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谨以此文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编者《大公报》记者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人提起。由于在二战中国际大局报道和对日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特殊记者"。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老陈"其实不老,在大众报业集团青年记者的眼里,陈中华新闻激情洋溢,新闻追求执着,永远都像个"棒小伙子".称他"老陈",是因为青年记者们与他相处亲切自然,也因为在大家心里他确实堪当"老师".  相似文献   

3.
奥运会结束,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的使命也告一段落。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主任翟惠生也实现了自己将BIMC打造成"记者之家"的承诺。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奥运期间,北京国际新闻中心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4.
孙旭培 《今传媒》2007,(4):11-12
前几年,我曾读过被称为"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的王克勤的事迹,颇为感动;近日,我读到原《南方都市报》政法记者石野的两本书,更觉激动人心!石野不愧为"中国卧底记者第一人".特种兵出身的他,真是一位以笔为刀的响当当的记者!  相似文献   

5.
夏晓阳 《新闻记者》2007,(10):46-48
网络时代的到来"消灭"了传统意义上的以"第一落点"为特征的"独家新闻",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各种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在苦苦探索新的制胜之道。然而,时空差距的消除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突出表现为国际新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于是,力争在国际报道中树品牌、立名栏成为各家竞相追逐的目标。作为站在国际报道最前沿的捕风者,驻外记者自然是这场新的龟兔赛跑中的主角。  相似文献   

6.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说法,记者抓新闻,脑要往高处想,脚要往低处走.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琢磨的.我们现在有些记者,是"脑往高处想"而"脚不往低处走",除了跑机关,跑部门,开新闻发布会,用材料写稿子,几乎眼里没有"活"的新闻.一旦你告诉他某某报登了一条什么新鲜事的报道,问他为什么没有抓到,他会回答:"这是个小事情,不值得我们大报来报道."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发生现场,一名记者急匆匆地用手机口述现场实况,间歇拍下几张照片,同时用手中的DV录下一段不长的视频。几分钟,甚或几秒钟后,记者的口述文字出现在互联网和手机上,人们同时还看到他拍下的照片和录制的视频。今天,这样的场景不再只是想像。前不久,《广州日报》推出滚动新闻部。滚动新闻部记者不断与在现场采访的前线记者连线,将最新消息在网站等多个平台上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滚动发布。同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已经覆盖了无线、宽频、户外等领域,近500名编辑记者被要求随时向集团网站供稿,未来,其记者还将随时在街头公共视频上"出镜",现场播报新闻。媒体形态的变化也使媒体对记者的要求随之改变。记者的"多媒体意识"和"多媒体技能"正成为必不可少的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做多媒体记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在心理上、技术上做好哪些准备?记者的"多媒体意识"如何培养?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记者 王杨)为深入推进"走出去"出版战略,进一步加强我国与国际版权贸易的交流与合作,6月26日至27日."2008BIBF国际版权贸易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积极开展版权贸易,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多位来自全国各出版单位和国际出版集团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10.
姓名:李宣良 单位: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岗位:文字记者 评点:他是新华社派赴着陆场采访的唯一文字记者,煞费苦心,用别人的工作证登上了一号搜索飞机,以快讯方式"直播"神六返航.并有幸成为第一个目视到飞船返回舱的记者.  相似文献   

11.
9月14日,由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主持的首届"现代国家与全球安全国际会议"在俄罗斯亚罗斯拉夫尔开幕。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在开幕典礼上做了题为"作为全球安全重要因素的现代国家社会责任"的发言。发言结束后,久加诺夫接受俄《观点报》记者采  相似文献   

12.
是他拉响了艾滋警报 3月17日,记者来到李黔冀的办公室. 因为熟识,他便先入为主了, "邢台在解决输血艾滋病感染问题上,目前有了很大进步.对了,最近有一个艾滋患者打官司维权,在证据相对完整的情况下,官司却输了!"  相似文献   

