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清代安徽共有1192名进士,进士群体的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都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是清代安徽科举发达的地区,其中尤以安庆、徽州两府为著。各府进士中心县的形成与存在,加剧了进士县际分布的不均衡,较之省内府际分布状态,府内县际分布的不均衡更为普遍和严重。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  相似文献   

2.
徽州大姓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47-47
徽州氏族主要来源于北方,明代以前可考的大姓有57个,主要有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15大姓,号称"新安十五姓"。这些姓氏在古徽州六县均有分布,且分布点多。明代嘉靖年间编纂  相似文献   

3.
汪姓是徽州大姓,自从汪文和汉建安二年(197年)徙居歙县,成为徽州汪氏一世祖后,徽州汪氏非常兴旺发达。其十四世孙汪华生有九个儿子,后裔在境内分布最广。歙、黟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婺源、休宁、祁门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绩溪为汪华第九子献之后,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而且汪氏人口众多。故人称“黟歙之人,  相似文献   

4.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42-42
徽州氏族大姓基本都由北方迁入,除了个别姓氏有不同的支派从不同的地点迁入以外,大多数均为同宗、同源派衍而出。这就给徽州这个比较独立而又较为封闭的地理单元,形成一种严密的宗族观念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汪姓是徽州大姓,自从汪文和汉建安二年(197年)徙居歙县,成为徽州汪氏一世祖后,徽州汪氏非常兴旺发达。其十四世孙汪华生有九个儿子,后裔在境内分布最广。歙、黟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婺源、休宁、祁门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绩溪为汪华第九子献之后,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而且汪氏人口众多。故人称“黟歙之人,  相似文献   

6.
新安郑氏作为历史时期徽州地区的名门望族,在医学、理学、文学等方面产生了诸多成果,在徽州有一定影响力。从《徽州文献综录》来看,其所收徽州郑氏文献的分布时间集中于明清时期,作者分布地点集中于歙县和祁门二县,文献类型主要集中于诗词文学、岐黄医学和戏曲剧本,呈现出一定的类型差异性和时空差异性。该分布特征不仅与历史时期郑氏宗族自身发展小环境密切相关,还受徽州社会经济发展等整体大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进士姓氏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清代陕西进士群体的姓氏为研究对象,对姓氏分布层次、区域分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了清朝陕西进士姓氏时空分布规律。这对于充实古代科举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徽州进士在社会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北方世家大族尚礼教、负气节的遗风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宗族教化的影响,使得徽州进士不但清廉自律、刚正不阿,也使他们在为官时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同时,他们的学术和思想也极大地影响和引领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甚至推动了区域文化圈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晚清人才的地域分布若从进士、高级官员、名人物三个方面来看,则总体上明显是南方要超过北方,但又不尽一致。另外,就各省内部而言,也颇多特色。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徽州人才辈出,科第连绵。根据地方志记载统计,明代徽州有举人1100多人,清代有1536人。明代徽州进士452人,居全国第13位;清代徽州进士684人,居全国第4位。明代徽州状元为3人。而清代112科112名状元中,徽州本籍状元4人,寄籍状元15名,共19人,占全国的17%,居全国第一位(原被认为状元数最多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人,但其中有6人为徽州人)。此外,歙县明清两代共取进士623人,居安徽省诸县首位。  相似文献   

11.
清代科举制度沿袭明代传统,自顺治三年乙酉科始,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有清一代共开科112科,衡水地区共考中109名文进士.清代衡水地区109名文进士作为一个群体,分属11个州县,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地域分布平均性,其次是中试人数和中额的正相关性,再次是进士出身的家族性,最后是衡水地区进士的仕进特点.这些特点使清代衡水地区进士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有别于其他地域、省份进士.有清一代,衡水地区涌现出了如魏廷珍、郑端、贾臻等著名进士,是衡水地区文进士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2.
明代广西进士共有201名,在明代各省直名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贵州。其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分布则表现出前后低中间高的特点,洪武四年至成化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55人;成化五年至嘉靖三十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88人;嘉靖三十五年至明末的30科共考中进士58人。另外,进士地理分布也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在广西所属的11个府中只有8个府有进士分布,其中100人出自桂林府,而思恩、思明、镇安三府俱无进士。  相似文献   

13.
明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安徽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政治、科举、文化等方面的精英。若以《明史》皖籍人物、进士和遗世著作为考察对象,有明一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是:皖南的徽州府和北部的凤阳府集中了明代安徽近一半的人才,各府内中心县人才多于其他县,这些差异是当时安徽政治、经济、文教、风俗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妇学极盛的清代,徽州出现大量才媛,其数量之多,为他郡所不及,这是徽州地区一个突出的人文现象。徽州如此众多才媛的出现,与徽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南宋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当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宗族与徽商的支持以及当地文风昌盛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隋炀帝创建进士科以来,科举考试就成了封建王朝进行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某地进士人数的多少标志着该地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清康乾时期,共开科53场,安徽一地共取862名进士.这些进士来源于安徽各地,总体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文章主要通过分析这些进士的地域分布状况,来了解当时安徽各地不同的文化教育水平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明代徽州里的编制与增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里甲制的研究是明代社会经济史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主要针对明代徽州里的编制及其演变情况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其一,徽州的里,从最初编成到万历这段时间内,相当数量的里慢慢消失的现象,所反映的并不是明中期以后里甲的崩溃,而是反映了明初里的整顿。其二,明代徽州里的改编是在大造之年进行的。和其他地区一样,户数的增减,成了决定里的产生和消灭的根本原因。其三,在整个明代,徽州也不能脱离里甲体制的变化压力。不过,到了明末,徽州里改编的主要倾向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仅从里甲编制的侧面来看,徽州通过里的增减方式,终于缓解了其内部变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17.
论文首先从部分进士直接进行农业生产、天文地理的实践活动来论述科举人才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其次重点是从不少举人、进士撰写了许多农业、水利、医学、数学、地理等方面的专业著作来论证了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歙县俞氏是西晋末年为避“永嘉之乱”南迁徽州的北方大族,自其始祖俞纵开始不断繁衍.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尤其入宋以后,科举盛行,歙县俞氏适应科举的发展,逐渐完成由尚武到尚文的转变,走上科举仕宦之途,成就显赫。北宋时,俞献可、俞献卿二支五代之内10人进士及第,“十榜传家”,出现累世科第的繁荣景象,但是进入南宋之后便逐渐衰落下去。通过对北宋歙县俞氏科举、仕宦兴盛情况的研究,可窥探宋代徽州科举与地方家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黄山学院图书馆是国内收藏徽州家谱数量较多的单位之一,其家谱中包括一定数量的善本和罕见本,资料丰富,尚未得到有效运用,值得引起徽学与谱学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