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1920年代后期的革命文学论战中,鲁迅提出的“革命人”这一概念颇具特色。实际上,这一概念援引自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的日文版。本文拟在鲁迅1927年论述的革命文学中探寻托洛茨基文艺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鲁迅遵循托洛茨基的理论,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一文中主张文学对革命并无什么影响。在该时期,《革命文学》《在钟楼上》《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文艺和革命》等文中还多次提及苏联的“同路人”作家。“同路人”这个概念也是托洛茨基首次提出的。鲁迅当时把自己也看成是个“同路人”。由此可见,从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初期,鲁迅确曾受到托洛茨基文艺理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该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苏联"同路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苏联出现的“同路人”文学樗着当时苏联文学的最高成就,鲁迅积极译介“同路人”文学,并对这一文学多有论述。鲁迅对“同路人”文学的态度有时也很复杂,这与他对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相关,“同路人”文学的现代主义艺术质素,其对陀思孕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艺术的师承,是鲁迅亲和“同路人”文学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句话是值得珍视的,遗憾的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具体。什么是“不好的”呢?鲁迅先生曾说:“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如今这句话也用到了他的身上。早在1981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辑家朱正先生就出了《鲁迅手稿管窥》一书(再版名为《跟鲁迅学改文章》)。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的悲剧美,是他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小说的历史背景是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鲁迅小说的基本主题,就是针对那个时代的实际,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揭示其吃人的本质,并进而探索革命的前途。鲁迅小说的悲剧美,正是在描写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体现的。  相似文献   

5.
一、教鲁迅要有“立体感”鲁迅的作品,如同他本人一样,与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以及国内外的思想潮流、文学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与同时代作家作品更是密不可分。我们教他的作品,首先注意上下左右的纵横观,即有一定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立体感。  相似文献   

6.
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迅这两位作家的创作时间虽然相隔半个世纪,但他们笔下的人物及所处的历史境遇与社会文化背景却有相通之处。在他们的笔下,人的病态是作为社会病象的一种曲折反映,而人的疗救与死亡则成为作家自身文化立场的传达。文章旨在表现基本国情与文化传统不同的两位作家对病态及其疗救得文化思考和意义探寻。  相似文献   

7.
一、教鲁迅要有“立体感” 鲁迅的作品。如同他本人一样,与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以及国内外的思想潮流、文学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与同时代作家作品更是密不可分。我们教他的作品,首先要注意上下左右的纵横观,即有一定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立体感。  相似文献   

