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死后世称宋潜虚先生,又因曾一度隐居故乡桐城南山,世人又称之为“南山先生”。他是清初著名的散文家、历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明确指出戴名世“是一位古文家,桐城派古文,实推他为开山祖”。因《南山集》案而惨遭腰斩,成为清朝文字狱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
戴名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百多年来,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被埋没了。这就是清初散文家戴名世。并不是因为他的成就没有大到足以传世的程度,以致遭到历史的自然淘汰。戴名世作为一个作家不名于世,而作为一个清王朝的“乱臣贼子”。倒是很有名的,而这恰恰就是他的文学成就被埋没的基本原因。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戴名世是康熙年间一次震动朝野的文字狱——《南山集》案的受害者,以“狂悖”、“大逆”罪被砍了头。此后,终清之世,戴名世的名字,连同他的著  相似文献   

3.
一说到桐城文派,人们便自然地想到它的奠基者、创始人方苞;一提到方苞便会自然地联想到他的同乡好友戴名世.由于戴名世的《南山集》文字狱案,导致方苞生活、思想关键性的转折,才使得他有可能成为桐城文派的奠基者、创始人.这就是说戴名世与桐城文派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但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人们对此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太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康熙辛卯年,南山集案发,此案为有清一代著名的文字冤狱。编修戴名世著《南山集》,集中载桂王事并沿用前朝年号,成为政治攻击对象,被指为"悖逆",陷狱坐死,方苞曾为《南山集》作序,亦被牵涉在内。翻检同时期方苞的行文,其心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关涉到此一时期政府对文人政策的收放以及由此导致的文人心态层面的转变——由不合作转向对立面,政治因素成为文化分野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戴名世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决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十日,历时两年的《南山集》案最后裁定:作者戴名世由凌迟处死改大辟(砍头)正法,禁毁其书。其余与本案相关的两百多人全部免死。就中与名世关系最深的著名学者方苞,由于名臣李光第的极力保举,不但免死出狱,而且很快“入直南书房”,开始步入他作为康、雍、乾三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等二册《狱中杂记》“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一句中的“朱翁、余生”未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里补充注释是:“[朱翁、余生]朱翁,名书,安徽宿松人,《南山集》的作序者之一。余生即《南山集》中《与余生书》的余生。二人当时都因《南山集》案被关押在刑部狱。”  相似文献   

7.
汉宁波天一阁藏《四明桃源戴氏家乘》收录有宋南塘谱系和南塘谱实,明确记载了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的世系和生卒年,是新发现的有关戴复古研究的重要文献。该谱流传有序,其内容与戴复古诗集和近年发现的戴氏族人墓志铭等史料可相印证,比较可靠。谱载第一世戴溢从福建迁来,历叙其八传至戴复古,据此排出了十分直观的南塘戴氏十一世的世系表。戴复古谱名硅,字式之,号石屏,生于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四日,卒于淳裙七年(1247年)三月十三日,年81,娶吴氏,继娶楼氏,合葬屏山白岩下。今后可标作:戴复古(1168—1247年),这样可以消除文学史上的问号了。  相似文献   

8.
戴名世《南山集》案,发生在康熙皇帝当政晚期,所宣布的罪状是他在《与余生书》中引用了方孝标的《滇黔纪闻》,其中使用了前明永历年号,结果被逮系下狱,最后获皇帝特别恩典,免于凌迟,只处以斩刑,其他与案件有涉人犯,均免除死刑,分别受到流放或入旗的处分。《南山集》案究意如何构成?王树民《<南山集>案的透视》(刊《江淮论坛》1986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从形式上看,《南山集》案的性质与  相似文献   

9.
<正> 世所共知的“南山集案”,是清王朝禁锢思想,扼杀人才的典型;《南山集》作者戴名世的悲剧,是一代知识分子厄运的写照。戴名世赴难至今,已二百七十年了,但他的文名和故事仍在民间广泛地流传着。然而,两百多年来,戴名世的名字似乎只是凝铸在“南山集案”上,成为激励知识分子坚守民族气节的一面旗帜;而他作为一个壮怀激越的思想家,文、论并茂的古文家,“史识史才皆绝伦”的史学家的形象却鲜有人翔实论及。作为后来者我们有责任全面地客观地评价戴名世这样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限于篇幅,此篇仅对戴名世的思想历程,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0.
清初“桐城派”巨子方苞(1668—1749)曾因戴名世《南山集》案株连入狱。后来,他写成著名的《狱中杂记》。方苞下狱,是否仅仅由于家藏《南山集》书板?抑或还有其他潜在原因,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死后世称宋潜虚先生,又因曾一度隐居故乡桐城南山,世人又称之为"南山先生"。他是清初著名的散文家、历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明确指出戴名世"是一位古文家,桐城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温岭市是南宋江湖诗派代表人物戴复古的故乡,最近,在其故里附近出土了其堂兄弟戴忱及家人的六方墓志铭。根据这六方墓志铭、早几年发现的两方戴氏墓志铭和古县志上记载的两篇戴氏墓志铭,修正了戴复古家世辈分,并对20多年前发表的《戴复古家世考》和其中的世系表作了较大的改动补充。  相似文献   

