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记者》约稿,说是在农村改革中,人民日报的宣传还是旗帜鲜明的,要我谈点体会。好象这是我们新闻工作的惯例,某事成功了,记者来采访,总要问:“你有些什么体会?当时是怎样想的?……”要是失败的呢?也该有所体会吧。我想到“农业学大寨”,这个持续十年之久的宣传,在人民日报大部时间也是我主持的,它给农村带来的不良后果,已为历史所证明。两段不  相似文献   

2.
和平时期,企业是改革建设的主战场。社会矛盾的焦点,在企业都体现着。改革改到了什么程度,企业活不活是标准。因此,希望人民日报经济报道应立足企业。新闻报道有必要研究研究,在改革中,企业厂长有多少苦衷,国营企业有多少难处,经济改革的经验和阻力到底在哪里? 人民日报的报道要带倾向性,但更应该冷静客观。宣传“四通”怎么好,光讲一面,太片面,“四通”为  相似文献   

3.
设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的新闻作品应该能够调动读者的思维积极性,让读者在思索中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先看下边这个例子: 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芯绒可以做夏天穿的裙子吗?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种灯芯绒中,就有这样新奇的品种。这是1980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消息《上海绒布厂试制出可做裙料的印花灯芯绒》的导语。有的同志评论这个导语“一落笔就不凡”。确实如此。“不凡’就不凡在它开篇就用设问,抓住了读者。以往,灯芯绒只宜做春秋服,作者却同道:“你知道灯芯绒可以做夏天穿的裙子吗?”并且说:“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种灯芯绒布中,就有这样新奇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熟悉的一些老通讯员,不常见面了。偶尔碰到一起免不了聊聊天:“老兄,怎么报上见不到你的大作了?”“改行了,没功夫搞那些啦!”这才知道,他们是升“官”了.那时,我的脑海里曾闪过这样的问号:难道当了“官”就不能再搞报道吗? 在“官”的岗位上,我有意识地探索解决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号.经过不断实践摸索,对这个问号回答是:当官改行后,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坚持搞好报道。今年以来,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先后为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晚报等新闻单位写了很多稿件,采用的有25篇.  相似文献   

5.
父:小明,你的作文怎么得了个“○”分? 子:老师说我写的尽是假话。父:谁教你那样写? 子:爸爸,就是你呀! 父:胡说! 子:你忘啦,上个月你在报上发表的马书记退礼品不就是假的吗? 父:哎呀,你,你,你这孩子……! “白字佬”训娃父:宝宝,用“贪梦”这个词造个句听听。子:爸爸,不是“贪梦”,是“贪婪”。  相似文献   

6.
让我们从两个问题开始:你觉得你能经常每天读4本书并能吸收其要点吗?你这个星期读过报纸吗?如果你对第一个问题回答“不”,第二个问题回答“是”,那么再想想,如果你读任何城市的一份报纸,你的阅读量就至少相当于4本书,  相似文献   

7.
“沃克哈德,你有女朋友吗?”“没有。”“你吸烟、喝酒吗?”“烟酒不沾。”“一不喝酒,二不吸烟,又没有女人,那你图什么?”“为了长寿。”“既不喝酒,又不吸烟,连女朋友都没有,活100岁又有什么意思?”哄笑声中,沃克哈德一本正经地说:“长寿,是为了新闻事业。”在常驻开罗的各国记者中,这段对话几乎无人不  相似文献   

8.
案头上,放着1995年4月7日的《人民日报》,孔繁森,这个响亮的名字跳入我的眼帘。他,像一团火在我胸中燃烧,他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撼人心魄,使我们这些年龄和他差不多的同代人陷入久久的沉思:“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来新疆几十年,你不后悔吗? ——“我不后悔,像孔繁森那样,把青春奉献给祖国边疆这片热上,值!”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校友这样告诉我。他曾是一位归国华侨。 ——“我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人生,应该像孔繁森那样度过才有意义。”又一位来自东海之滨的老同学这样告诉我。他曾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  相似文献   

9.
一、发现与表现闲暇,翻《唐诗鉴赏辞典》。偶见捧剑仆一首小诗:“青鸟銜葡萄,飞上金井栏,美人恐惊去,不敢卷帘看。”后人在注释中引用法国雕塑家罗丹《艺术论》中一段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对艺术创作十分重要。记者采写稿件首先也在于发现。人民日报老记者刘衡见了同行们发表的稿件,习惯问:“你这个典型是怎么发现的?”回答各有千秋。说说我写的《工地学法》短通讯是怎样发现  相似文献   

10.
版面风光     
今年元旦,人民日报改出八版,读后有些感想,便随手记了下来。经济新闻坐首席一位编辑风趣地说:“四害”横行时,经济新闻在报纸上成了八仙桌上的老九——没有座位,还被扣上了“不突出政治”、“不抓阶级斗争”、“修正主义”等一顶顶大帽子;现在,给经济新闻落实了政策,你看,它高高地坐上了首席。在人民日报版面上,经济新闻占什么地位呢?我作了两个统计。一是今年一月份,头版  相似文献   

11.
陪同黎澍下江南1956年5月间,邓拓同志忽然打电话给我说:“黎澍是理论部的顾问,帮助我们做了许多工作,现在他想去外边走走,你可否陪陪他?你也应该到下边去看看嘛!”当时理论部的两个顾问胡绳、黎澍,的确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同事们都说:“这是个‘美差’”!  相似文献   

