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自然课本中有很多实验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四年级《热空气》一课,课文安排一个热空气上升的实验,这个实验在以前的课堂中都做过,没有一次成功。这样失败的实验,不仅影响教学时间,而且影响教学效果,最主要是打击r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后,我对失畋的原因作了分析,共有两点:①塑料袋过小很容易被蜡烛烧燃(塑料是易燃物);②塑料袋大,又太重,升不起来,那么只有找到又大又轻的塑料袋,实验才有可能成功。于是,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这种塑料袋。有一位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读了《小学自然教学》上的《热空气教学的实验设计》一文后,我很感兴趣。于是,我也照样了做了一个支架和两个纸盒,打算以后上《热空气》一课时备用。 不久前,教学《热空气》一课,课前,我先照课本上的说明,把实验做了一遍。结果,实验2中的塑料袋就是上升不起来。上课时,我还不甘心,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把实验2又做了一遍,不知怎么的,塑料袋还是不上升。我们的实验与课本上得出的结论不符,学生们为此都大为扫兴。  相似文献   

3.
学习《热空气》一课前,我动员学生收集了一些塑料袋,准备上课实验用。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塑料袋。开始实验了,有的小组很快就让充满热空气的塑料袋升了起来,孩子们发出了一阵阵欢呼,而有的小组可能是不小心吧,不是把塑料袋烧破了,就是把塑料袋撕破了。他们无法继续实验,只能羡慕地看着别的小组那高高飞起的塑料袋,一脸苦脑。  相似文献   

4.
去年九月下旬,我在上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九册《热空气》一课时,由于备课中未考虑当时本地的气候条件,盲目地带学生到室外做检验热空气性质的实验(该实验的方法及步骤是,在凳上放一只小碟,碟内倒入少量酒精,点燃酒精,将一个不漏气的大塑料袋罩在凳上,观察塑料袋的变化。过一会儿,松手,看到什么现象?而实验应该产生的现象是:塑料袋充满气膨胀变鼓,然后上升)。在引导学生实验时,学生按程序点燃酒精,再将大塑料袋罩在凳子上,一会儿,塑料袋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把塑料袋鼓了起来。但是当做实验的同学看到塑料袋充满气膨胀鼓起来后,…  相似文献   

5.
室外,寒气逼人;室内,炉火正旺。一缕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照在室内洁白的墙壁上。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师生共同探究“热空气会上升”这一主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探究问题,首先,我把塑料袋袋口用手撑开,袋口朝下,问学生:“当老师松开手后,塑料袋会怎样?”学生回答说,塑料袋会落到地面上。接着,我点燃酒精灯,又问学生:“当老师把撑起的塑料袋放到酒精灯上方,松开手后,塑料袋又会怎样?”  相似文献   

6.
魏建玲 《科学课》2008,(12):50-50
室外,寒气逼人;室内,炉火正旺。一缕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照在室内洁白的墙壁上。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师生共同探究“热空气会上升”这一主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探究问题,首先,我把塑料袋袋口用手撑开,袋口朝下,问学生:“当老师松开手后,塑料袋会怎样?”学生回答说,塑料袋会落到地面上。接着,我点燃酒精灯,又问学生:“当老师把撑起的塑料袋放到酒精灯上方,松开手后,塑料袋又会怎样?”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时,我按照教材“让袋子飞上去”一插图中的示意,让学生准备了蜡烛、塑料袋和火柴。实验时.让学生在点燃蜡烛的上方罩一个大塑料袋,观察实验现象,经过很长时间,学生们除了发现袋子胀起来了。里面很热外,再没发现其他现象。学生松开手后,袋子也不是往上升,反而会往下落。当时,我怀疑着这一现象,认为是塑料袋太大了的原因,于是让学生改用又小又轻的塑料袋进行实验,可还是行不通,课后,  相似文献   

