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莎士比亚是戏剧大师,是语言大师。 莎士比亚戏剧之所以具有巨大艺术魅力,令人百读不厌,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莎剧语言中的形象比照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拥有悠久历史的戏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中国元代的元杂剧和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不仅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更体现了文化的共同性。本文试从历史背景、剧本来源、舞台格局、舞台道具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贡献这五个方面,对元杂剧和莎士比亚戏剧做一个对比研究以揭示人类文化共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论莎士比亚对古希腊戏剧的传承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在传承古希腊戏剧创作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 ,通过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本质。特别是在戏剧艺术方面 ,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个性化描写不仅是他超越古人的一种表现 ,而且还是他对世界戏剧史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剧中人物的“女扮男装”及其反讽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莎士比亚剧中人物出现了不少“女扮男装”的角色。女扮男装作为一种戏剧反讽的艺术手法,对拓展戏剧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发挥着讽喻奇巧、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剖析了莎剧中“女扮男装”人物的反讽艺术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6.
王向红 《考试周刊》2011,(89):22-22
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中所塑造的一系列丰富生动的女性形象.成为各国人民百谈不厌的话题,受到l了不同国度、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赞赏。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了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她们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人类所有的世纪。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是英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遗留给世界文库的宝藏是任何作家所不能企及的。本文着重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研究他戏剧语言的铺排手法,以及这种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蕾 《考试周刊》2012,(94):28-29
表演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智慧结晶.戏剧艺术是我国传统表演文化的精髓。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充满了文化思想,戏剧作为艺术文化对于人类的生存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探究了戏剧艺术特点.分析了戏剧艺术与人类生存生活的关系,并进一步阐释了戏剧艺术的价值.为戏剧艺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9.
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生活在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他所创作的戏剧作品被誉为人类戏剧艺术上不可逾越的顶峰之一。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悲剧的成就最高,不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莎士比亚剧作的独特风格。从这些震撼人心的悲剧来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文立足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若干方面研究了莎士比亚悲剧艺术的主要特征,希望能够为读者理解莎士比亚悲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叶琴 《考试周刊》2011,(14):30-31
本文简单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语言特点,包括剧本中富有诗韵的诗化的语言、散文化的艺术语言,以及剧作中采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包括隐喻、夸张、矛盾修饰、双关、拟人等,表现了莎翁戏剧文学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1.
戏剧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诸多文体之一,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意蕴丰富,被誉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本文从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着手,首先是从呈现方式来阐释戏剧教学要可读性和可演性并重,然后对戏剧文体特征进行深层次把握,知道教什么才能教出“戏味儿”来。  相似文献   

12.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莎士比亚的戏剧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令人百读不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莎翁以其深远的透视力及以形传神、化平凡为神奇的表达才能,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形象比照,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人物和情境,给人以无穷的感触和联想。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戏剧活动在一种有利的经济环境中获得了发展。分析莎士比亚戏剧活动的经济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其宏观戏剧世界的经济运行规则、经济投入主体,和微观戏剧世界里的观众群体、剧团经营,以及剧作家的自我经营,是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活动的参考要素。戏剧作为一种经济消耗较大的社会上层建筑,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基础;要对莎士比亚戏剧活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必须把握其时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4.
鲁迅虽然在创作上几乎不接触戏剧,但对戏剧艺术却一直予以关注。鲁迅是中国现代较早正确而深入认识莎士比亚文艺思想的文学家。鲁迅对易卜生、萧伯纳勇于批判现实、改革社会的戏剧一直倍加赞赏。鲁迅十分肯定新剧(话剧)作为那个时代战斗武器的作用,对传统戏曲也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见。鲁迅对提倡与发扬戏剧艺术做了很多工作,他对待戏剧的现实主义观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林纾和魏易翻译了兰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后来林纾、陈家麟主要从奎勒-库奇《莎士比亚历史故事集》翻译了4个莎士比亚历史剧,但是《亨利第六遗事》包含了不分行的、文言散文体的戏剧片段的翻译,有较多的汉化文言改写,而且林纾对莎士比亚的了解比现在人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16.
张绍娟 《现代语文》2009,(7):141-142
了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剧本《凯撒大帝》的情景、人物、语言等进行分析,来探讨“戏剧反讽”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而分析《凯撒大帝》剧中人物的矛盾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被推崇为西方戏剧艺术的瑰宝,是重要的世界化遗产。本概述了莎剧的世界性的地位与电影艺术的不解之缘,及莎翁电影在不同年代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风格的导演是如何对莎剧主题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8.
尤金·奥尼尔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作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奥尼尔剧作的艺术魅力与他的语言使用能力密切相关.本文试从戏剧的听觉语言、视觉语言和物化的心灵语言三方面着手,对奥尼尔的一些经典剧本进行语言特征剖析.  相似文献   

19.
最早的戏剧是从宗教仪式中发展出来的,仪式中的程式化、表演化、性格化的特征,已孕育着未来戏剧的萌芽。最早的戏剧是一种混合型的艺术,它是艺术尚未分化时的产物。中国早期的戏剧,是由诗、歌、舞等部分组成的,它的早期形态是三位一体的。不仅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活动,诗、歌、舞也与宗教仪式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最具有戏剧性的是一些宗教舞蹈,特别是那些以述说神的故事或图腾祖先及氏族历史的舞蹈。仪式培养了人类幻想的形象性,艺术的想象力,陶冶了人类激越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人类用象征的、隐喻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情感、渴望和理想。当神话时代渐渐消去,艺术渐趋成熟,仪式就被艺术戏剧所代替。  相似文献   

20.
复调现象是莎士比亚转型期喜剧文本《皆大欢喜》中的潜在结构,该剧中三种彼此对立又相互平等的多声部,构成了戏剧中心亚登森林的复调叠影。清理复调这一艺术结构在该剧中折射的戏剧观念与时代因素,有助于解读中国当代剧坛先锋戏剧中复调现象衰微的弊端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