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尚书》这部重要的历史典籍,蕴藏着丰富的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的思想,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德治思想实导源于此。它不但影响了先秦时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的治国方略,而且还影响广远,成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文章从三方面对《尚书》德治思想作些抉隐发微的阐述。1.德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2.德治思想的主要内涵。3.德治思想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尚书》可看出我国周代以前德治思想的演变轨迹。部落与氏族的出现,形成了人类社会,也就出现了德治与法治。尧舜禹时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抗争最激烈的时期,也是原始德治最辉煌的时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夏、商时期,神权思想越来越严重。夏、商的灭亡,使周代统治者重新审视民的力量,因此对德与礼又有了更多的反省与认识,提出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治国思想,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3.
对于《尚书·吕刑》的法治思想,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其实,《吕刑》蕴藏着杰出的法治思想,它向上继承了殷商、西周,向下开创了儒家法治思想的先河,在我国法治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通过用刑达成德治刑法与德治究竟是什么关系,殷商、西周初年开始触及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尚书》的基本思想是"敬天"、"明德"、"慎罚"、"保民",其核心是德治德教。《尚书》的德教观念突出表现为"崇德尚贤""、明德慎罚""、日新其德"。《尚书》的德教观启示我们:领导干部要作则垂范,发挥道德楷模作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任用干部,反对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的不正之风;要注重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尚书》中出现的“性”字以及无性和降字句进行分析,发现尚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善思想。正是对人性可塑抱有乐观态度,夏商周三代才出现德治思想的早期萌芽。  相似文献   

6.
《尚书》具有浓厚的政治、道德教化色彩。后世无不重视对《书》的学习,主要原因即在于此。早在孔子之时,已经实施系统的《书》教。孔子《书》教是一个以“疏通知远”为目的,以德治、仁义为核心,包含德主刑辅、尊贤重民、礼治伦理、君子人格等思想内容的王道政治教化体系。孔子《书》教对早期儒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这部文献是先秦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以及政论文的选编,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尚书》又是儒家经典,千百年来,它对封建社会曾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尚书》“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政治思想是历代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蓝本。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民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金萍 《历史学习》2004,(10):17-17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代,民本思想就已经出现。《尚书·五子之歌》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把人民与社稷联系在一起。到春秋末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发展了三代以来的民本思想,提出仁政、德治的政治哲学体系,要求统治者应爱民、养民、利民、富民,他在《论语·为政》中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荀子曾引用孔子的话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名言,认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君、大臣要施仁政于民,要…  相似文献   

9.
目前,《尚书》历史思想研究还远不够深入。《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主体论非常重要,它们主要包括"历史本在""君民同为历史主体"和"民为神主"几方面,这些都与《圣经》等西方早期文化经典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王符及其著《潜夫论》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潜夫论》征引《尚书》文献丰富,形式各异,集中体现了王符圣君重民、崇德尚法的《书》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周灭商后,西周王朝继承商朝达到顶峰的神权法思想并加以改造。为解决西周政权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以周公为主的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思想。"以德配天"引入了"德"的思想,尽管仍注重天意,但其着眼点已不在天命,而在人事了。以周公为主的周统治者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统治并非依赖天帝的恩赐,而是要依靠个人的德行和努力,必须既"敬天",又"保民"。这两个方面又以"保民"为基础。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校乐教的全面兴盛是在西周时期,但人们对在西周之前的殷商学校乐教状况的认识却有些模糊不清.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殷商时期的铺垫,才造就了西周的辉煌.在记载殷商的历史文献中出现了“商人以乐造士”“殷人作乐于瞽宗,瞽宗殷学也”的文字记载,可见乐教在殷商时期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从考证商代学校出发,继而考证其乐教场所、音乐教育内容,授乐者及“受众”,力图再现殷商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3.
儒家德治思想的发生、完善及其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德治思想发生于商周之际 ,完善于孔子孟子 ,其基本原则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殷商已有“德”的概念。从周公颁布的话命中更明确体现了德治思想。《左传》中,德治思想已形成了较完备的行政伦理体系。作始终把德治思想视为诸侯称霸的重要条件;治国修政的思想支柱;荐才立身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15.
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与汉朝统治者息息相关.在汉代尊儒思想逐渐壮大的影响下,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亦开始承继起周秦的发展传统,以《书》为教、引《书》为用的特征愈发明显.前汉诸帝引《书》用《书》,将《书》学思想融入其治政实践中,足见《尚书》在统治阶级心中的重要地位;而诸帝为《书》学发展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更是促进了前汉《尚书》学的迅速发展.条列前汉帝王与《尚书》之文献,可探帝王对前汉《尚书》学发展的影响及前汉《尚书》学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尚书》记载了从尧舜至春秋秦穆公时期帝王的蘑大政治事件,从中可以洞见周代人的天命观。周人的天命观上承殷商,对天命有着绝对的敬畏之心,同时周代天命观义注入了特有的忧忠精神,认为天命不可一味地相信。周人认为天命是以小民的意志为转移的。“德”是上天选择人间代言人的标准,而“德”的核心在于保护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7.
《尚书》雉凤及远古图腾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是记载凤和雉最早的传世典籍,也是反映远古图腾崇拜最早的历史记载,然而千百年来在相关的训释中充满了唯心主义天人感应的神学观。本文力求运用人类文化学的理论,从图腾史、民族史等多个维度,阐释周秉钧先生《尚书易解》的训诂新解,为《尚书》训诂与别的典籍注解提供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亳社是殷商人举行社祀的地方。武王克商之后,殷商政权虽然灭亡了,但亳社还继续存在着。周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亳社进行了"上屋下柴"的破坏。这样,亳社就成了亡国之社。亳社在周代社祀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一方面承载着殷商族群的原始宗教信仰与情感,一方面又是周人实行族群压迫的重要媒介。因此,亳社既非无足轻重到"根本不存在",也不会重要到与周社享有同样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制礼作乐"的过程,周人的修辞技能和文体意识都不断提高,尤其是周代重要政治制度之一策命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书面形式的"策命"代替了口头形式的"命",促成了具有清晰文体特征的策命文书的形成。这种专门应用于特定策命典礼场合的政治性文书使灵活易变的口头文体固定化,由于经常性地撰制和发布,逐渐形成了形式严谨、体制固定、内容明确、词语古奥、语言高度雅化和程式化、风格庄严肃穆的文体特征,《周书》诸诰便是在这种策命文书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后形成的。这种"命体"的策命文书体现了原初形态"书"篇的文体模式,决定了《尚书》诰命篇章的文体特征,对后世众多散文文体,尤其是官方应用性文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