8.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革命深入”的重要标志。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作家的思想建设、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远大目标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表现了鲁迅对于先进文艺前进方向的构想。《意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托洛茨基对鲁迅文艺思想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鲁迅对于托洛茨基文艺思想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文学与革命》日译本,该书阐述了托洛茨基关于布尔什维克文艺政策的思想。鲁迅不仅从日译本转译了该书第三章,还在自己的杂文和演讲中多次提到书中观点,并表示了赞同的态度。如托洛茨基站在政治家的角度指出,不应给文学家下什么命令;鲁迅则站在文学家的角度多次提出,写文章不能接受别人的命令。在1928年革命文学论战中,《文学与革命》中的一些观点也给了鲁迅精神上的支持。即使托洛茨基已经在权力斗争中失败,鲁迅仍不因人废言,继续表示“我以为他这话(‘不舍利害关系的文章,当在将来另一制度的社会里’)却还是对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媚俗     
俄国作家高尔基,有个弟弟高尔础,他害怕革命,十月革命后流亡到中国,做了白俄。在上海的租界里,有一个革命作家,他的笔名叫高尔雅。高尔础与高尔雅互相并不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为了文学上的意识形态革命,革命文学家们对国内文坛诸多大家展开了批评,他们选择鲁迅作为主要批判对象。革命文学家与鲁迅的分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革命文学家的身份问题。由于他们的非无产阶级身份,认为只要具备无产阶级的意识就能成为革命文学家;鲁迅则强调革命文学家自身的革命经验对于革命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二是革命文学与时代和革命的关系问题。革命文学家突出强调文学对政治的想象和表达,相信文学是阶级解放的武器;鲁迅则坚持文学自身的审美属性,反对文学被工具化,而且他认为时代是黑暗的,民众也是麻木的,文学暂时无从去表现革命的时代精神,文学也无法承担阶级解放的重任。此番论争为革命文学争取到了初步的生存权,而且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为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2.
蒋希曾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始终以中国革命事业和美国华人走向革命为文学创作题材的第一个华裔左翼作家。他与关国左翼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作品尽管只有一本诗集《中国革命诗》,三部小说:《中国红》《金拜》《出番记》;以及一部三幕剧《死光》,但他的创作成就却得到当时美国进步文艺界,诸如著名作家辛克莱、德莱塞等人的高度评价,他的革命活动也得到美国人民和一些重要人士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这位曾沟通了中美两国劳苦大众的心声,促进了两国进步文化交流的第一位美华左翼作家,将永远名垂中美文化交流的史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忽视了对“革命文学作家”以外的作家的研究。现在“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话语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为此,我们重新发掘并研究在历史中被遗忘的作家和作品。其中徐卓呆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付出的心血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笔者认为徐卓呆是成就最高的中国早期剧作家。本文评估了徐卓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通俗文学作家阵容庞杂,不乏渣滓,但依然有许多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学需求,与新文学互补共存。面对新文学家的抨击,现代通俗作家既有辩解,也有自我批评,为通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新文学家的批评声中主动向新文学学习,以谋求改良。许多作品中的爱国思想和平民意识昭示了通俗作家人生的闪光之处。通俗作家不都是封建遗老遗少,也有许多受西方思想影响乃至革命志士。通俗作家对自身积极有价值的作品,作过建设性的评论,反对因人废文。在通俗性的倡导方面,通俗作家比新文学家有明显的进步。当然,也有一些通俗作家对新文学存门户之见,颇多偏激之词,还有一些言行不一,不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5.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和追求的作家,乡土小说是其创作重镇。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品格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百顺街”、“果园城”及“无望村”等艺术世界,从而确立了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在作品中,他将“游子还乡”这一古老母题注入了现代精神,塑造了一系列游子的形象。本文将对师陀笔下“游子还乡”母题的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分别进行剖析,并探究其乡土小说中游子们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6.
《顾绍康散文选》共 3 0篇 ,写的都是作者人生经历中的所作、所想、所见、所闻 ,从 15岁参加革命战争到中年时转入工业建设到退休后从事文艺创作 ,既是个人踏实走过的脚印 ,也有时代飞速前进的影子 ;既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也有明睿的人生哲理。是审美情趣与理性思维水乳交融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面对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让渡迁移、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点滴侵蚀及西风东渐所引发的“人性之常”与“现实之变”的矛盾,“京派”诸贤“礼失而求诸野”地在乡土社会中寻找寄托美好人性的小屋,并形成了在所求之野的乡土社会背景上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人性之常、人性之美进行寻租模式的挽歌式创作。乡土社会既孕育了“京派”作家们自己生命中农耕文化情致,又承载了农耕文化所有美好的人性因素.既原型意义地构成作家的深层心理背景。又为其作品提供了土壤意义的意象体系和文化内涵。较之于革命派、人生派的乡土文学的作家的批判性,“京派”也因此染上浓重的理想色彩和挽歌情调,凸现该文化群落、文学流派的派性性征。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为中国左翼坛译介、输入了一系列马列主义艺理论的重要原理,它的艺思想对“左联”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而且,瞿秋白与包括鲁迅在内的大批“左联”作家亦师亦友的革命同志关系,为他参与对“左联”的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开拓者之一。他在文艺论著中提出他的新诗主张,对诗歌的本质与特点,诗的地方色彩、民族特色与个性表现的关系,诗创作对诗歌语言简练、含蓄的要求,新诗人将古典诗歌优秀的抒情传统、表现方法与外国现代诗歌的艺术精神、表现技巧融合以创新的正确态度,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思考等,都作了完整、系统而周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新诗创作实践,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初创、构建与变革当中,曾有过不可忽视的贡献和影响。他的新诗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与其民歌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