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古人说:“断其十指,不如伤其一指。”教学中四方出击、面面俱到,不若抓住重点讲深讲透效果好。本词中写景的词句是体会情景交融写作特点的关键,课堂上对这三句诗我都做了精讲,引导学生着重领会。   讲“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这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然后让学生展开想像抓住“凄切”“长亭”等重点词语,深入理解体会。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 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突出…  相似文献   

2.
一、示范引导,举一反三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水和写山两个段落在写法上是相似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写水部分的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首先抓住写水的特点的词(静、清、绿),再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及为什么这样写,然后再体会作者怎样用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最后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自学写山的部分。二、借机渗透、适时点拨如初读了《猫》这篇课文之后,依据课文第一段的构段特点,我启发学生选用了围绕总起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在汇报讨论时,有的学生把写猫“老实”…  相似文献   

3.
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课堂教学而言,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宇、词、句、篇为内容的听、说、读、写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以优美、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尝试探索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我采用“读”与“悟”相结合的教学法,按照“自读感知———选读自悟———精读感悟———赏读自得”四个环节来设计这节课。一、自读感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  相似文献   

5.
课型结构是一种反映教师施教程序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规范形态。语文讲读课的课型结构指一篇讲读课文的教学结构,即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怎样开始、发展、结束;教师怎样引导、讲授;学生怎样阅读、研究、讨论,怎样学习字、词、句、篇知识,进行思维和语言能力训练等——将这些“导”和“读”的活动排列组合成一个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林海》是一篇文质兼美、写景抒情的优秀范文。怎样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作者心中涌动的激情,怎样渗透并让学生掌握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呢?我围绕这两个主要问题,抓住“亲切与舒服”这一主线,使学生从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既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又于情感深处萌发对大森林的热爱和珍惜之情,并掌握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中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我在《可爱的草塘》一文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一、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品味悟神《可爱的草塘》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北大荒草塘的景美物丰为中心内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富饶,情趣  相似文献   

8.
杨玉华 《云南教育》2003,(25):35-36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文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欣赏优美的景色、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品词赏句上,使阅读与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一、理解课文内容与审美相结合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试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语言文字与作者直接对话。文章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视角;而学生读课文,则是通过这面镜子折射出的画面去洞察客观事物。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用笔勾画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想一想作者为何这样写。在…  相似文献   

9.
《鸬鹚》一课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渔人怎样利用鸬鹚捕鱼,以及随着鸬鹚捕鱼,湖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文语言明快,是一篇融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一体的写景文章,是陶冶学生爱美情趣的一篇好教材。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美,推敲语句欣赏语言美”。通过“巧设板书,读中品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陶冶爱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高年级学生布局谋篇能力?我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阅读借鉴,逐一爬坡”的教学方法,效果较为显著。具体做法是: 一、整体阅读,基本训练.从整体阅读教材入手,引导学生找人物的活动线索,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议课文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对文中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本质,获取真切的感受。如教学《詹天佑》时,我在指导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怎样写的?为什么写?学生通过读、想、  相似文献   

11.
《第一场雪》是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它叙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表达了作者预见到小麦丰收的喜悦心情。教师在引导学生玩味雪大景美、体会作者内心喜悦的同时,有意识让学生领悟作者写景抒情的高妙之处,对培养高年级学生读写能力不无裨益。作者写景有高着,抒情有妙笔,具体体现在“四高三妙”。 (一)写景“四高” 1.高在摹状、着色、拟声。作者描绘下雪时景象,紧紧抓住雪花本身的形状、颜色、声音,进行了  相似文献   

12.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感觉到浓浓的春意。根据本诗艺术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在学生理解诗意、读通全诗的基础上激疑品词,使他们感受意境。我抓住“苍苔”、“关”、“出”三词而提问:古人写春,多写春雨、柳色、杏花,这首诗写春雨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以引导学生细读全诗,体会到苍苔定是春雨绵绵所致,也许诗人游园那天就下着蒙蒙细雨呢!接着再问“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哪些词体会出来?从“关”、“出”二词体会出什么?再想象吟诵,体验意境,利用…  相似文献   

13.
《全神贯注》以细腻的笔触 ,从修女像、忘朋友 ,从正侧两面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文章的字里行间也都蕴含着“全神贯注”这一中心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 ,品词析句 ,赏读课文 ,从内容到思想逐步加深学生对“全神贯注”这一意思的理解。一、整体入手、品词析句、正面理解1 自由读课文。用一句话带上“全神贯注”这个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直奔重点 ,小声读课文第 2自然段 ,思考哪一句话能集中体现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板书 :像喝醉酒。识记“醉”。)3 罗丹的哪些动作神情最能体现他全神贯注地工作 ,你是怎…  相似文献   

14.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觉看书的良好学习习惯。读,就是阅读课本。每节课开始时,首先要求学生翻开课本,阅读所授新课的内容。在读的方法上采用默读、齐读、带读三种。从阅读课本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教循环小数这节时,在学生阅读了课本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什么叫循环小数?2.什么叫循环节?3.怎样区别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尔后引导学生展开议论。  相似文献   

15.
《梅花魂》是一篇阅读课文。作者围绕一幅《墨梅图》记叙了一位老华侨爱梅花、爱祖国的故事 ,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全文以梅花为线索 ,以情贯穿于字里行间 ,将生动、具体的内容缀成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因此 ,本文适宜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读的训练 ,理清课文脉络 ,弄懂课文内容 ,领悟文章情感 ,体会梅花品格 ,品出梅花之魂。一、初读感知“魂”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可让学生边默读边根据预习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课文围绕着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 ?②人们寄予了梅花怎样的思想感情 ?边读边划 ,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 理…  相似文献   

16.
品读训练:意在培养学习能力谢凤兰品读训练,强调的是个“读”字,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注意咀嚼语言文字,品味含在重点字、词、句、段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实践形式。一年级学生学完汉语拼音,首先接触的是“看图...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教好一篇课文,一般应引导学生从整体着手,让学生捕捉主题,理清文章思路,按照“篇-段-句 -词-篇”的程序进行多读训练,对课文内容融会贯通。下面以《三峡之秋》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8.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内容具体 ,条理清晰 ,文字浅显 ,学生较易理解。本文的教学要求是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教学时 ,我采用商讨式教学和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 ,围绕重点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一、商讨重点学什么与学生商量先重点学“叶”段还是“脚”段 ,并让学生说说理由。二、重点学“脚”段1 学第三自然段。①商量用什么方法学。②在与学生商量的基础上 ,确定学法 :“读一读、看一看、画一画、议一议”。③自读写“脚…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下两册单独安排了7次“实践活动”课,这些“实践活动”的内容与设计都以探索为主线,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获得更好的发展。具体来说,实践活动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操作型的;另一种是场景型的,即在具体的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呢?下面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0.
自读导言1.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短文,教学重点应放在诵读上,读读议议,从中感知思想感情,体会写景方法。2.品味作者细致观察景物、用心感受生活的审美情趣。3.阅读活动中,侧重理解准确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本文简洁明快、形象活泼的语言特色。4.课外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以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解说:这4点,分别从教学重点、理解感悟和课外阅读等方面提出学习要求,以帮助教师在备课中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学习重点。)自读程序1.诵读感知。本文是文情并茂的山水小品,文辞清丽简洁,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