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大力推广,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越来越强,生态文明是由人类、环境、资源能源三大子系统的相互依赖、互相作用形成的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资源,也包含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却日益凸显。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出发,分析了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并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特质,既在于对人类历史文明的积淀,更在于它是未来文明的母体,孕育着未来文明的基因。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和多样性充分地展现了“和而不同”的各种文化的生态统一。正是这些多样丰富的文化,成就了各自的文明进程,并共同造就了当代的世界文明。因此,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认定和宣布不仅在于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意识,更重要的在于唤起人们的文化生态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类文化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传承人的尊重、保护与扶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4.
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必将对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图书馆学逻辑体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内在统一性。理论图书馆学所形成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决定了图书馆传承人类历史文明的责任。应用图书馆学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具有工具性价值。图书馆学在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得以拓展、延伸,丰富了图书馆学知识内涵,引发了关于图书馆职能新的诠释,促进了图书馆学应用理论和方法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阐述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以及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以泉州为例,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探讨.认为应坚持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理念,选择文化生态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并提出组合型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客源市场开拓与宣传促销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不仅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意义更加重大。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差强人意。文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属性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社会现状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从而阐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结合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社会文化人类学对于人类文化形成的一些理论认识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作者认为,社会文化人类学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对背景知识的认识、对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的认定、对于非物质文化所具有的“人类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保护方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不可或缺的责任,人类学可以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做出它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本文论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现实任务及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发源于乡村,与方言关系密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保护方言入手。烟台各地方言是烟台乡村文化生态的核心要素,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土壤,还是烟台语言文学类非遗的原始载体。烟台乡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文化生态正在消解、人才断层化、个性淡化等问题。将保护方言与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相融合,改善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提升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坚持创新,构建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碎片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碎片化是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主要是指某种文化脱离了原有的、整体性的文化结构,成为缺乏深层意义和内在逻辑联系的文化碎片的现象.随着农耕文明的消失和工业文明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又是在全球逐步进入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无形中也具有了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碎片化特征.鉴于此,有必要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碎片化的表现、成因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碎片化的现象,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案.首先,要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碎片化现象,就要从整体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空间.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就是逆流而上,就是在商业、经济、都市化的潮流之中,又要超越这一潮流而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所以应当注意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并使之树立起一定的超功利的文化保护观念.此外,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整理中,还应关注文化主体与某一文化形式之间的情感联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孕育了沧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遗产保护中存在传承危机、文化缺失、资源开发瓶颈等诸多问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化保护,以产业化、民间化、博物馆化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积极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遗产保护工作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保护问题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是带有根本性的关键问题。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要的就是要重视法律保护。中国是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少数民族地区自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从少数民族地区这一特定区域出发,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概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红河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提出了依托民族自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对泉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进行探讨,认为泉州市"非遗"的较好传承有其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基础,但也遇到一些困难。提出泉州市应继续探索和完善"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体系:建立文化生态指标监测体系,制定文化保护和发展政策;引导文化生态消费,打造文化生态链;注重文化生态效益,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建立"保护、传承、传播"三位一体的传承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文章从三个方面——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条件、冀东昌黎皮影传承实例出发,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普查到全青海省非物质类文化遗产项目有2600项。对我省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并赋予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新动力,可以进一步推进我省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依托。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地区广,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文章在分析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旅游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17.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双向性极强的事情。以现实中典型案例所提出的问题为线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界定,进而针对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期待能够对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同属于人类智力创造的产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保护是有可能也是有必要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归属相对明确,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正当使用,还可以对公权力进行抑制和监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我们还要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特别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