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经典中一直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学界对于《周易》思想探讨已久、成果甚多,但很少对《周易》中"气"的思想进行系统论述,而"气"的思想在《周易》思想体系中具有丰富的意涵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阴阳二气""精气""气之感应"三个方面对《周易》中"气"的思想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是以菩萨信仰为核心的大乘佛教,佛菩萨的原始形象随传入中国而逐步本土化,尤其是观音信仰与大众的渐融而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至高神祗。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被译出后就备受信众尊崇与盛行,在中国被称为"诸经之王",经文中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与救渡众生的大愿是大乘佛教中"六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大乘菩萨六度思想中,"布施"思想位列其首,《普门品》主要体现了以观世音为核心的大乘菩萨"布施"的思想,观音慈悲布施救渡的思想,正是大乘佛教"救度"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君民理论是严密与多维的,其在为君主制政治寻求合理性时提出了"民本"思想;论及君主制的施政与统治形态时,又提出了"君主"思想,体现君主的主宰地位。可见,"民本"与"君主"分属于"本末"关系与"主从"关系的维度中,二者是并行不悖、相互制约的。本文以"民本君主"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阐明《荀子》中"民本"与"君主"思想的具体内容及特点,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易经》作为占筮之书,通常被视为原始宗教巫术与原始思维、神秘主义的代表,直到马王堆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思想得以现世,学界才重视阐发《易经》中的"德义"内容。实际上,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本身就附着重德的理念。《易经》中的"德"内涵丰富,从"德"与"得""德"与"禄""恒德"、诚信之德等方面彰显了西周重"德"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作为孔子《论语》六大要义之一(即指礼、乐、义、仁、中庸、和而不同),其蕴藏的"以和为贵"与"和而不同"的宝贵思想,充满着中国古代先人哲学智慧,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和谐观的思想和精神旨归~([1])。这不仅是最高的社会理想状况,同时也是不同职业、行业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本文立足于儒家中庸哲学中"和而不同"思想,挖掘其中的管理要义,探究其对艺术管理中管理价值指导及现实运用启示,以期对新时期艺术管理者管理品性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6月21日,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节目召开"梦想盛典"新闻发布会,低调露面的潘粤明出现在现场。我进行采访,了解他背后的艺术故事。  相似文献   

7.
正《孙子兵法·谋攻篇》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里讲到的"伐谋"(意即以谋略取胜),正是智库常被人忽视的功能。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美国的崛起,与美国智库的"伐谋"密切相关。在过去很多时候,中国智库非但没能起到"伐谋"作用,反而容易成为他国智库"伐谋"的对象。当下,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通常是从"咨政"、"启民"的角度来论述,  相似文献   

8.
"有攸往"是《周易》卦爻辞中常出现的一句占断语。它在《周易》的《坤》《屯》《贲》《剥》《复》《无妄》《大过》《恒》《解》《损》《益》《夬》《萃》《巽》等卦的卦辞以及《大有》的九二爻、《大畜》的九三爻、《遯》的初六爻、《明夷》的初九爻、《损》的上九爻、《姤卦》的初六爻的爻辞中均有出现,共计20处。因为所处的"卦时"与"爻位"不同,"有攸往"占断辞背后所展示的哲理启示也就随之而变,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绝圣弃智"是庄子的主要思想之一,对于"绝圣弃智"的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体现在《庄子·外篇·胠箧》一文中。《胠箧》一文通过采用事物类比的方式对统治者治理国家,以及世人对待智慧的态度进行了深刻论辩。庄子认为,治理国家应"绝圣弃智"。本文立足《胠箧》且结合庄子"绝圣弃智"的思想来源,以及其产生时代的社会背景,探讨"绝圣弃智"带来的社会启示。  相似文献   

