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润泽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促动学生践行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德育课,是实施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学科核心目标,目标的达成具有渗透性和习得性。师生在合作体验中渗透情感,在情感体验中促进思维碰撞和价值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立足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通过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实现无痕的德育渗透功能。我市组织了《道德与法治》(人教版)教学研讨会,本文以秦老师执教的七年级  相似文献   

2.
于雪萍 《江西教育》2022,(36):43-44
道德与法治“长程三段”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诉诸学生心灵的教学,也是一种入脑入心的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式体验、活动式体验、实践式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获得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3.
刘晟 《甘肃教育》2020,(3):184-184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内容是无法通过讲授和灌输来掌握的。这些内容就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情感与道德体验,它是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基础而形成的价值判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建构,则使学习过程具有了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4.
体验式学习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教学中的深度体验有助于解决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等问题,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本文从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加强情感熏陶、鼓励主动表达等方面探索深度体验的实践路径,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自觉反思,在反思探究中深刻领悟,促进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教师要将情感教学引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课堂教学的开展,要借助案例分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要通过师生互动形成情感教学氛围;要联系生活,实现情感教学拓展。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开展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课堂教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需要特别重视其心理变化和学习体验。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小学生能力素养获得之间的关系,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生活理念,通过增强学习体验来满足学生的获得感,进而促进其多方面学习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陈霞 《家长》2022,(33):40-42
<正>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必须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融入学科教育中,从而有效地保障在对学生进行能力提升的同时,提升综合文化素养以及情感态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和开展具有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展教学,在施教的过程中注意课程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内心的情感体验,切实地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一、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必须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行为选择有着重要的培养与教育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深学生的课程学习感受,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将体验式教学引入课堂,在具体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实验教学结果。  相似文献   

9.
骆旭婷 《家长》2023,(22):76-78
<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课内、外联结,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各种活动,促进感悟与建构。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进行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本文所述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是以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科特点为依据,以社会生活为抓手,创设学生熟悉的场景,还原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体验、主动建构认知、深化情感、塑造道德品质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诚然,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和法治意识的形成都必须在体验和实践中完成。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本着德法融于情,教学融于行的理念,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途径与策略展开论述,力求通过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综合实践活动,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体验将法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和道德成长,不失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教学中可通过情境体验导学的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道德与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审美 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守住道德底线,在敬法、学法、守法和用法则中明辨是非。从课程设置的指向分析,关注学生 的道德,就是要求学生在坚守自我文明规范的内在要求下主动 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一定自律意识;从法治的角度剖析,通过 外在的条件约束引导学生在遵照执行中产生严格的自律意识,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内外融合, 激活学生的内在体验,达到了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李峰 《小学教学研究》2022,(18):83-84+87
“道”为“德”之本体,“德”为“道”之功、“道”之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情感”入手,通过“问题情境、已有经验、学习活动、真实体验、师生互动”的有效路径,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成长,在道德认知中提升,在情感体验中升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提升关键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促进了“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打造道德与法治沉浸式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需打造互通互享、互动互助、互融互得的沉浸式课堂,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5.
体验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机会少、体验情感浅以及主动体验意愿低。指向深度体验的"三段式"课堂学习范式,指课前预学、课中共学、课后拓学,即"以行促知,增加体验机会""点拨思维,深化体验情感""以知导行,提升主动体验意愿"。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要让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得到落实,并引导学生在贴近生活教学情境下,结合实际经验和个人学习感受,不断启发初中道德与法治思维,进一步深入感受和深入思考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运用方式。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更好地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学习素养。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的体验式学习真实发生,从而改变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模式,提升学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情感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7.
<正>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人,体验教学获得了长足发展,课堂生态发生了可喜变化,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的融合性、德育的实效性都有所增  相似文献   

18.
<正>情境育人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最常见的理想育人方式,深受广大德育教师推崇。所谓情境育人,就是通过设计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育人情境,引发学生热烈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一、情境设计:从有意思转向有意义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设计生动活泼的育人情境,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构建道德认知、涵养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最终形成良好道德行为。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该做到有意思更有意义。道德与法治育人情境的"有意思"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  相似文献   

19.
王宇 《新教师》2021,(3):82-83
“体验”是指人们以切身的实践和感知来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而“体验式学习”则是将体验和学习相互融通,让学生在实践经历中认知、明理和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日常的生活场景作为教学的基础,致力于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行,以此帮助学生实现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将体验模式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为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品德,继而将这种品德外化为其为人处世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沈丽丽 《家长》2023,(17):44-46
<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发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要求从不同场景展开教学设计,强化学生知识体验,让学生在面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时产生强烈学习及探究欲望。良好教学情境的建构更容易驱动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自主发现并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相应的道德与法治思维。从这一角度来说,问题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设计,需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逐步进行拓展,围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为基础,将情境从课堂向学校、家庭、社会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