至今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多渠道传播媒介的高度发展,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官方控制的传播模式已不适应当下市场化运作的规律,社会更加需求一种或多种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和市场切实需求的中国书画艺术传播模式。基于此,本文将从当代书画艺术的商品属性和社会审美属性出发,以新闻传播的视角,揭示活跃于当今画坛的各种艺术传播模式,并希冀以此构建丰富和谐、健康有序的中国书画艺术传播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书画作品及人才的艺术传播诉求。  相似文献   

15.
在这样一个国家.不仅拍电影的要政治正确.连看电影的也要表情正确。从权力到社会,从文化精英到普罗大众。至今仍有许多人或明或暗不愿意承认他人的审美自治与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16.
刘玉清 《传媒》2002,(10):6-7
一般说来,精英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知识分子所精心创造并在知识分子阶层中盛行的文化。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精英文化水平的高下。精英文化来自于大众,但经过了升华与提炼。由于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日胜一日的大众文化的强大攻势之下,精英文化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不少学术专著无人问津、大量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视觉文化的绝对优势渐渐凸显,关于大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冲击之争也甚嚣尘上,然而二者在冲突之下似乎又有融合与借鉴,到底是精英文化在借用"大众"外表收复失地还是通俗文化盗用了精英之名乘胜追击,对精英文化进一步销蚀?只有从消费主义的背景和视觉文化的本质特征入手,才能透过现象看清这些新"消费偶像"的本质。事实上,这些名目繁多的视觉盛宴,本质上都会有意或无意的造成对精英文化的销蚀。  相似文献   

18.
当代视觉文化艺术是在电子视觉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视频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运用,现代传播媒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艺术也与"数字"联姻,并对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茹燕玲 《新闻爱好者》2011,(12):157-158
如今大众媒介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面对大众媒介对文学的种种冲击,有人悲叹。有人雀跃。悲叹者认为,大众媒介营造的是具有巨大震撼力的视觉文化.当人们习惯于平面化、通俗化、大众化的视觉享受后.就不会再去阅读深度的、个性的、精英的文学了,大众媒介宣告了文学的终结;而雀跃者则认为,大众媒介的技术优势、受众优势,为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给文学嫁接了长空搏击的翅膀。笔者持后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20.
当前众多的中国本土动画作品中,普遍存在着视觉形象风格杂糅不成体系的现象,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本土动画的品牌建立和传播,阻碍了动画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仍是动画电影的角色造型、审美语言、艺术表现等视觉符号方面存在着问题.当前,我们亟待以本土文化为本源,重塑本土艺术视觉语言的审美意义,从民族文化长河里寻找中国动画的艺术风格,创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画视觉符号,并以一种文化战略的眼光去拓展动画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