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勤 《江苏教育》2022,(89):7-11
一致性视角下的小学数学主题统整式教学,要求教师从数学学科本质出发,深刻理解数学课程系统内部结构中各部分之间的一致性,通过整合重组,以主题统整的方式实施教学,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体会知识的本源性、一致性、系统性与整体性,进而形成结构化的认知体系,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并指出,学生应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新课标体系已改革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按照新课标的 求,在初中创段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即掌握思考方法、发展思维、形成认知能力,为今后的知识学习储备较强的分析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在平常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方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的数学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建构知识体系、内化知识涵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数学单元整合的结构化教学,通过强化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特征,以单元整合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学习单元整合系统知识,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重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新课标”中有6处呈现课程内容结构化。课程内容结构化凸显了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9,(51):46-47
运用系统、联系的观点对待教学,注重数学整体性,通过对教材重新梳理和编排,整合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将学习过程与学生发展终极目标相结合,以知识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思想方法是隐性的数学知识,是联系显性数学知识与学生数学能力的纽带。它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把数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着重指出:"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应在教学中加强渗透。"因此,我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就如何渗透数学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创设现实而又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主动理解建构数学知识。情境是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以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  相似文献   

8.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可见,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我们国家以及国际范围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于数学思维的突出强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9.
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常规的数学课程学习过于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数学学习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即数学的思维方法。将班级数学文化墙的影响力与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10.
蒙显先 《学苑教育》2023,(19):64-66
课程结构化视角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关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塑造和提升。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结构化教学与数学学科教学设计的对接融合点,从数学知识结构化、数学认知结构化、数学方法结构化、数学实践结构化等多方面入手,优化数学学科整体性教学设计,触发学生数学知识深度学习思维。  相似文献   

11.
刘艳 《现代教学》2014,(11):65-66
当前,由种种因素所导致的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教学中,通常以教师的讲解来传达信息,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束缚了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任务不仅是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基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高中生具有初步的知识技能和辨析判断的能力,喜欢参与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渴望与人交往,追求个性发展。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和数学认知规律,我对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常见的组织形式,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发展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是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导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领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一条整体性的知识链,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通过在相同的数学知识领域间进行纵向链接,在不同的数学知识领域间进行横向链接,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横向链接,可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设计“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教学理念,为学生开辟一条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内容,并且通过“用数学”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作为数学知识领域的课题学习不是新增的内容,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注意数学的现实背景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 实践中愈发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游戏化教学强调娱 乐与学习有机融合,能够使数学教学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优 质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求 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感 悟。本文针对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讨进行 探究,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51):89-90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微课程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教师在数学课程中应用生动趣味的微课视频,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数学转化为精简有趣形象的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能够打造生动直观的数学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数学难点的思考和理解。本文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发展需要和现实经验,探讨了微课教学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全面实现微课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6.
数学思维能力是自主学习并发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如何,成为衡量数学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本文结合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教学实践,分析影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探索通过优化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运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呈现教学素材、丰富教学方法等手段,提升数学课程吸引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并解答数学问题,使其形成运用数学思维观察、思考的习惯,具备自主学习和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数学深度学习无疑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对于数学的深度学习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从数学知识、方法和数学思维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认识.文章以高中数学的《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课程中,"大概念"应当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能被学生认知、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应用。"大概念"能让学生广泛地吸纳数学知识,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能让学生快速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指向大概念、围绕大概念、聚焦大概念,要突破单课思维,引导比较归纳,纵向横向拓展。通过"大概念"教学,占领数学学科教学制高点。  相似文献   

19.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基础的,它蕴含着许多与高等数学相通的数学思想方法.一、提高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由于小学数学学习的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内容简单,  相似文献   

20.
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设计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设计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一务有效的教学思路。“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让学生获得灵活的数学知识和高层次的问题解决能力。以“问题解决”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组织课程内容,使数学学习与具体问题解决过程相一致,为实现数学课程目标提供了一种动态、融合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