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冰修建都江堰及其系列灌渠工程,有效发挥了灌溉、运输、防洪以及生产生活等诸多功能,奠定了天府之国的生态基础、产业基础、航运基础与精神信仰基础,其融入蜀地民心的诸多功业、佳话与精神共鸣,使李冰真正成为天府之国的开创者与守护神,令万世景仰。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颛顼史传是始自先商融合东夷、淮夷的文化传统,并成为殷人重要的祖神信仰之一。殷周鼎革,周人不仅继承殷人文化传统,还发展了自身文化为殷遗所认同。如殷遗秦人很早便表现出对周文化高度认同。秦人占据岐周地区后,几乎承袭了原来周人对西土诸国如蜀、西戎的经营策略。春秋以降,秦、蜀文化经济交流频繁,作为秦人重要的祖神信仰——"颛顼",其史传可能缘此流入蜀地。加之蜀地自身深厚的巫术信仰基础,与颛顼史传特征十分契合,故而蜀地很快就对颛顼史传广泛接受和认同。  相似文献   

3.
四川,古时称"巴蜀"或"蜀",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这里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巴蜀桑蚕丝织业起源很早,是中国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传说先蚕(蚕神)嫘祖曾在此首创养蚕缫丝之法,"治丝茧以供衣服",故又被冠之以"蚕丛之国"的美名.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蜀”字,上部目是蚕丛的面部特征,下部虫是蚕丛的身份特征。用“虫”称蜀并非对蜀人的贱称。三星堆青铜人面具应是饕餮,蜀人称之为“抖”。青铜大立人亦是蚕丛形象。  相似文献   

5.
吴燕玲 《寻根》2014,(6):46-48
<正>福建戏神信仰概况由于地域和声腔剧种的不同,以致戏剧行业在寻依、塑造行业保护神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变异性,北方有供奉唐明皇、清源祖师、二郎神等为戏神的,而南方尤其是福建则祀奉田公元帅为戏神。田公元帅又称田都元帅、相公爷、田元帅、宋江爷、雷元帅、三田元帅等。福建各地的田公塑像形态各异,就莆仙戏班而言,其田公元帅有文身、武身之别。武身田公元帅为立式,红脸、红袍,头顶有两条辫子,嘴上画成一只  相似文献   

6.
天地和合,万物共生,“和合”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追求和平、和谐、和睦的精神,在此影响下“和合神”信仰在民间诞生。“和合神”自古以来在中国民间受到广泛的尊崇,其家族庞大:一是宋时信仰广泛的万回;二是僧人寒山、拾得;三是信仰范围较小的“和合神”,如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和丈夫冯宝,《和合宝卷》中的路遥和马力;四是神话传说或道教文献中的“和合神将”。其信仰内涵也随着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有家人团圆、姻缘美满、发财利市等方面。至雍正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和合神”受到官方认可,定于一尊。这四类“和合神”身份虽复杂多样,但都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来回转换,最后由民间神祇上升为官方正神。  相似文献   

7.
将中国古代宗教和西方的基督宗教等相比较,也许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似乎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古代中国缺乏有强烈人格色彩的至上神观念,缺乏至上神创造、主宰、拯救世界的观念,也缺乏人应该信仰神、归顺神从而向神祈祷、祷告的观念。在古代中国宗教思想发展历史上,原始  相似文献   

8.
蚕神信仰与嫘祖传说刘守华中国一向被称为“竺绸之国”,丝绸业包括养蚕、缫丝和织造三部曲,而养蚕吐丝是基础。关于嫘祖的传说流行广远,沂年来人们对嫘祖其人其事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本文试就嫘祖传说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形成演变略作考辨。嫘祖传说遍布中国南北嫘祖...  相似文献   

