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日本、日本文化,绝大多数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身着华丽和服的美丽日本女人优雅的身影.要深入理解和服的魅力,须从和服的演变、和服的种类、适宜场合,以及和服折射出的日本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2.
自唐以来,中国饮茶之事,东传扶桑,逐渐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被日本人改造升华为特征明显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反映了日本民族独特的礼法道德与精神特质,是研究该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研究日本茶道文化,不仅可以加深对日本的了解,又能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日本社会的儒学发展来看,其认知与实践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对中国儒学的继承与自身儒学的发展。在日本儒学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程度是随着汉字的传入以及汉文化的东进而不断发展的。同时,以大化改新为标志实现了儒学在全日本的全面发展。最终,促使儒学成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儒学而言,其对于日本民族的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吴二林 《培训与研究》2007,24(12):57-58
文章就中日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十年间日本的思想状态及这期间流行于日本的尼采观念的演变作了一大略评说,并分析了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是如何理解和接受尼采思想的,从而将大致同一时期的鲁迅尼采观和日本尼采观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其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原青林 《西江大学学报》2007,28(1):10-13,20
近代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日本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富国强兵和对外侵略之路,他所鼓吹的是一种“为了社会的教育”;而日本当代教育家池田大作提倡的则是一种“为了教育的社会”,致力于一种建设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和对外侵略的教育,一种关爱生命、生命至上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8 0年代中期以来 ,日本在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尤为重视道德教育。考察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 ,可见 :临时教育审议会强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丰富的心灵”;第 1 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倡培养“生存能力”,特别是“丰富的人性”;第 1 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力主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丰富的人性”的方针 ;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强调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如此 ,日本的德育方针貌似变化多端 ,实际上是以一贯之并逐步深化的。  相似文献   

7.
1895年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以甲午战争为界,中国人前后的日本观变化很大,之前对日本充满轻视,之后则是主张学习日本,这一思想的变迁轨迹也反映在近代报刊中,《申报》作为当时影响力巨大的近代报刊,发表大量有关日本的社论,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住宅有着独特的风格,不仅呈现出了日本的历史、日本人的审美观更是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榻榻米、玄关及住宅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把握日本住宅的总体特点,进而探究日本住宅在日本文化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与其说是日俄两国武力、国力的较量,毋宁说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争斗。这场战争向人们昭示:西方主流文化统治东方的格局在20世纪初将会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以日本为首的东洋文化将主宰东亚。这场战争使日本在中国东北实施殖民统治的梦想变为现实,为日本在这个地区张目自身的伦理价值取向、加固统治地位创造了机遇,更为日本构筑区域性殖民文化框架搭建了平台。加速日本全社会更加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将日本资本主义推向了罪恶的顶点———军国主义。  相似文献   

10.
宫崎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他被迫斯尼称为“动画界的黑泽明”,他的作品,题材各不相同,却将梦想、环保、人生、生存这些令人反思的主题融入其中。《千与千寻》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而且还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日本独特古老的神秘文化,日本人的信仰与美学意识,并在不断的揭露现实状况的同时,给予人们以警示。  相似文献   

11.
系统介绍日本人传统的饮食习惯及日本料理的精细、美观和日本人的"职人精神",传达了师傅传达的不只是厨艺,料理也等于处世之道的理念,找寻其中欲表达的日本传统文化。同时探讨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必然受到时代洪流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日本人的表现同样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清苦的日本     
我不知道是日本的清苦逼出了日本的崛起,还是日本的崛起反过来要求国民们节衣缩食习惯清苦。直到今天,日本这一教育神圣的传统仍在惯性延续。[编按]  相似文献   

13.
从日本社会的性质、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外来民族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双重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为更全面地了解日本和日本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学友从日本横滨回来,说起日本的回收业他赞叹不已。在日本,大至彩电,小至生活垃圾,都会进行回收。最近,他又发现在一些政府机关的门口,多了一个手机回收箱,要求市民将旧手机投进回收箱。在国内,回收业从业者是拾荒者,对旧家电,拾荒者会进行贩卖,实在无法用的,就拆解出其中的金属和塑料,进行售卖。但在日本,家电回收是由专门机构进行的,像刚刚兴起的手机回收业,为防止手机上的信息泄露,回收人员会在手机上打孔,彻底破坏信息储存卡,让你放心。  相似文献   

15.
日语语言的特定表达渗透于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举例和深入剖析,日语语言的特定表达分为句型表达形式、词汇表达形式和省略表达形式3类,揭示出说话者表达感激、谦虚、尊重、礼貌、婉拒和体谅等情感的意图.隐藏于这些意图背后的正是日本文化的精髓:和精神、体察的文化和以心传心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劳资关系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对派遣制度的管制放松,非正规雇佣劳动者的人数增加,并由此导致了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本文基于法国调节学派的制度理论对日本劳资关系变化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进行了考察。首先,为了凸显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资关系新变化的特征,从制度的阶层性和制度的互补性理论出发,对传统的日本型劳资关系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其次,从国际国内背景两个方面,对新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其国际背景是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学说和资本主义收敛理论的盛行,国内背景的宏观方面是日本政府进行了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微观方面是日本企业的雇佣战略发生了转变,最终导致日本削足适履地引进和模仿了美国型劳资关系模式;最后,对日本劳资关系新变化及其影响进行理论上的批判,认为日本劳资关系的新变化是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和长期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期为中国劳动人事制度的调整及其政策制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人寿保险公司纷纷倒闭实质上是日本金融不良债权问题的一次大爆炸。人寿保险业的近期前 景不容乐观,给日本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1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以“切腹”自杀为“美”却是我们难以理解的。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而这种自杀方式在日本几乎得到了全民族的支持。“切腹”思想在日本源远流长。樱花的美,武士道等导致了日本人死的美学观。而近现代以后日本的社会发展以及武力侵略也与“切腹”所体现的“忠”的精神不无联系。  相似文献   

19.
二叶亭四迷是日本现实主义文学家,日本近代小说鼻祖,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对日本近代文学的贡献,一是率先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二是倡导采用"言文一致"的文体。但其一生自始至终却志不在文学,观其一生政治观及其政治追求,可以看到其寂寞的身影。二叶亭四迷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没能善始善终,他的每一个愿望也都没能实现。从少年时的军人梦,到想成为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家,无一遂愿。造成其一生苦闷、寂寞、不得志的根源,不能不说是其固守政治抱负和过于理想化且矛盾的性格所致。对于二叶亭四迷,我们试着就其性格探究其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20.
日本四面环海资源有限的国情铸造了日本人在模仿基础上再加以改造创新的民族特质。日本古代学习中国唐代,明治时期学习欧美,二战后导入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教育制度,为日本教育的“蛙跳式”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