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梦影》中的"美"品类繁多、丰富多彩,书中有既有自然之美、读书之美、艺术之美、交际之美,又有道德之美、哲学宗教之美。可以说,《幽梦影》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把审美的生活样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书中也隐隐约约透露出了审美生活的一些问题,如有限性、虚无性、瞬间性等,这又使这部书具有了一种忧郁和反思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先秦君子风范的角度对<诗经·曹风·(尸鸟)鸠>篇进行了解读.本文认为,诗篇中的"仪"字,是"仪容"、"仪表"之义.在先秦时代人们的观念中,仪容端正是君子修养的基本要求之一,仪容不仅与其个人道德有关,而且对国家政治也有重要影响.<曹风·(尸鸟)鸠>对国君仪容端正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3.
正她是越剧舞台上华容婀娜的俊小生,也是商业舞台上韬略雄心的俏木兰。十年的越剧生涯,她用"艺术之美"为弘扬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青春;转战商海,她投身房地产,用"建筑之美"赋予原本冰冷的钢筋水泥以灵魂与生命;回归文化,她让中西艺术在赛丽美术馆中交融、生发、延展……同时,她热衷于慈善事业,立志成为慈善家。夏赛丽说,"追求艺术之美、建筑之美、低碳之美、生活之美、信仰之美贯穿我的学习、创业生涯"。在她看来,  相似文献   

4.
赵雪 《文化学刊》2015,(1):165-167
义理作为日本社会文化生活中一项不言自明的准则,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人情则是对别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义理与人情是日本民族心理中矛盾的典型代表,反映出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本文通过对日本民族双重性格中"义理"和"人情"的探讨和对"义理""人情"的分析,发觉日本民族性格中神秘的"美"。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女性观近年引起诸多学者重视,因其文多重雌母、阴柔、卑弱而被人视作女性哲学。但老子思想源自男性经验,有将雌母对象化、客体化之嫌,体现的还是男权中心论思想。他赞美的阴性品质也并非以之为贵,在价值观上,老子依然贵阳,以阴为本的女性观其实还是基于男权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陈睿姣 《文化学刊》2013,(4):106-110
拍摄婚纱照被看作是自由恋爱的标志。女性通过华丽的婚纱,曼妙多姿的体态,吸引观者"凝视"的目光,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女性地位和隐形话语权的提升。但是在消费社会"美"的标准下,女性试图通过身体技术来实现"上相"的美学价值,由此又陷入了"美学神话"的怪圈。本文试从婚纱照中女性的身体转向,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3,(1):83-83
陈秋、苏日娜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女性民俗研究首先要关注的是民俗社会中与女性俗民有关的民俗事象,在此基础上思考民俗社会中女性(社会)性别规范的养成,女性和男性在民俗生活的互动中如何扮演其角色,进而考察“民俗社会”如何建构规范“民俗之民”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8.
刘沅(1768-1855)是生活于清中后期四川成都的一位大儒。他著述极丰,其思想被称作槐轩学说,博大精深,代表性著作为《十三经恒解》,《诗经恒解》《周易恒解》是其中两部。《周易恒解》中刘沅通过《易经》义理和六十四卦中相关卦爻——《坤》《家人》《姤》《归妹》的内外含义建构了其关于先天女性道德观。《诗经恒解》则是在其先天道德伦理范畴下具体阐释的女性道德观。刘沅关于女性道德伦理的阐释,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儒家知识分子对全社会女性道德的总体评价和认识。刘沅从周代王公贵族的后妃妇德、夫妇之德、晚辈女性之德,以及《诗经》中女性失德的反面事例阐释了他对女性道德的看法。这在当时思想文化环境下是一种认识上的突破,无疑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女性观及其前期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斗争、政治斗争构成社会生活重心之所在。感时忧国,反映社会重大问题的创作,成为新文学主流。如果说这种文学选择正体现着历史的必然性的话,那么,上海沦陷前后张爱玲在文坛的走红,则可视为历史的偶然性为作家个人、也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的...  相似文献   