10.
单晓琳 《文化学刊》2010,(1):165-167
《说文解字·示部》中"祷"记载和传承了中国"孝"的思想,"孝"成为衡量孝子贤孙的必要行为准则和重要的道德规范。"祷"所蕴涵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亲亲之道",它已上升到"忠君报国"之孝的层面上。这说明汉字字义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而这其中也包含着社会、人类思维以及人的道德情感要求的因素。我们通过"祷"字字形及字义的分析,阐述中国孝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侃 《文化交流》2016,(6):63-66
正在当今国内谱牒学领域,励双杰算是收藏和研究并举的一家,凭着20多年的坚守,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迄今,他的思绥草堂,又名千乘楼,收藏有1949年以前线装本家谱近2000种合2万余册,见之于《浙江家谱总目提要》及《中国家谱总目》的数量为全国私藏之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新世纪创新发展意义上的"国学"主体自觉,应体现出富有历史担当意味的实践理性。其具体表现为:全球多元文化互倚生态中的"国学"自觉与"中国形象"国际化实践中的人学精神;大历史通观的"国学"自觉与中国文化精神凝练之际的"民学"意识;现代教育学的"国学"自觉与德性学问讲求中的"思想者"品格。"国学"自觉最终关系到思想创造,"国学"主体因此须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史与规划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根源于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文化和实践形塑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还提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存在"天、地、人"三元制衡,分别以此为框架形成"以天为本"、"以地为本"、"以人为本"的并进的三条思想主线。中国本土城市规划思想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以"王权"为中心,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三是对自然的崇拜;而此三特征则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元制衡与演化的不同结果。最后提出"回归本土"将是当下城乡规划应对城市发展危机的一条可选道路。  相似文献   

14.
正谈到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这是一种做人的学问。即便我们知识再多,不懂做人的道理,也不能说是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乡贤"就是中国文化滋养出来的人,是本土本乡因德行而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达之人,而"乡贤文化"就是这一地域历代圣贤积淀下来的文化形态,它影响和激励着民众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追求,从而,引领社会,造福社会,维持社会和谐。过去乡间有"乡贤",城市里有"贤达",二者都是所在地域人民的榜样和表率。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0,(2):F0003-F0003
<正>2008年10月15日在武汉举行的"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上,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率先发起、联合参加高层论坛的50家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共同发表了《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即"武汉宣言"。于此,再次重申《声明》的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中国高层首次阐释"中国梦",而后,又循序渐进地对"中国梦"思想作出重要阐释和说明。"中国梦"一经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提出,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迅速成为讨论的热点和报道的焦点。内宣媒体集中宣传"中国梦",形成了一定的声势,成效显著,但由于传播理念和方式上的差异,在外国媒体和舆论中不乏对"中国梦"的错误解读。本期,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全方位集中阐释了"中国梦"的涵义及其重要意义,解析了"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明确了"中国梦"思想有效对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针对如何做好"中国梦"的中国解读、对外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说到中国电影市场的"吃螃蟹者",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是周星驰的《美人鱼》。2016年2月8日,也即猴年大年初一,著名喜剧导演周星驰的新作《美人鱼》上映,以挟风雷之势迅速席卷电影市场,轻松超越2015年的票房冠军《捉妖记》,成为内地影史首个过30亿元的俱乐部成员,刷新成为新的票房冠军,迎来了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开门红"。在大众为周星驰所创造的票房奇  相似文献   

18.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含蓄》比较注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综合表现,主张诗歌创作要用含而不露的表现手法,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与审美要求。司空图诗歌艺术形象具有"不拘于一格"的特点,另外,其诗歌意象中具有"取"和"收"的辩证思想,作品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具有"万"和"一"的辩证关系。司空图将这两对辩证关系视为"诗家之极则"。直至现在,它们都具有极大的美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学术外译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助力和必要环节,承担着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重要使命。现阶段,囿于中外思想文化差异、学术外译平台和出版渠道有限、学术外译人才短缺等因素,学术外译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针对中国学术外译的使命、国际受众对中国学术的关切与需求、学术外译工作的有效方式、学术外译人才的培养等现实问题,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接受《对外传播》杂志专访时指出,学术外译要坚持受众思维,加强学者、译者、平台协同协作,加快培养新时代中国学术外译高层次人才,助力提升中国学术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现代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探讨其发生机制对还原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早期建立历程将极具意义。从《史略》的符号化表达及鲁迅的符号化行为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史略》编纂时最重要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主体,促使鲁迅从编纂伊始及后续修订依此建构以"口语体"、"白话小说"、"俚语著书"为话语核心的知识结构及表达范式。这种编纂机制在"平民文学"、"民间趣味"等思想的进一步作用下,已有文化主体选择的意味,使《史略》得以有效地分析古代小说的起源、衍变及特征,进而影响其话语选择、思想主体、评价体系的建构。通过这种发生机制,《史略》最终建立了一套具备操作性的带有典范意义的中国小说史书写模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