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江龙 《文化学刊》2012,(6):181-183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演变至明代,到了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宋代士人好谈心性,讲究义理之学;清代学者则黜虚崇实,重考据之学。明代处于学术理念全然不同的两个时代中间,在学术发展理路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明代史学的研习可探清自唐宋以来学术史的内在发展脉络,可达“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用。谢国桢云,“有明一代,史学最盛,若焦骇之《献征录》、王世贞之《四部稿》、何乔远之《名山藏》、郑晓之《吾学编》,恢弘典则,蔚为巨观。”而清代以降,学者对明代史学甚为贬低,尤以四库馆臣之流。厚诬明人,多有訾议,但闻明人史著,多有“明人恣纵之习,多涉疏舛”之语,诸如此议不可谓持平之论。  相似文献   

2.
朱志先  张霞 《文化学刊》2010,(4):157-160
梁玉绳《史记志疑》是清代研究《史记》的一部佳作,后人对其评价颇高。此书的形成大量借鉴了明代学者的汉史的研究成果,凸显了明代学人对《史记志疑》的巨大影响,全面深入的研究,梁玉绳对明人汉史学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批判,对于进一步挖掘《史记志疑》的学术价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李成燕 《文化学刊》2009,(3):99-106
明代北直隶的水利营田主要发生在明代中后期,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中央或地方大员组织的军屯,但是却因种种原因难以持久;二是地方官出于发展本地区经济或是出于政绩的考虑而兴修水利工程,鼓励当地百姓种植产量更高的水稻,一般都能持续下来,造福当地;三是个人所进行的水利营田,属民营,规模较小。明代规模较大的水利营田,仍是官方经营的。  相似文献   

4.
朱维铮先生立足社会存在的变化研究史学史的演变,关注经学对史学的作用,探讨了中世纪意识形态对历史编撰学、历史观念学、中外史学交流互鉴的影响。本文旨在探究朱先生研究中国史学史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
从文献传播学视野进行古代小说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小说文献及其载体的文本信息源、写作者、文献传递者、传播渠道、传播手段及传播环境等方面对古代小说传播与诠解的影响。据此探究《水浒传》的作者时,可以发现在明代《水浒传》版本题署、目录学著述、相关族谱与家谱、明人札记等《水浒传》早期流传的文献载体中,或作施耐庵,或作罗贯中,或署施、罗二氏,众说纷纭。然而,上述文献载体的记录者与《水浒传》之间均非直接相关,所言的信息来源多系"听""闻"或阅读"故老传闻",研判结论多属感性认识,甚至存在互抄与随意发挥等现象。从《百川书志》等明代目录学著述到郎瑛、李贽、冯梦龙、"笑花主人"等涵盖彼时社会各阶层的时人札记,再到现存《水浒传》早期刊本的版刻题署,多将施耐庵与罗贯中二人并举。通过这些多重证据可知,施耐庵与罗贯中对《水浒传》最终定型的作用甚大,两人皆是作品的重要编纂者,不可随意抹杀其中任何一人。而《施耐庵墓志》《故处士施公墓志铭》《施氏长门谱》等文献所提及的施彦端与写作《水浒传》的施耐庵二者是否为同一人,仍缺乏有效勾连的证据,有待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圻《续文献通考》的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王考在基本继承马端临《文献通考》的体例的同时,又新增节义、谥法、六书、道统、氏族、方外等六考及黄河、太湖、三江、河渠等若干子目,从而扩大了《续文献通考》的取材范围,反映了时代特点;其二,由于王圻在书中采用了很多清人所不见的明代官方档案材料,同时书中有的事件他本人曾参与其中,有的内容是在他亲身实地考察或通过访问一些亲历者或知情者的基础上写下的,因而使王考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其三,王考蕴含着著者丰富的史学思想。如在书中王圻多次声称自己编撰该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重视儒家的伦理纲常对世道人心的教化作用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持肯定态度等等。  相似文献   

7.
明弘正间审美主义倾向之流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文学自永乐年间始为重事功、重义理的台阁体文学所擅坛 ,经洪、宣、正、景、天、成诸代 ,至弘、正间才有所变化 ,其中一重要的原因即审美主义要素的大幅度增长 ,遂取代了尚质论文学观的地位 ,也只有在这一背景之下 ,才有了我们今天把握到的明中后期文学的一个差异性面貌。鉴于长期以来 ,文学史与文论史界疏于对这一变化状态及其复杂性等的研究 ,本文试图在此有限的篇幅中 ,经过具体考察 ,对相关问题作些开掘。  相似文献   