10.
王晋 《文化学刊》2015,(2):104-106
享有日本情爱大师之誉的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在其众多的作品中刻画了许多美丽而又极富个人色彩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渡边淳一对于女性的敬畏、关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本文以渡边淳一的作品《为何不分手》为例,分析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人世间》在广阔的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下展开叙述。作者塑造了"革命女性""贤妻良母""知识女性"三类经典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构成小说文本的独特风景。其中,以曲秀贞、金月姬为代表的"红一代"革命女性的"不悔"与"忏悔"显示了女性与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郑娟为代表的"贤妻良母"的"自觉"与"自足"体现出作者对"民间的天使"一类女性的审美偏好,对女性恪守"美德"的期许;以周蓉、周玥母女为代表的追逐"自由"的"知识女性",则显示出作者对女性叛逆精神和独立品格的认同。总体而言,《人世间》中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家对"永恒的女性"的赞美,体现了作家朴素的现实主义叙事方式背后高度的"理想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之美,不仅美在自然山水,更美在"文化西湖"。今天的西湖,已经迈上了国际化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西湖,爱上西湖,许多外国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描绘西湖,多元化地展现西湖的独特韵味与别样精彩。  相似文献   

13.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见长,结构和艺术手法考究且富于变化.在其且行且尝人间百味的一生中,杜甫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歌,而且还积极用诗歌表现国土风光、山川之美及宇宙星辰之浩瀚,其中不乏对空间意象的描写.该文以杜甫诗中的空间意象为切入点,对杜甫诗歌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尝...  相似文献   

14.
王海鸰通过对不同时期婚姻家庭生活的描写,反映出现代女性角色意识的觉醒给家庭婚姻生活带来的冲击.她的"婚姻三部曲"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当今婚姻生活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揭示了现代女性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出路.  相似文献   

15.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0,(2):115-120
民歌是源自于底层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创作,是社会生活原汁原味的记载和呈现。民歌经过无数民众之口的加工和传播之后,发展到明清时期,更是以崭新的姿态昭示它独有的魅力。明清民歌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社会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反映明清时期社会生活、节日民俗、礼仪风尚、民俗信仰、男女情爱等内容的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入解读明清民歌,旨在揭示潜隐于民歌之中的社会民俗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6.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内外环境都最为宽松的时期,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有侠、儒、佛、道四种,其间互有消长,对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产生了重要影响。任侠精神的盛行,造成了盛唐时期以意气功业、侠肝义胆和放荡不羁为美;儒家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中唐以前对"风骨"的普遍提倡和运用,唐人诗歌理论上的"兴寄"说、散文理论上的"明道"说、五彩缤纷的人工美以及新乐府运动,都体现着儒家的务实精神;道家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追求真态真情之美成为盛唐诗人的审美风尚;中唐时期以幽寒瘦硬为美,以疏朗淡雅为美,这与道家思潮的影响以及禅宗的崛起不无关系;禅宗思想的影响所及,则体现在晚唐时期的以意境韵味为美和以含蓄蕴藉为美。像以禅喻诗,追求禅境禅趣,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都分明显现着禅学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豫南民间舞蹈是豫南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反映了豫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豫南民间舞蹈受地理位置及特殊人文环境影响,兼具南方的优美、秀丽,以及北方的刚健和粗犷,充满浓浓的农耕气息,且风格较为欢快,是大别山人民抒发情感和赞美劳动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18.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鲜活的、特色的、感性的和共享的文化,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文化的表现形式、内容、涉及面、涵义等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说,文化反映并存在于人类生产、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活动中。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要避免民族传统文化受到西化的"类同"或是"国际化"的冲击,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使之成为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健康发展的屏障与基石。  相似文献   

19.
《林兰香》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家庭文化的典型之作。所谓"世情",指的是世态人情。《林兰香》以描写普通男女的生活琐事、饮食大欲、恋爱婚姻、家庭人伦关系、家庭或家族兴衰历史、社会各阶层众生相等为主,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本文主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关注小说的世情题材,映照出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  相似文献   

20.
生活方式的国际传播曾经被美西方纳入国际传播领域,通过宣传西式生活方式来打造特定的文化倾向和文化认同。如今,中国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生活方式的升级,人们对生活审美的追求正在从无足轻重向“诗意地栖居”嬗变。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有机组合,呈现系统、整体的文化之美,通过传播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审美理念传递中国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