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变工带来人们精神取向与价值观念的变化,电视娱乐文化成为中国社会消费化的巨大助推力,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后现代性、后偶像性、消费化等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影和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播工具,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部门,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文化信息结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是一代代电影艺术家不断探索电影发展规律,不断挖掘电影艺术表现能力的过程,电影作为一门最为年轻的综合性艺术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行走.  相似文献   

3.
电影作为承载中国梦想、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始终在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传达着主流意识形态与观念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主张被提出以来,数十年间,主旋律电影以宏大叙事建构着国人的国族认同与家国情怀,却同时也面临着市场表现欠佳的窘境.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整体产业化水平的日渐成熟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主旋律电影开始了自身的转型与创新,逐步从主旋律影片转化为新主流电影.在商业类型、剧作主题、视听呈现、文化视野等方面,新主流电影在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实现传承、突破与创新.新时代,电影创作始终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新主流电影始终在为走向更多元的文化与最广大的人民,做着自身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以一种消费的视角考察电影放映的空间,就是要探究电影放映的空间在电影消费过程中的运作机制.电影宫殿是电影放映空间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态.文章通过梳理这一空间从消费空间到空间消费的演进过程,概括其独特属性,进而考察这一空间内所发生的消费活动,揭示其独特的运作机制,以及这一机制背后所体现的社会语境与社会关系.对跳出建筑学视角的电影放映空间进行认知,可在一种曼广泛的文化的、经济的和社会结构的视角下重新挖掘电影宫殿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贞瑾 《视听》2016,(11):13-14
近年来,我国电影发展态势迅猛,"小镇青年"作为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独特的群体,被视为中国电影新的增量。与此同时,"小镇青年电影"的提法随之产生。本文将视野聚焦于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小镇青年"电影,界定"小镇青年"与"小镇青年电影"的概念,分析小镇青年电影的市场;概述小镇青年电影的特点;结合消费文化的理论,总结小镇青年电影的创作,试图为以后的小镇青年电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中国电影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后现代电影在发展变迁中呈现出游戏式与反抗式两种类型.游戏式着重于用后现代的修辞手法取得娱乐的商业目的,反抗式分两种,一种主要依靠电影情节表达后现代消解的哲学理念,一种以叙述和结构的创新实践后现代主张的非连续、不确定及对永恒的怀疑,作为内容的补充,这是现代主义的延伸.游戏式是大众文化,反抗式是精英文化,中国电影呈现了多元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文化圈、共同语言、民族国家、地方性等不同意义上的多元文化已经通过电影文本、电影生产与传播等形成了全球电影多元文化格局,建构既具有权利差异又在诉求平等交流的秩序关系。在这种全球电影多元文化格局中,中国电影文化虽然通过大片战略、跨文化合作等方式参与其中,但中国电影文化的主体性、中国电影文化作为多元文化格局中建构者的主体轮廓和主导诉求依然模糊。中国电影文化应从全球电影文化多元格局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建构战略,以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参与多元文化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商业电影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视觉画面"景观化"与叙事缺失、电影创作"同质化"与审美趣味缺失等一系列文化悖逆问题,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彰显、大众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冲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丁果 《传媒》2021,(7):92-94
2012—2020年间,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回归本位并持续发力的时期,其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拓展出新的艺术境界.在新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民"主体性"的呈现;在秉持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精神基础上,更加注重与主流电影叙事方法相结合.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现实主义电影更担负起建构国家形象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职责,这对其作品中包容精神、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多维深入呈现,有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消费社会的到来使得人的消费行为和生活发生了转变,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关系转变就是人与物的关系转变,即从最初的"人役物"转变为如今的"物役人".物对人的捆绑成为消费社会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现象,一方面它代表着物的丰盛,人对物的依附,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严峻的问题,即商品符号对人的绑架操纵.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作为后发式国家,通过对消费社会中符号操纵现象的探究分析,将有助于建立一个较为不同的消费社会.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伊始,中国电影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正式走上了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产量与票房的不断飙升,充分彰显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实力。然而辉煌繁荣的背后不乏问题与隐忧。电影拜物教引起的文化贫血症正在日益侵蚀着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潜在的文化帝国主义垄断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电影的丰富性和创造活力,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产业依然弱小且身份暧昧。如何转变电影观念,以电影作为文化的审美理想与灌注价值理性的精英意识来制衡消费理性和商品逻辑导引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回归文化伦理的人文大道;如何在全球化挑战中寻找机遇,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当今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12.