9.
儒学是以儒家学者为代表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民间信仰是民众对神神鬼鬼的信仰和崇拜,两者是大小传统之别的重要代表。儒学既存在不同时代分期的历史发展走向,也存在政治化、学术化、神学化、民间化的多重特质发展走向;民间信仰又存在弥散性,两者因此融会共生,在汉代社会构建而成"神学政治"文化生态模式。这种特有的文化模式,以天人信仰为中心,在思想、道德、法治、民风民俗、文学等多个文化层面都能通过儒学与民间信仰的融会交织体现出来,最终形成立体的多维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0.
李映发 《寻根》2009,(2):43-46
四川人的信仰习俗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藏、彝、羌、土家等兄弟民族十余个,本文主要讨论汉族的信仰习俗。清代四川是一个移民社会,各省入川移民绝大多数是汉族。清代移民“五方杂处”,长时期的“习尚相染”,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习俗。四川地域辽阔,各地习俗虽有些地域差异,但也不过是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1.
鬼神志怪之书里包含有丰富的道教的信息,道教信仰的一些变化在古典小说里有很清晰的反映。道教信仰从神、鬼、佛分裂在不同的神灵世界到神鬼同宗、佛道和合的转变与鬼神志怪之书的阶段性特征之间得到相互印证。道教信仰中和合神灵的传统为保持宗教自身的和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琪伟 《寻根》2012,(6):40-43
甘肃礼县盐官地处西秦岭山区的西汉水上游,与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发现的大堡子山秦公西垂陵园毗邻,是古代关陇道和蜀陇道连接线上的军事要塞和重要商埠,也是丝绸之路通蜀的必经重镇,以盛产井盐而闻名陇上.以盐为内容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当地的亮丽名片,除独特的井盐生产技艺(入选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与盐有关各类神话传说(如玉兔显井、泉涌卤水等)、奇闻逸事(如汉水龙王的传说、樊哙献盐、诸葛亮卤水洗尘等)以及民俗俚语(如盐神庙会,走到盐官吃了一碗咸饭等)外,浸透早期秦文化印迹的盐神信仰更是独具地域魅力.  相似文献   

13.
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反映,禹羌族群早期曾居息于岷江流域为核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并在其地治理水患,发展农业,形成跨血缘、地域的大型族群联盟,促进了当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文化的昌盛繁荣;正是其后裔代表的氐羌族群与来自东南方向的濮越族群一道,创造了蜀地三星堆文化以来极为辉煌的区域文明,为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慧持(337—412年),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其一生的主要经历,约可分为师事道安、随兄庐山、建康弘佛和入蜀传化等四个时期。他的历史贡献,主要在于弘扬普贤行愿,对蜀地普贤信仰的传播,以及峨眉山普贤道场的形成,都起了奠基性的作...  相似文献   

15.
王倩倩 《寻根》2021,(2):41-43
一岑巩县位于贵州省东部,地处黔中山区与湘西丘陵之间的斜坡地带。岑巩县有仡佬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当地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思州傩戏等民俗活动独具特色,有多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风景名胜众多。岑巩县仡佬族认为万物有灵,图腾崇拜表现为泛神信仰,自然万物中的洞穴、山、石、桥、动植物等都可成为其民间信仰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汪小洋 《寻根》2004,(5):18-28
在汉画像石的研究中,西王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不仅是因为西王母神仙系是汉画像石创作的重要题材,而且西王母信仰也是我国汉代宗教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美国学者詹姆斯甚至很极端地认为,西王母是中国宗教中出现最早、位置最高的神,是汉代艺术中惟一的神。(Jean M.James, An Iconographic Studyof Xiwangmu During the Han Dy-nasty, Atibus Asiae Vo1.LV. 1/2,1995)因为西王母如此重要,相关的研究已经开展得非常普遍。不过作为汉代宗教的一个重要内容,西王母的身份似乎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描述,比如在题材归类时…  相似文献   

17.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文化是长江上游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处于从母系向父系过渡阶段的羌族社会,产生并形成了羌族独特的、引人注目的配偶神信仰。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像羌族这样以配偶神崇拜为主要特色的民族并不多见。认真研究羌族配偶神信仰的源流及社会背景,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氐羌文化圈的特殊性,更好地认识以泸沽湖地区为代表的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区域文化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8.
玄女、素女、玉女和采女,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房中女神。盡管她們都具有多重神格,但比較突出的還是房中女神的身份。她們以這種身份,曾像明星,冉冉升起,照耀道教神壇。想不到未抵頂空,即中途折返,徐徐下降,星光漸暗,好似犯官遭到貶黜。她們何罪之有?  相似文献   

19.
泰、韩两国联合制作的灵异电影《灵媒》(2021)讲述了一个泰国少女被地方守护神降旨选为灵媒,却因为家族宿怨、信仰动摇等诸多原因引来鬼魂附身,最终丧失神智化为恶魔的故事.在知名创作人联手背书下,该片以复杂纠葛的叙事、强代入感的伪纪录片手法和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引发了大众的关注.常规对恐怖类型片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精神分析、叙...  相似文献   

20.
古代织锦蜀匠人们在流转迁徙活动中,将蚕桑织锦技艺推广至南方各地,在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经济贸易活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巴蜀丝织技术积累时期,中原匠人流入与古蜀地蚕桑丝织本土技术融合与提高;蜀地丝织匠人以成都为中心的技术扩散时代;蜀地丝织匠人流亡迁徙的技术外迁时代。勾勒出了蜀地丝织匠人在迁徙流转过程中传播高超丝织技术的动态线条,说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古代以丝绸商品为主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地带,更是一个丝绸技术传播与发展的动态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