12.
《新闻战线》今年第七期刊登了温风同志的《真的“不断”吗?》一文。作者认为,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开幕式的掌声》在描写会场气氛时用“不断”一词不妥:如果掌声真的不断,怎么能作报告和听报告?于是,作者断定“不断”这个说法即使“不是套话”,至少也算是“过头话”。对此,我不敢苟同。“不断”是合成词,其意义不等于几个词  相似文献   

13.
笑一笑     
振振有词法官:“为什么你拾到这样贵重的戒指不交给警察或是失物招领处呢?”被告:“我倒是有过这个念头,法官先生,可是当我看到戒指上刻得非常清楚的那句话时,便把这个念头打消了。”法官:“什么话?”被告:“永远属于你!”  相似文献   

14.
陈明远说,有一次他问郭老(郭沫若):“您写诗向报刊投稿以后,编辑部改不改?提不提意见?退不退稿子?”这个十足孩子气的问题把他逗乐了。他笑着反问我:“假如你来当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了你的手里,你怎么处理呢?”我认真  相似文献   

15.
代表作:《海难,为什么发生在这里?》(200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反响: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北郭村遇难者家属给人民日报社寄来感谢信,信中说:“人民日报为民伸张正义,体恤民情,遇难家属子孙后代将永远记住人民日报的功德。”许中田总编辑表扬作者深入采访的精神,批示:“应该大力宣传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曾发了篇不大起眼的短评,问:“守法为何成新闻?”——那是为报载安徽省某些地区不乱砍树、不滥破坏森林资源的“新闻”有感而发的。是啊,“不”字为何成新闻?这确是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什么是新闻?按某外国学者的生动说法,那就是:“狗咬人”不能算新闻,要“人咬狗”才能算新闻。换句话说,司空见惯的事儿不能算新闻,要出奇罕见的事儿才能算新闻。如果这个说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算有点道理的话,那么,为何“不”字之类的信息,竟然在我国成了“新闻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至今还有增无减呢? 譬如,表扬某些外贸官员的报道,总是说:常涉外事,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赞美某些个体户的消息,举的例子则是:不逃税漏税,不坑害顾客,不赚昧心钱财;褒奖某些饭馆的丈章,就又离不开这个套套:  相似文献   

17.
刘阳 《军事记者》2006,(11):16-17
只要翻开报纸,我们就会发现多数通讯的标题比消息的标题灵活、丰富、形象、生动。有的是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叫我如何不想他》;有的是一句名言,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磨一剑》:有的是一句大白话,如:《就是要有这样一股劲》、《有话好好说》;有的是一句引语,如《“人到难处,要拉一把”》、《“解放军好”》;有的是一个问句,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走麦城”的教训在哪里?》等等。这些标题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点随心所欲,事实上却形象生动、哲理丰富、意味无穷。细细品味你还会发现,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活”、二是“实”。相反,凡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要么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要么是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个好的通讯标题,是“活”与“实”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活是相对的,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是具体的,是新闻本质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标题要有内容,“活”而无物,标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而不活,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制作通讯的标题时,在实的基础上应尽量把标题做活一点。有的同志说你又要“活”又要“实”,哪那么容易?正因为不易,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把通讯的标题做得又“实”又“活”?认真研究分析一些优秀通讯的标题,我想大致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抓住根本,贴近读者。这是把通讯的标题做活做实的基本要求。有关心理咨询的稿件很多,但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是《给你一个好心情》这一标题。此稿刊出后,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广大读者无不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好。为什么?因为作者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心情,心情好了一切都好。而以往的报道往往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人即官兵身上,落脚点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作者正是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根本,尽管炒的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就打动了读者。“千斤难买好心情,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给你了一个好心情》看似轻松直白,却宛如平常一首歌,一下子唱到了官兵的心坎上,既鲜活又贴近实际,这难道不是活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相似文献   

18.
我很注意看报纸上刊登的讣告,特别是人民日报上登的讣告,几乎条条都看。5月18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的《毕修勺同志逝世》的讣告,我读后,觉得其写法的独特之处有三。一、写法有创新。消息的导语只写一句话,“带着深深的遗憾,著名翻译家毕修勺于5月12日晚去世。”连标点符号只25个字,很耐人寻味和深思。他带的是什么遗憾?一句话勾引你不能不往下读下去。也许有人认为,讣告这类文章,就是老格式,怎么写也写不活,能通报明白就行了。我不这  相似文献   

19.
读报偶感     
“带头”……5月14日人民日报一版右上角刊登了新华社发自沈阳的消息,说沈阳军区第二期整党单位一些军师领导干部,在部队精简整编中做出好样子,努力做到四个“带头”,其中一个“带头”是:“带头发扬自我牺牲精神,不以权为个人和亲属安排谋私利。”还有一个“带头”是:“带头遵守纪律,不趁整编之机,为本单位和个人捞好处。”  相似文献   

20.
正版语文     
王佩  菁菁 《出版参考》2005,(4):21-21
如果我问你:“宋美龄姊妹几个?”你肯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但是,按照中国很多地方的语言习惯,正确答案应该是六个,而非三个。对,宋美龄姊妹六个,按照序齿排列分别是——宋蔼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这个答案可能会让你困惑,怎么把宋氏三兄弟也划到“姊妹”行列里去了?我们今天探讨的就是“姊妹”一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