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中大量的"新闻串联"让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而小说中采取的幽灵叙事又让人看到了作者早期创作的先锋性因素。本文试图从《第七天》的幽灵叙事模式入手,分析《第七天》中的先锋性的再现与突破,探讨余华小说中对先锋性的探索与其创作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徐慧瑶 《文教资料》2013,(35):104-105
余华新书《第七天》是一部篇幅仅为13万字,容量极小的小说.本文将就小说文本,从主题、结构等方面,浅谈余华作品《第七天》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3.
继《兄弟》之后,沉寂七年的余华在2013年推出长篇新作《第七天》。小说一经发表,随之而来的各种评论不绝于耳,褒奖者有之,批评者更甚。余华深谙张力因素对小说的功用,在《第七天》中完美地呈现了三组显著的艺术张力:一是叙事结构上真实与虚构形成的巨大张力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故事的发展;二是苦难与温情的张力体现作家对底层人深沉的爱与同情;三是活着与死亡两个世界之间的张力体现作者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客观说来,《第七天》以其饱满的艺术张力,理应在余华的所有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余华在自己的小说中,一直坚持对于苦难的叙述,他的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同样对苦难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叙述.而在《第七天》中,作家余华另辟蹊径,同时建构了“现实世界”与“亡灵世界”,两个世界平行发展,互相照应.他正是通过“亡灵世界”的欢乐祥和来反衬“现实世界”的悲苦冷漠,这样的欢乐祥和,却正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相似文献   

5.
郭清杨 《文教资料》2014,(12):10-12,27
余华新作《第七天》自问世以来就引起巨大争议,读者褒贬不一。透过丑陋现实直达人间温暖、给人生存下去的希望是余华小说一直不变的特色。《第七天》以亡灵杨飞的视角展开对当下中国社会与普通人生存境况的体察,展现了生活的荒诞与生存的绝望感;作为象征的“死无葬身之地”却昭示了亡灵的永生,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呼唤。由此,绝望与温情在叙述中得到统一,表现了《第七天》爱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激进的语言实验,以个性化的感受、独特的话语风格创作了一批很具影响力的文本。虽然经历两次创作转型,但余华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话语方式始终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其最具代表性的2013年新作——长篇小说《第七天》,就体现了他语言造诣上的炉火纯青。本文以《第七天》为观察对象,从变异修辞学视角研究余华小说语言的变异特征,透视其语言特点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2013年余华出版了长篇小说《第七天》,小说取材于社会现实,揭露了当代中国众多的黑暗腐朽的社会现象。作者运用荒诞的笔调,讲述了中国普通民众生存的幸福和困难,营造出温馨和残酷相互交织的氛围。余华将日常的新闻事件写进文学作品,几乎零距离地贴近社会现实的叙事态度,使得作品一出版便出现了许多批评指责的声音,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和读者给予了肯定赞赏的评价。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倒叙手法、意象分析、悬念与伏笔的设置等方面具体论述《第七天》的叙事特色,侧重对《第七天》的艺术价值进行阐释说明。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新闻语言,把类似新闻的语言直接当作小说语言放入文本中,该小说因此被称为"新闻串烧"。这种新兴的语言写作技巧虽然能产生真实的艺术效果,但是同时弱化了小说自身的文体性,论文在以《第七天》的"新闻语言"为个案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当代小说的语言问题进行了思考,探讨未来小说语言与新闻语言相互靠近、相互融合到最后达成统一这种趋势是否有发生的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余华的《第七天》和阎连科的《炸裂志》这三部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中国当下小说的写作出现令人欣喜的变化,那就是对我们这个时代进行极其严肃的思考,用一种悲悯的情怀、真诚的良知与“赎罪”的勇气来抗争无家可归感.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小说从来都不回避现实,他常常以夸张、荒诞的方式展开对日常生活的叙述,从《兄弟》到《第七天》,作家游走在虚构和现实之间,逐步寻求从表现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在《第七天》中,通过对现实的想象性重建、艺术荒诞和真实荒诞的二重奏展现了一幅独特的现实与虚构交叉景观,实现了以虚构抵达现实,具有了更强烈的现实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新长篇《第七日》写了一个人死后七天的所见所闻,看似荒诞,实则折射着社会现实,小说中的叙述基调依旧是冷静、朴素,极有控制力的,但也加入了许多含而不露的温情,有父子情、爱情、友情,从审美的意识形态属性考察这部小说,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叙事采取这种折中态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继《兄弟》问世七年后,余华在《第七天》中又用他怪诞的笔法描绘了一幅当代中国社会的浮世绘。怪诞的社会现实使他再次看到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苦难与温情,同时也表现出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13.
余华新作《第七天》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然而《第七天》从亡灵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当下的中国,其创作与以往长篇小说相比有很多新的变化,余华摒弃了童年视角,着重对当下现实生活进行抒写,还创造了"骨骼人"的新的美学形象。站在现实世界的倒影下直抵荒诞,余华直面现实的勇气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4.
死亡叙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常见手段,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以往"向死而生"的主题又有所突破,赋予其对于生与死的全新理解。文章阐释了余华如何用死后的虚无世界来承接对"向生而死"的融合与转换,又以"因情而永生"、"因绝望而永生"对"向生而死"主题进行两种解读,将其作为余华对生存与死亡关系的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15.
在《野草》中鲁迅借大量死亡相关意象的铺陈和幽微感受的叙写,直视自己当下的疲敝心境,并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进行反复确认。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以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为框架,以个人的经验辐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为生死空间的构筑赋予了新的写作内涵。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透视《第七天》与《野草》文本中的主题书写,从异世界的虚构叙写、连缀生死的现实关怀、个体生命的终极叩问三个方面,探究《第七天》如何延续《野草》藉由死亡探讨生命哲学、批判现实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活着》发表之前,余华一直是和先锋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但《活着》的发表,让读者看到余华并不总是和先锋保持一致。这部小说摆脱了形式的探索和先锋性,开始关注人物和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些符号,而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的意义,作者所表达的苦难也是实在的、具体的。《活着》显示了余华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也流露了他对过于追求形式的先锋文学的某种反拨。  相似文献   

