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如何区分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不少学生困惑不解;对技术和经营管理要素收入以及专利收入等是否为劳动收入更有疑惑,应该予以确切解答。一、正确理解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的含义概念明确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要弄清劳动收入的范畴,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资本论》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主要…  相似文献   

2.
问: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这个提法在党的文献中应该是第一次。有人来信问,社会主义不是提倡“不劳动者不得食”吗?非劳动收入肯定不是劳动收入了,为什么还在保护呢?究竟什么是非劳动收入?杨: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下什么是非劳动收入。过去,我们实行计划经济,在按劳分配制度下,劳动收入是人们惟一的收入。那么,今天当我们向市场经济转换之后,为什么提出了非劳动收入这个问题呢?这要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讲起。我们知道,生产过程必须具备几种要素。如果…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学原理出发,以现实经济状况为着眼点,合法的非劳动要素应与劳动一样都应得到分配。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护舍法的非劳动收入,可以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缓解资金、技术缺乏等困难。这不但不会引起贫富的两极分化,而恰恰是共同富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必须保护私营经济主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营经济主是稀缺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市场经济中的能人,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带头人,是复合型人才,他们得到的收入形式是混合型收入。他们的收入包括经营管理劳动收入、科技劳动收入、风险收入、资金收入和剥削收入等,这些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当前必须尽早建立和健全保护私人财产具体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章阐述了两种收入的具体内涵及意义,进而提出了认识与保护合法劳动收入与合法非劳动收入的客观途径。  相似文献   

6.
《民法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定义为合法行为,一直以来都有许多学者提出质疑。从法理学上讲,合法行为说缺乏立法价值基础并违背了形式逻辑规则;从“合法行为说”讲,其理论的发展过程是逆潮流的;从我国目前民法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合法行为说”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导致民法一般规则与特别法具体规则之间的不和谐;从各国对“法律行为”的含义的理解来看,“合法行为说”会造成我国民法学对外交流的障碍。因此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应该将意思表示规定在概念中,作为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之一,至于合法性,则应当放在生效要件中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7.
时事五问     
什么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主要是指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股份分红、储蓄利息、房屋租金、国债、彩票、各种技术成果的提成,以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怎样正确认识“剥削”及其相关理论问题,再一次现实地摆在人们的面前,许多人为此产生了困惑。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抛砖引玉,求教大家。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面临的新情况一般认为,剥削是“指社会上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并首创了“民事行为”的概念,这一改变却导致了民法学理论的冲突和认识上的混乱,给民法理论与实践带来了困惑.本文以《民法通则》的新规定为出发点审视对民事法律行为的界定,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及“民事行为”概念的存在价值进行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先行行为的范围一直是刑法理论研讨的重点,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界定关系到刑法功利和公正价值的实现。原则上,先行行为应当以违反法律规范为必要,但是,在对行为人施加作为义务不与刑法允许的其他更高价值目标相矛盾的情况下,合法行为也能引起作为义务。在刑法并未对先行行为本身作出法律评价,如规定为结果加重犯、转化犯等前提下,应当肯定犯罪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先行行为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既可以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实施的行为,也可以是无责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