13.
两会期间,《中国环境报》发表了200字消息《总理记者招待会请柬采用再生纸》。消息虽短,却蕴含了重要信息:总理心系环保,最高决策层对环保的重视细致入微。作为有20年"跑口"经验的环境记者,笔者见证了政府部门的环保举措、百姓的理念提升,也见证了环境新闻的"热"与"冷"。环境新闻热的背后曲格平,原全国人大环资委的主任委员,也是我国第一任国家环保局(现国家环保总局的前身)局长。说起环境新闻,不能不提他。  相似文献   

14.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约翰·C·伯纳姆写了一本书,叫做《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他在对美国200多年的科普史进行梳理后,得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结论:"在大众层面上,科学实际上已经被迷信打败了。"同样让人吃惊的是,他认为,这其中的罪魁祸首之一,便是科学记者。  相似文献   

15.
一则富有灵气的标题,读者一瞥便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响题",都具备这个特点.读者对此感同身受. 有人说,记者工夫看导语.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华北石油报记者岳双才同志首先为拟制标题下了大工夫.因此,岳双才不只是"石油新闻一枝笔"(工人日报<新闻三昧>2003年10月号拙文标题),他还是注重"炼题"的好手.圈内不少人有体会:新闻稿件不难写,拟制题目却颇费心思.我一直关注并感觉,岳双才同志这些年的新闻作品中,涌现出不少令人难忘的惹眼妙题.他这种"记者的编辑意识"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6.
牛玮一 《东南传播》2021,(10):89-91
"他者"概念自诞生之初便蕴含着与"自我"相对的意涵,经常被贴上愚昧、卑劣的标签,信息时代的讯息发达并未有效解决"自我"和"他者"的矛盾,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地球村内部依旧充满新的冲突和暴力.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他者"的确认和排斥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对"他者"进行不平等的形象建构,记者作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把握着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在"他者"观念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下,"他者化"报道的思维依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他者"的媒体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精神文明交流过程,只有破除"他者"观念的二元对立思维,才能将跨文化传播变为一种共享、开放的传播形式,从而获得打破各文化间交流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谨以此文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编者《大公报》记者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人提起。由于在二战中国际大局报道和对日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特殊记者"。  相似文献   

18.
在黑龙江,"新闻夜航"几乎囊括了中国电视界所有新闻大奖,中国新闻奖、名专栏等等;群众满意度连续八年名列黑龙江地区电视节目之首.这档家喻户晓的节目每晚至少有500万观众在电视机前准时观看.常看节目的观众对记者、主持人的名字非常熟悉,对"周国梁"这个名字却很陌生,他就是这些主持人、记者背后的"服务员"-负责日常工作,统筹全组的制片人.  相似文献   

19.
2004年9月3日,北京时间下午5时30分左右,俄罗斯北奥塞梯人质事件形势急转直下,俄政府武装与恐怖分子交了火,赤身露体的人质(孩子们)在枪林弹雨中纷纷四散奔逃。凤凰卫视再次展现"强项",开出"俄罗斯以武力解决劫持人质事件"特别直播节目,并且是二十几个小时"播不停"。"时事直通车"、"时事辩论会"、"锵锵三人行"、"凤凰子夜快车"等等一切日常节日。统统"特别"到对俄罗斯人质事件的报道和解读之中。其前方记者的"直击"报道,其对国际同行(BskyB)  相似文献   

20.
王化云 《新闻记者》2003,(11):19-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记者团到日本和德国采访,呈现在记者们眼前的是遍地废墟、满目疮痍。许多记者据此采写了一般化的报道,但有两个记者写出了不一般的新闻。其一,一位记者在日本看见几位可怜兮兮的儿童蜷缩在废墟的石桌边晨读。他认为由此可见日本的希望,便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其二,一位记者在德国的断壁残垣里发现一个罐头盒中插着一束采来的鲜花。于是采写出一篇《废墟上的鲜花》的消息,预见一个国家会像花一样再度绽放美丽。这两篇报道引起国际报界的轰动。如今,正如记者预见的那样,日本和德国均为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这就是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