13.
临刑联对     
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举子戴名世进京赶考。乘船过江时,船上的人都在议论一位木匠犯法的事。据说那木匠曾为该县衙门制过多副木枷,没有想到自己今天也戴上了枷锁,真是“自作自受”。当时摇船的艄公出联“木匠造枷枷木匠”让戴名世对,戴苦思冥想,无以为对。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欲观是戴震义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戴震义理学区别于程、朱正统理学的关键 所在。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学者大力阐扬戴氏义理学,力图恢复戴震的完整形 象,促使戴学成为显学。他们所共同关注者即为戴震的理欲观。由于阐释角度不一,所作的评析 差异较大。章太炎从政治视角理解戴震理欲观,认为戴震与程、朱并无根本冲突,双方是在政治 和伦理的不同层面上阐发各自观念。刘师培则分别用中、西学两种标准衡量戴震理欲观,既赞赏 其义理基于训诂,从而能超越宋儒的长处,又点明其不及西学严密的瑕疵所在。梁启超以哲学概 念评判戴震义理学,认为戴氏之理欲观是用“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思潮在本 质上“绝相类”。这些评析,皆对中国近代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成为规范戴震研究 的某种“范式”。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桐城派鼻祖的方苞其政治态度之转变,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他的身世、经历及《南山集》案是对清政权心向转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说寿     
“寿,久也”,(《说文》)久是寿的本义。这个“寿”字,由来也是够久的。广西永福县旧称百寿县,那里有块百寿碑,集“寿”字一百个,甲骨文、金文都有刊刻。《诗经》有“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的句子。“寿”字引申为年龄,称为寿数、年寿,人希望寿命长,就祝颂“寿比南山”。其实,有为的人往往短寿,或少年捐躯,或中年早逝,庄子就说过:“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庄子·人间世》)成玄英解释说,不材,“所以免早天”,反倒长寿了。  相似文献   

17.
桐城桂林方氏乃一名门望族,宗族文化根基雄厚,但经历"江南丁酉科场案"与"戴名世《南山集》案"两次重大冲击后,宗族统绪涣散中衰。方苞身处此时,且因生于金陵、长于金陵、著书授徒金陵、长眠金陵,以"宗族精英"身份在异地展开宗族重建努力:恢复"族居"与"族葬",给生人与先祖在金陵寻找"义居",为重建方氏宗族秩序赋予合法性地位;一再申述三兄弟合葬要"以义衡之""义明恩洽",树立宗族中兄弟和睦、子侄相爱的"范式";营建"教忠祠",正宗法,举义田,"祠成之日,会祀于金陵者五十有七人",桐城方氏在金陵再度中兴。相较于以往认为方苞重"礼""法"而言,方苞在宗族观上更重"义",认为"义以出礼""法以义起",因此"以义制事",以"义"来统摄宗族的"礼""法",尊祖、敬宗、收族,"义"是方氏宗族精神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新近发现的戴复古为其族侄戴丁之妃毛氏所撰的墓志铭,考证了有关戴复古的几个存疑问题:一、戴复古的卒年;二、戴复古与戴丁的关系;三、戴氏祖坟的所在地。文章为戴复古研究提供了新史料,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积淀的史实意识,在改朝换代之际凸现得尤为凝重,直指对于历史事实、世间真理的探究,并已超出修史本身的意义。清代大兴文字狱,成为打击汉族士人的重要手段,康熙朝“《明史》案”和“《南山集》案”,既反映当时士人群体忠于史实、保存痛史的良知,也透露出明代以来弥久日炽的士林陋习。但清初的文化高压政策与尘嚣甚上的士林陋习交织,不仅给士林带来厄运,而且沉重打击了士人的修史之风,成为清初史学的一大悲哀。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咏怀诗记叙了他在人生道路上,入世、用世、愤世、抗世这样几个思想和行动的阶段,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外,还有留心政治,关怀现实,放眼未来,济世苍生的豪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