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认为,以主体为中心的价值哲学带来了主体对客体的压迫、占有,引发了一系列现代性危机。对此,应当以主客统一的方式重构自我和"他者"的伦理关系。当前,许多青少年对生存方法、生命意义等认识不足,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常会产生压力感、虚无感、危机感甚至出现自杀、他杀等极端行为。所以,应以从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出发,重构青少年对"他者"的伦理责任,提高青少年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上的后现代转向为人们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美国作家丹·布朗以后现代伦理环境为其创作的背景板,在展现当下人们面临的伦理困境之余,也积极探寻困境的出路。在其小说中,布朗的探寻主要体现为重塑新环境下人们的伦理关系。在个人与自我关系上,强调以内在上帝的价值理念约束个体行为;在男性与女性关系上,追求和谐共生以避免任何一方的霸权主义;在个人与他者关系上,以宽容与责任原则建构伦理共同体。开放式的结尾表明,伦理关系上的重构只为解决困境提供一种可能的但绝不是唯一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库切的小说《耻》表现了南非在后种族隔离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殖民后文化冲突,特别是在白人特权消失后的社会里,黑人与白人的人性扭曲和道德伦理的严重错位。从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解读库切的小说,更能透视出作品的悲剧意识和对南非文化人生存窘况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库切从处于弥留之际的卡伦太太角度,刻画了当时南非的生活状况——人与人之间冷漠,恰似回到了远古的"铁器时代"。虽然生活在冷漠的国度,但卡伦太太对人对事却相当热忱。文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为视角,展开三个维度,即家庭伦理、社区伦理、生存伦理,阐释库切在此作中所要传达的伦理抉择,彰显其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5.
库切的小说《福》已成为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中"逆写帝国"的经典。论文通过解读库切的小说文本阐释斯皮瓦克对于后殖民理性的批判,对于西方知识权力阶层为他者代言时必然隐含的话语权力的批判。理论文本与小说文本相互佐证、相互阐释,论文力图阐明《福》的主旨在于:面对被砍掉"舌头"的礼拜五们,那些在知识-权力话语场域被褫夺了言说权力的他者,那些在现代性历史进程和现实语境中遭受伤害的沉默者,面对礼拜五们残损的身体和难以磨灭的历史创伤和心理创伤,知识分子、历史书写者和作家如何才能承担起政治和伦理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6.
"边界"一词在文学领域素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隐喻意味,尤其在凸显文本与读者的边界互换性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作品经常涉及到此类问题,其作品的基调在于否定权威、消解绝对、容纳他者.库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慢人>把边界的后殖民主义隐喻理论运用于小说创作中,从小说中可以看出, 跨越边界的过程是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也是消解二元对立的过程,更是直面自身野蛮劣根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他者化在鲁迅与库切小说中有着充分的表现。他者化行为的施动者均以相貌体征、生活习性、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作为判定他者之依据,均以心理、言语、行动作为将对方他者化之手段。在他者身份的流变形态上,鲁迅小说表现为传递,库切小说表现为逆转,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尽管鲁迅笔下的他者化体现的是对国民劣根性以及封建文化的批判,库切批判的矛头更侧重于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施行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帝国:且鲁迅悲愤、决绝,库切犹疑、伤感,但以对弱者的关怀和对非人道行为的否定为主要标志的人道主义思想仍然是两位作家笔下的他者化表现共同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8.
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蕴含着正义、责任、自治等概念。他提出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是最优先的本体论问题,一方面对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做了非常重要的补充,另一方面也批判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理性主义重新估价自笛卡尔以来的法国传统哲学——强调差异性、外在性,反抗整体性、同一性。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能够引导教师去"中心",反对统摄性的权威,使新形势下的教育重构成为可能。同时,他的理论也会使人们重思教育的应然性与可然性,再度在伦理维度下思考社会正义、对学生的责任、主体自律和获得真正自由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已成为后现代哲学的关键词之一,哲学领域中的"伦理学的文学转向"不仅促使当代哲人重新审视伦理学与文学的联系,也促成了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反讽哲人理查德·罗蒂在其后形而上学思想中阐明:小说是批判形而上学本质主义与基础主义的有力武器。在公共维度,小说作为社会民主的典型文体,能够有力地揭示人类的残酷之首恶。同时,小说的阅读在为人们提供认识自我和描述自我的新可能性以及激发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小说阅读有利于走出自我中心主义,帮助人们认识到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自我和语言的偶然性,在这种意义上,罗蒂倡导小说伦理,并强调小说阅读是当代德性教育和心智教化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技术化和数字化对人的流动范围、频率和速度的影响,世界正迈入由“无场”构成的地理景观。“无场”不仅解构了教育的内在价值,而且将教育推向“抽象化”“同质化”和“商品化”的境遇。从认识论上看,教育的“无场化”是一种主体性困境,一种处理主体与客体、人类与世界以及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观念失当。因此,解决教育“无场化”的关键在于颠覆传统的主体性重构,将自我、他人和世界共为主体,包括重构主体与客体的知识关系、重构人类与世界的生态关系以及重构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