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评论     
《文化学刊》2012,(1):71
自《文化学刊》创刊以来,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先生已经在本刊"文化纵横"栏目发表了32篇作品,其中包括:《文化赋值丛说》、《传统与现代》、《想象力谈片》、《闲堂说诗》、《学与思》、《龙墩余话》、《大欲无涯》、《貂蝉趣话》、《来往亭前踏落花》、《在中西会通的文化坐标上》、《我为张学良写心史》、《梦境迷离说放翁》、《历史文化散文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百家讲坛"的文化定位应该是"百家",而不应该是造就明星学者。在相当长一个阶段,许多人把央视的"百家讲坛"定位于通俗的文化宣讲,故事性、趣味性似乎才是立足于此的标准。应该说,通俗并不等于媚俗、就俗,"百家"之家也绝不应该仅仅以故事性与趣味性作为"立坛之本"。  相似文献   

3.
近一二年来,阎崇年等人通过"百家讲坛"迅速红遍全国。然而虽为"正说"但其著作《正说清朝十二帝》却出现了多处错谬,与历史事实相违背。写作此文并非意在贬低其作者之学术水平,况且学术差错在所难免,然而《正说清朝十二帝》此书错谬甚多,且流传甚广,有鉴于此,不得不为其指谬,以期有所反省。  相似文献   

4.
《百家讲坛》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知识的平台,扩大了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但也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偏差.文章探讨了《百家讲坛》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产生的主要影响以及解决大学生认知偏差的对策和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大众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程杰 《文化学刊》2010,(6):104-106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梅花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植物意象和文化符号。笔者曾就《文苑英华》、《全唐诗》、《全宋词》、《古今图书集成》、《佩文斋咏物诗选》、《佩文斋题画诗类》、《历代赋汇》等书所收植物题材作品综合统计,位居前五位的依次是竹、梅、杨柳、松柏与莲荷。如果我们就植物的历史作用和文化意义进行考察,由此建构一个展示其价值地位和符号意义的"文化丛林",那么上述五物无疑是这一"丛林"中的5强。而在上述5种植物中,梅花是名列前茅的。梅花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地位是梅的生物种性与社会应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生物性、历史性、普遍性、思想性、民族性5个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6.
杨爱东蔡年华  刘晓洁 《职业圈》2007,(7S):114-114,121
《百家讲坛》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知识的平台,扩大了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但也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偏差。文章探讨了《百家讲坛》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产生的主要影响以及解决大学生认知偏差的对策和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大众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正>从2001到2010年间,我国广播影视在海外传播力不断增强。2014年广电蓝皮书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45部中国电影走进49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达到14.14亿元,同比增长33.02%。一批描写中国历史文化和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电视剧作品在海外畅销,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超级工程》《甄传》《泰》等作品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像符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始终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对文化问题的关注,也可称之为“文化关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首先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和关于中西文化的讨论。至90年代,这种文化关注更多地进入学术领域,在大众参与层面似乎有些沉寂。进入21世纪,对文化的关注由学术领域再次进入社会公共领域,例如,多年以前就有关于儿童读经的讨论,后来有人将其付诸实践,儿童读经的学校至今一直存在。从2004年中国内地恢复公祭孔子以来,各地举办的祭孔活动、“百家讲坛”播出的《〈论语〉心得》以及随之兴起的一系列传统文化大讲堂都是“文化热”的一种表现。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学院;2009年11月,清华大学也正式成立了国学院。  相似文献   

9.
赵亚平 《文化学刊》2012,(1):1-F0002
<正>新年伊始,《文化学刊》重申创刊伊始提出的办刊理念:力求创新、求是、争鸣、前沿,以瞩目学术前沿创新使学界瞩目,因关注现实文化问题让社会关注。我们还要重申《文化学刊》的办刊主旨,就是要以自身这个文化学术平台为"公器"做好文化研究的大文章,以学术参与现实,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探索、导引和彰显现代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0.
电视栏目的运作过程中,栏目成功与否与其传播内容有着莫大的关联.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从2004年5月前徘徊在将被"末位淘汰"边缘的栏目,成为如今一个收视率、影响力都极高的栏目,其内容选择策略的调整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就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与解读,因为忽略日常生活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导致了理解中国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偏差,也导致了历史书写模式的偏差。通过阅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可以提供一种重新解读中国文化及历史发展的视角,即回到中国文化本身,理解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及中国社会特有的内在张力,从而真正把握中国社会与历史研究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建传统文化,提高公民素质的今天,对"八荣八耻"的文化内涵的思考愈发的重要了.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八荣八耻"对大学学生干部的作用愈发重要了.  相似文献   

13.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0,(2):186-188
<正>说到历史文化散文,几年前我在黄裳先生散文研讨会上陈述过这样一种意见:作为一种文体正式提出来,确是为时不久;但其创辟并非始于今日,起码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题未定  相似文献   

14.
正2005年7月召开的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全面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08年6月,省委召开文化建设专题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共中央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阐述精练、鲜明。也就是在那一年,一本名叫《文化交流》的杂志在浙江  相似文献   

15.
霍伟 《文化学刊》2015,(4):65-67
梁漱溟在其早期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早熟"问题,后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又将这一理论系统化。本文拟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及内容进行梳理,廓清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大型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大陆的热播,中国大陆掀起了一次中国饮食文化热。《中国饮食》、《中国美食探秘》、《大排档》等各种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电视片一个个接踵而至;"舌尖"一词更是风靡一时,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代名词。"舌尖"文化不仅在国内风靡一时,在海外,尤其是在海外华人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人们也在不断地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期待着中国饮食文化从此能  相似文献   

17.
<正>一"蓄之久远"、"发于天然":走上文化史研究的道路吴成国:冯先生,您好!受《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的委托,我就有关学术问题向您请教。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沉寂多年的文化及文化史研究在中国大陆兴起,您是这场文化研究热潮的参与者、见证人,并从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像《明清文化史散论》、《中  相似文献   

18.
本期语萃     
《文化学刊》2012,(1):1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股恶搞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一些人电影电视、网络随笔、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戏剧表演、商业广告等方式对诸多的文化经典、历史人物、词语文字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和演绎。"文化新论"和"文化新品"犹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文化经典和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对其进行篡改,实际上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2,(2):4
<正>无论是作为一种治国行政理念的"民生文化",还是作为大众"精神生命"的"文化民生",都是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仰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创造适应现代文明要求的新文化、共享新文化和新文化下的生活。为此,既需要执政者的文化自觉,亦需人民大众的文化自觉。就此,官与民都需要发挥各自的创造力。为此,从本刊下期开始开辟《"民生文化"与"文化民生"》专题栏目,提供一个专题学术研讨的平  相似文献   

20.
赵亚平 《文化学刊》2013,(1):2-F0002
春夏秋冬是我们永远不停的脚步风雨雷电是我们创造未来的誓言日月星辰是我们自强不息的笑容苍穹大地是我们厚德载物的胸膛——《光荣和梦想》作为治国行政理念的"民生文化"和作为大众"精神生命"的"文化民生",均须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仰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创造适应现代文明要求的新文化,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