8.
吴怀祺主编的 1 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黄山书社出版 )陆续推出 ,其中的宋辽金卷 (吴怀祺著 )、元代卷 (周少川著 )、明代卷 (向燕南著 )和清代卷 (王记录著 )等 4卷已于 2 0 0 2年 5月在北京的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参展。据我所知 ,另外几卷是吴怀祺、林晓平著的《总论·先秦卷》、汪高鑫著的《汉代卷》、庞天佑著的《三国魏晋南北朝卷》、牛润珍、吴海兰、何晓涛著的《隋唐卷》、陈鹏鸣著《近代前卷》以及洪认清著的《近代后卷》已经付梓。作者基本都是在这史学思想领域内从事多年的研究者 ,深厚的积累 ,执著的追求 ,保证了这套书具有独…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社会与传统学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面对时局,中国历史学人秉持经世致用与变革图强之精神,主动求变,创造性地吸收、转化西方理论方法,最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丰硕成果,确立了现代史学范式,完成了由中国传统史学到中国现代科学史学的伟大转型。该文旨在通过分析民国时期不同阶段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探索其对于中国史学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古文史哲不分家,史学著作往往用文学的语言来书写。《史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有"无韵之离骚"之称。史著之优劣,取决于文采的高下。然约当民国时期,文史逐渐显分离之势,至今已完全分离。同时,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使史学著作已全无文采可言。现对史学研究和史学著作的弊端进行分析和说明,详尽论述其与文采的关系,以期引起学界共鸣,使现今之学者重视史学著作之文采。  相似文献   

11.
张霞  朱志先 《文化学刊》2012,(3):173-17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构建和批评史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而《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首次以"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冠名,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内容及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2.
晚明野史崛兴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深刻的史学动因。"唐宋变革"以来,随着史学平民化趋势加剧,官史不振,民史勃兴,史权下移,史学的官方性格演变为民间性格,实乃史学发展内在理路使然,势不可挡。"史失则求诸野"是对修史权力由庙堂转向草野最为精当的表述。野史笔记以浪漫性的文本形式表现着现实性的历史世界,对晚明史学生态造成巨大冲击,引发了一系列史学变迁。野史崛兴是对中国古代"官史—民史"格局的挑战,也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解构和对新型史学形式的探索,反映出平民社会走向成熟之际官方史学与民间史学的碰撞与交融,是一种进步的史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位热衷学术的帝王,乾隆皇帝对于王朝正统观念有独到的见解。在其执政期间告成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及相关上谕中存在着关于历史上大一统时期、分裂时期及易代之际王朝正统性的完整认识,而其中关于南明政权正统性的评价则导致在官修《明史》等文献前后对明朝诸臣的评价迥然有别。自此,乾隆帝的正统观念及其所衍生出对明代史事的评判也随着《明史》修讫而成为清代官方史学话语的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4.
明代出入宫廷的腰牌有金牌、金字银牌、铜质及象牙质等,明代的铜腰牌资料发现及见于著录的较多,本文主要记述了御马监驾牌、随驾养豹官军勇士豹纹牌、厨子双鱼牌等明代铜牌,并根据《明史》等有关史料,对明代的铜牌种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记述。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教育史学科已经被多数的大学打入"冷宫",并且一直将中国教育史学作为基础理论课程的师范院校也在不断压缩教育史学的学科内容及课时,这使得中国教育史学的生存环境尤为恶劣。中国教育史学未来将走向何方,发展趋势又当如何,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史学研究者反思。文章先对中国教育史学研究价值进行简要分析,然后结合现实教育,对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辽宁在明朝也称辽东,是明代中央政府实行有效管辖和统治的重要地区。辽宁地处我国的东北地区,其边塞文化的特点十分突出,以满族为核心的众多少数民族和汉族一道为建设辽东做出了重大贡献。辽东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教育、城镇建设、饮食、婚俗等方面均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民族文化对明代辽宁历史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7.
明代"通鉴"类史书之普及与通俗历史教育之风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通鉴”类史书相当普及 ,它既是对宋元两代推崇、研习《通鉴》之风气的承续与发扬 ,同时又与明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密不可分。“通鉴”类史书之普及 ,直接导致了通俗历史教育的风行 ,其主要标志是“通鉴”类史书的不断简约化和通俗化 ,以及“按鉴”通俗演义的兴起 ,它们有效地推动了历史知识的民间化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转型的关键阶段,新旧杂糅、中西交汇,史学界名家辈出,巴蜀学人刘咸炘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以中国传统经史之学为依托,探索史学的更新之道,构建出一个以"察势观风"为理论内核的学术体系,并以此理论为指导重新解读乾嘉学人赵翼的史学代表作《廿二史札记》。他对赵翼史学的阐释与梁启超等主流派学人迥异,呈现出另一种接受风格。借助刘咸炘对《廿二史札记》的论述,不仅可以加深对赵翼史学的了解,还有助于全面认识他个人的史学成就。  相似文献   

19.
正史学篇"浙学"肇始于南宋,连绵不绝,直至明、清依然大放光彩。其时间跨度之久、涉及学术种类之广、参与学者之众,在几千年的中国学术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浙东学派"最重要的成就是史学。本文针对"浙学"渐变"浙东史学"这一现象,对"浙东史学"尤其是其开创者黄宗羲的学术传统、治学方法及学术环境等方面进行多视角剖析,追溯其渊源。  相似文献   

20.
王云燕 《文化学刊》2022,(9):220-223
在清末民初的史学近代化历程中,乾嘉学人赵翼的史学著作受到学界关注,诸多学人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赵翼史学,评论角度不一、看法各异,折射出近代学术的纷繁面向。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家高度颂扬赵翼史学的进步性,与之相反,章太炎则承袭乾嘉汉学家的路径,继续以“经师”的眼光视之,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章太炎与梁启超学术根底不同,视角、立场各异,二人对《廿二史札记》的一抑一扬,特别是评点此书彰显的学术旨趣,其实异中有同,不乏相通之处,昭示着史学近代化过程中多元并存的治学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