17.
余华小说写出了人的肉体、成长、生存、死亡、人性以及国家的疼痛,故将其视为"疼痛的写作"。成长经历影响和良知促使余华执着于写"疼痛"主题。余华不断逼近和介入现实,《第七天》深刻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时代疼痛,由关注人的生理疼痛、精神疼痛,到国家民族的社会疼痛。余华将"疼痛"的主题不断地进行更宽广的思考,也将思考的层次由个人的小我空间扩展到国家民族大我的空间,疼痛的内蕴不断地得到更深刻的表现,为读者观照现实和体悟人生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18.
余华《第七天》借用大量社会新闻,并对这些新闻进行重构和改编.小说在对有些新闻的借用中,作者赋予了新闻原型中平面化符号化的人物以鲜活的生命.但从总体上来看,余华未能处理好新闻和文学之间的转化,存在简单搬用、生硬搬用、细节不真实等问题.近年来,余华开始尝试在创作中借用社会新闻来表达他对现实的关注,但其实很难单纯通过新闻媒体全面而又深刻地了解和把握现实,此外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借用社会新闻时,需要清楚地知道文学与新闻之间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19.
余华新作《第七天》中有着一个固定的内模式:"寻找"与"迷失"。人们因为"迷失"而"寻找",而"寻找"的终点依旧是"迷失","寻找"和"迷失"是荒诞世界的一体两面,而人的情感则是游走于二者间的内在动力。《第七天》通过对人死亡之后的探寻,完成余华死亡哲学的全部:人的生存被死亡威胁,无论怎样逃避最终也会被其俘虏,死后依旧盲目,在天堂中憧憬天堂,却又逃离天堂。最终余华将关注的焦点回归人的本真,把救赎的希望寄于自我的坚守与内心的聆听。  相似文献   

20.
近日,搁笔七载的余华新作《第七天》问世。顿时,新作遭遇了毁誉参半、两极分化的批评。网络读者指责新作语言苍白、思想无力,缺乏文学性;但学院派学者却从新作的主题、语言、思想等角度肯定了作品。对此批评现状,笔者以冷静的态度、客观的立场细读作品,分别从多重主题的丰富表达、对人生苦难与生死的深层理解、对语言、细节的精心设置以及呈圆心辐射状的叙事方式和出神入化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等多方面来评价作品,认为新作的确不失为一部最能代表余华全部风格的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