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其独特性、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足以成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之外的"第三极文化".依托"第三极文化"、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电影文化,可以构成欧洲电影文化和美国电影文化之外的"第三极电影文化".提出"第三极电影文化"构想,旨在使中国电影真正成为"第三极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弘扬和传播"第三极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和民族精神,在提供休闲娱乐、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中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建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使代表和反映"第三极文化"的电影作品真正走向世界,为世界观众所共享,使其与欧洲电影、美国电影及其他各国电影一起为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建设人类美好精神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民间性、现代性是中国现当代各艺术门类的两个重要属性,电影亦不例外。1979年后,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民间性与现代性,在中国当代电影创作中亦呈现出日益复杂的书写方式。文章拟分指涉期、对抗期、突显期、游离期四个不同的时期,对这两种属性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余梦云 《今传媒》2015,(1):92-93
近几年中国电影产业步入快速增长阶段,电影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好口碑与好票房不一定是成正比的,我们常常看到像《1942》这样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也看到了很多如《富春山居图》这般叫座不叫好的电影,当然市场上也有很多如《失恋33天》《泰囧》票房好,观众口碑也好,但艺术性不高的电影。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着电影受众对一部电影的喜好与评价,中国电影受众的消费心理是怎样的呢?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利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探讨中国电影受众的心理状况,以及这些心理如何反作用于电影的传播,为中国电影的好票房与好口碑的双收找到一些启示,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与消费文化关系探讨——以美国类型电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叶妮 《新闻界》2008,(1):85-87
消费文化的形成源于"离散社会"的形成和人欲望的无限唤起,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人们对于符号意义的消费和占有。而在消费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中,大众媒体通过自己强大的符号意义的制造能力、传播能力和渗透能力,不断为大众提供着新的符号意义并一次刺激着人们的欲望,不断唤起人们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消费文化的流行。本文以大众传媒之一的类型电影为例来探讨研究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商业结下亲缘关系。对电影的考察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与商业的运作。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如果在整个电影产业的消费一环不能成功,那么也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投合观众的审美心理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电影市场运作的风向标。与西方审美心理特点相比,中国人有着自己的独特心理审美特点,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因此,中国人在艺术审美方面更加注重对"象"的整体把握与体悟。因此,情怀成为一个中国人审美不可忽视的一点。无论是当下流行的青春系列电影,还是卡梅隆带着曾经的《泰坦尼克号》卷土重来,生产商所收获的效益是丰厚的,这也就说明了中国电影市场中对电影情怀的消费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祥 《青年记者》2016,(20):70-71
青年是电影艺术的创作主体与消费主体,而青春则生动地点缀着人生的色调与艺术的主题.伴随着电影导演对青春的反思回望、坚守蜕变、消费茫然,青春电影彰显着时代底色并踏寻着文化的足迹,了解当代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价值审视,是窥视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及挖掘其价值的重要密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生代电影大片消费偏好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出生于1980-1999年的新生代消费者的电影大片消费偏好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了他们对电影类型、电影产地、观影档期、观影动机等方面的基本消费偏好特征.据此,我们提出了电影大片的营销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何辉 《现代传播》2001,(3):108-113
本研究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内容分析基础之上,分析了"广告镜像"中的中国社会消费文化的变迁,揭示了"广告镜像功能"日益呈现出的形象化特征以及原因,最后阐述了"广告镜像"与现实互动中的"广告机器神效应"等广告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雪桦 《新闻知识》2013,(1):21-22,27
波德里亚作为20世纪欧洲最负盛名的后现代理论家,其对资本主义消费文化进行的批判研究受到了世人的极大关注。本文试图从《消费社会》的解读中,对波德里亚的思想进行梳理,以期获得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消费现状进行一种文化和社会视角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