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岩 《文化学刊》2011,(6):60-61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是有韵律的声音,著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绚丽多彩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音乐的共鸣构成了美妙的音乐文化。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音乐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中十分重要,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的作用下弘扬。教学内容与文化相统一,在高校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与当今社会民族音乐文化并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陈长安 《职业圈》2007,(2S):136-137
文章概述了音乐教育对幼儿的重要影响,阐述了我国目前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和说明了幼儿的生理成长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采取的相应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晚清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进程中,音乐被视为西学体系的一部分,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而言呈现出截然的断裂。1898年,康有为以德国学制为例,在《请开学校折》中,向光绪皇帝建议,仿效德、日,开设"算术、舆地、物理、歌乐"等课程。20世纪初,留日学生曾志忞、沈心工和李叔同等人倡导与推广"学堂乐歌",成为近现代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长期执教于杭州师范学校,被誉为"音乐妈妈"的南派二胡名家、音乐教育家顾西林正是在"学堂乐歌"兴盛时期,于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1,(5):29-29
雷永强在《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焦虑中把中国落后的责任归咎于传统文化,他们抛弃了自春秋以降且一直为儒家所重的乐教传统,将西方音乐理论体系直接移植过来,解构了中国传统乐教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体系,结果造成了中国现当代音乐与传统的断裂。由于割断了与传统的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5.
京师同文馆的发展历史及其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师同文馆是清朝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一个教育和翻译机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 ,它带动了一批新式学校的设立。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官方承办的第一个以西方语言文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和翻译内容的教育和翻译机构 ,是近代西学输入的开端。从京师同文馆的历史演进过程 ,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教育的蹒跚脚步 ,可以帮助我们寻找西学东渐的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6.
<正>纵观日本近代历史,教育在抵御西方列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压力,以及迅速推进国家近代化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日本教育在明治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日本国力的提升提供了动力。而另一方面,自明治时期起,近代日本学校教育开始将"忠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思想作为教育领域的主要纲领,各级学校成为明治政府对学龄少年儿童进行"忠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7.
耿蕾 《文化学刊》2011,(1):83-87
后现代音乐思潮作为当下最前卫的艺术思潮,不仅使音乐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以音乐艺术为对象,结合后现代社会理论,从对后现代音乐思潮的概念和特征的梳理中论述后现代音乐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提出相关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步入近代之前呈现出较明显的稳定性。但到了近代,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西方文化冲突加剧,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主要对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方式和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历程,并概括出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中任何音乐现象离不开音乐传播.音乐的传播,从口头传播的原始传播形态发展到技术传播形态,无一不是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音乐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文章浅谈了科技的发展对音乐传播形式的进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学术界不断讨论中国传统科技问题。主要论题有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对科学有什么样的影响 ?是阻碍还是促进 ?关于这些问题 ,在讨论“李约瑟难题”时 ,则有较多的涉及。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中国的科学技术史中发现中国古代科技相当发达 ,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以前 ,中国科技遥遥领先 ,是西方所望尘莫及的。但是在十五世纪以后 ,世界近代科学没有产生于中国 ,却产生于西方 ,觉得不好理解 ,成为他的难题。因此称为“李约瑟难题”。这个难题成为诸多科学史界以及文化界人士关注的问…  相似文献   

11.
北齐是在南北朝时期仅存在二十七八年的一个小国,但其在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置上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且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主要将通过对北齐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的梳理,阐述北齐时期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的特点,及其对隋唐燕乐和唐大曲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中国古代最早形成并自觉走向成熟的艺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在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情"具有本体意义,它既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本质规定,又是其本质生成。  相似文献   

13.
学术文摘     
断裂与重建——对传统音乐文化复兴的思考雷永强在《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焦虑中把中国落后的责任归咎于传统文化,他们抛弃了自春秋以降且一直为儒家所重的乐教传统,将西方音乐理论体系直接移植过来,解构了中国传统乐教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思潮研究,第一,就必须对"思潮"的涵义进行研究和讨论,搞清楚自西方传入的"思潮"在西方的"本义",以及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涵义下使用西方传入的这些"思潮"之概念的,二者之间的差异何在。至于那些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理解的非外来的"思潮"概念,我们要经过讨论,达成基本共识。同时,要特别注意多种思潮在某一思想家身上的重叠。第二,要加强对中国近代思潮的中外思想资源的研究,搞清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潮在西方的生成、发展、流派、演变,以及它们是何时和如何传入中国的,其生成、发展、流派和演变对中国的影响,搞清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是如何影响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思潮的选择和接受的。第三,在研究思潮史时,必须把研究对象放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动态地研究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演变,这样才能对它们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尤其要重视世界局势的变化,特别是西方局势的变化对中国近代思潮发展和演变的影响。第四,除了要动态地研究近代思潮在不同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演变外,还应加强对近代不同思潮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相互影响、相互吸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前后经历了30年的时间,又被历史上称为是中国的"自救运动"和"自强运动"。这一时期包括"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都是较为先进的思想,虽然洋务运动由于其出发点仍是维护封建统治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被称为是一场失败的救国运动,但在这一运动中,为落后的、封建的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并开始创立各种工厂,促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历史发展。本文重点研究晚清洋务运动中几大思想的代表人物、内容、优缺点,以及对洋务运动本身和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乐记》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在战国时期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在儒家的哲学思想中,音乐从来就不单纯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话:"以乐礼教和,则乐不乖。"又曰:"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中国古代很早就发展了音乐对于人的性情有控制作用和对民众的道德修养有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澳门是中国最早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也是西方了解和进驻中国大陆的首选 ,葡萄牙最早进驻澳门时 ,中国和西方世界处于不同的形式当中 ,两个世界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念 ,两国的政治形势以及当时世界的趋势 ,对葡萄牙进驻澳门的影响很大 ,而且也影响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形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别是隶属于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更多沿袭了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注重学生音乐学科素质培养的倾向比较普遍,学生教育素质现状堪忧。而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把教师的“学术性”和“师范性”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素质在教师职业专业化及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热"以及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推动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85一代"的艺术家以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为旨归,批判艺术创作中的政治性因素,提倡理性绘画,深刻反思检讨传统西化思维的思想局限,进而探究"85美术运动"形成的演变趋势以及原因,并清晰地彰显近代中国艺术思想上扬的轨迹,也反映了"85一代"艺术家的成就与得失。  相似文献   

20.
近代日本作为输入西方美学的"中间人"对中国美学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日源新语的影响为最甚。本文主要论述日源新语对王国维美学话语转换的影响。王国维接纳日源美学新词汇、新概念为前提,积极倡导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进入中国现代新兴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同时利用日源新词汇传播美学新概念,借以表达美学新思想,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内在精神结构添加了学理选择和判断的诸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