8.
《热空气》一课,为了让学生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教材上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纸蛇在蜡烛火焰上方会转动)、实验2(塑料袋内的空气被酒精火焰加热后,塑料袋会徐徐上升)。学生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虽然能研讨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这一结论,但对“同体积”的理解就不够充分了。教学时,如果在学生有了前两个实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再设计下面的实验让学生探究,那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教材自然第九册《热空气》一课,其难点之一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教师教学用书》对该难点的处理太简单,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在教学中,我运用复合投影片对该难点进行了突破。这种教法不知是否可行?望同行们指教指教。下面,我谈谈我的教法。 通过实验和分析得出“纸蛇转动、塑料袋上升与热空气有关”的结论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热空气能使纸蛇转动、使塑料袋上升”?“热空气有什么性质?”这些问题,引起学生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山东省威海市长征路小学的刘昌晓老师,执教了《热空气》一课,受到了与会专家和代表的好评。现将该课作一些简要的评析,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热空气》是本册教材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导学生做“纸蛇实验”和“塑料袋升空实验”,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两个实  相似文献   

11.
《热空气》一课安排了两个实验,纸蛇旋转和塑料袋上升。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试做了,在汇报时讲到塑料袋上升了,学生观察到塑料袋上升了,就很高兴,认为成功了,不再去继续研究和探究下去,如果这样就满足了,一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意识,二是不能体现教材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热空气升空实验是小学科学第九册的一个略带危险性的实验.原实验是:在凳子上放一只小碟,在碟内倒入少量酒精,由两名学生将一个不漏气的大塑料袋罩在凳子上,点燃酒精,观察塑料袋的变化.过一会儿,松手,会看到什么现象?实践证明,学生在做此实验时.对何时松手把握不准,弄的不好手会被大火烧伤,因而此实验既难以成功,又存在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人教版)第九册第5课《热空气》一课中安排了两个实验,即“纸蛇旋转”和“塑料袋上升”实验,说明了热空气可以上升。热空气为什么可以上升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课本用语言叙述:因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学生只能照本宣科熟记,并不能理解,因此,我这样设计实验:在天平左右托盘上分别放大小相同的烧杯各一个,使天平左右平衡,用铁丝穿上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到其中一个烧杯中(此烧杯中的  相似文献   

14.
教材:义务教育小学自然五年制第七册第五课(六年制第九册第五课)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课前准备: 1.分组材料:酒精灯、火柴、小塑料袋、小纸蛇。  相似文献   

15.
“预谋”     
覃军庆 《广西教育》2014,(44):49-49
正电视里出现了这样一组镜头: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块磁铁摔到了地上,磁铁裂成了几块。小朋友怕被大人责备,偷偷地用透明胶把它粘连起来……我心里忽然若有所悟,我不是正好要上《磁现象》这节课吗?这天是我的物理课,我拎着满满一大筐实验仪器走向九年级(2)班的教室。刚进教室,就听到学生兴奋地议论起来:"这节课又上实验啦!""做实验,哈哈!""那不是吸铁石吗?我家里有这个,我会玩!"  相似文献   

16.
一只小鸡     
记得我初当班主任时,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曾做过一件伤害学生心灵的事,至今回忆起来都令我深感愧疚。一天下午,班里上自习课。初一学生好动,课堂秩序总是难以保持平静。我曾为此想过很多办法,但并不奏效。在接近教室时,我又听到了班里乱哄哄的声音。我急促...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师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当学生上音乐或是体育课时,兴致都很高昂,但是一到数学课,学生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我曾私下问过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情绪反差,学生说上文体课时课堂氛围很活跃,觉得很放松,但是上数学课时,会觉得很难,很棘手,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就可以找出我们数学课的不足,也就是数学课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那么,我们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像喜欢文体课一样喜欢数学课呢?  相似文献   

18.
一个问题引发的讨论 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开篇很重要,信息技术课也是如此。我在导入《认识智能机器人》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日本机器人模仿韩国组合Wonder Girls跳“Nobody”舞蹈的视频,生动、形象而又略带幽默的动作立刻把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学生有了兴趣,课堂的节奏就容易把握,  相似文献   

19.
《养蝌蚪》一课,我已连续三年教过三次了。第一年,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教学挂图、投影等辅勘手段,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把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讲得生动具体,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解释什么为“变态”,可学生学起来却无精打彩,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第二年,教这一课时,我安排学生打捞了小蝌蚪,要求他们在家里养起来,并进行观察,由于直接经验少,多数学生养的小蝌蚪没几天就夭折了,另一些学生后来也因管理不当,加上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而宣告养蝌蚪失败,  相似文献   

20.
高效课堂是当今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课堂如何才能高效,我认为兴趣最重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我提出了五种课型:一是多媒体课;二是问题情景课;三是自学课;四是讨论课;五是试讲课。五种课型的实施让课堂真正达到了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