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作为国内唯—的一家电影专业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一直将出版高品质、有建树的电影专业类图书作为全社业务发展和打造品牌的重要阵地.日前,在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北京金童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顾问林阿绵先生主编的《中国儿童电影编年纪事(1922-2011)》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电影专业史料文献图书出版在儿童电影方面的破冰之旅,也为中国电影出版社的电影理论精品出版序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陈平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96-197
在电影发展史上,儿童电影已经算是经典的类型片了,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把儿童电影作为重要的电影类型推向电影市场,并成功受到许多电影观众的喜爱.美国电影童星秀兰·邓波尔就是以她主演的儿童电影闯出品牌,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的.  相似文献   

3.
1922年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实践产生后,开始出现了中国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实践。因为儿童电影所具备的形象直观性,所以其所承担的教育性被凸显。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从"儿童本位"出发对电影和儿童的教育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儿童本位的影片"、"儿童教育的电影片"、"儿童电影的观众细分"等观点。此外,因受到苏联儿童电影创作和理论与批评的影响,中国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界也学习和介绍了苏联的儿童电影创作体制保障、儿童电影创作内容所具备组织动员和教育鼓舞之作用、用儿童电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等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在当时没能实现,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却得以付诸实践,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和理论与批评。  相似文献   

4.
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属性,为我们认识儿童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传播学界明确了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身份,却很少对其作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本文在儿童媒介视阈中,提出"媒介童年"概念,对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儿童电视的媒介特性进行比较,并探讨如何利用儿童电影开展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对儿童电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陈静 《报刊之友》2014,(9):93-94
在日渐繁盛的华语电影的今天,儿童电影却是电影当中的短腿将军,本文将从早期华语儿童电影的特征谈起,以《草房子》为例,探索新时期儿童电影的特征,在分析视听语言已有进步的基础上,指出华语儿童电影更应该回归儿童最本真的童心,让大人成为孩子的配角,并且呼吁国家广电总局给予儿童电影更多的支持,制作团队应该具有精品意识以及编剧导演应该从本土特色出发等方面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华语儿童电影,以期对其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日渐繁盛的华语电影的今天,儿童电影却是电影当中的短腿将军,本文将从早期华语儿童电影的特征谈起,以《草房子》为例,探索新时期儿童电影的特征,在分析视听语言已有进步的基础上,指出华语儿童电影更应该回归儿童最本真的童心,让大人成为孩子的配角,并且呼吁国家广电总局给予儿童电影更多的支持,制作团队应该具有精品意识以及编剧导演应该从本土特色出发等方面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华语儿童电影,以期对其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塑造了一系列命运悲惨的儿童形象。作为承载导演思想情感的一种叙事符码,儿童形象在电影中的表现始于童真天性的铺垫,终于残酷环境对他们的扭曲与摧残。对儿童外部世界的关注、内心世界的开掘,体现出新现实主义深沉的悲悯意识。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6,(8):47-50
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电影的叙事空间处于一种微妙的变置状态,在宏观空间上形成了城市儿童电影与乡村儿童电影的"二元"创作格局。从城市到乡村的叙事空间变置以及对残疾人等弱势儿童的关注,既是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的延伸,也是新时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乡村儿童的集体失语与逐渐发现的无奈结果,折射了不分地域/阶级的"以全体儿童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关怀,也投射着中产阶级对底层/弱势儿童的同情与关注,是五四新文化人道主义的复苏与繁荣。但是由于市场的客观原因与创作的主观原因,人道主义的忧虑又处于乏力、遮蔽的状态,并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范小玲  王艳芝 《传媒》2023,(18):34-37
电影创作的中心问题是塑造人物形象,关注人物命运。国产儿童电影中的儿童形象经过不同时期的传播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样态。这些儿童银幕形象作为电影的表现主体和灵魂,不仅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变化,也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和儿童内心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韩阳 《出版参考》2009,(15):18-18
7月25日,“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接力出版社、接力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国民阅读促进中心、中国图书馆协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协办。研讨会分别就儿童读物分级对于儿童文学创作、阅读推广、儿童教育、少儿出版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做了极富建设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新中国电影发展格局中考察儿童影像纪录片六十多年的演变,指出其严重滞后的生存状态并分析其成因.作者将建国六十多年来的纪录电影发展分为两波冷热互现的浪潮.从建国至“文革”结束为第一波,由于受“形象化的政论”“典型”“好人好事”等观念羁绊,儿童影像纪录片数量少、艺术性低.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为第二波浪潮,纪录片主创人员的代际并未发生明显的更换,但是由于从“形象化的政论”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对儿童个性的刻画,对儿童生活常态进行捕捉,将儿童影像纪录电影推向高潮.90年代中期以来,纪录电影萎缩,儿童影像在电视纪录片中获得新的生机.新世纪新技术革命使以电视技术手段拍摄电影作品成为可能,《小人国》酝酿着儿童纪录片的新一轮蓬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影片和有关中国的影片顿然获得了世人的瞩目。中国成了世界影业注视的目标之一。中国影片的连续获奖,“第五代导演”的崛起,是中国电影长久沉寂后觉醒的表现。佳评如潮和争论迭起,都表明中国电影正步入一个新时期。就在这样的情势下,我采访了电影业的重镇——中国电影出版社。  相似文献   

13.
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有些蒙古族题材电影也同样运用了这样的叙事方式。本文主要通过《绿草地》、《小黄狗的窝》等影片,介绍了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儿童视角的三大作用与效果,来表现蒙古族的独特民族品格、风俗风貌和成人世界的痛苦与不堪,以及儿童的单纯与美好。  相似文献   

14.
由张骏祥、程季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电影大辞典》,是近年出版的大型专业辞典中受人注目的一部。这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的辞典,全面反映了我国电影事业各个领域的成就和水平,反映了我国电影科学的研究成果。从3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左翼文艺运动的开展,我党通过一大批优秀电影工作者领导了新兴的电影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电影事业从一开始就掌握在进步电影工作者手里。当然,二四十年代的电影也有主流和支流,有成功和挫析。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有成就有弯路。这在本辞典中都有较客观较准…  相似文献   

15.
海飞 《出版参考》2011,(24):8-10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儿童阅读推广风生水起.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推进我国现代化的文化强国建设中,在推进“书香中国”的阅读大国建设中,我国儿童阅读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中国儿童阅读“不差书” 读书读书,有书才有阅读,有好书才有好的阅读.有书,有好书,是开展阅读推广的先决条件.和新中国建立初期“12个儿童只有一本课外读物”的严重“书荒”状况有着天壤之别,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经过世纪之变的风云,中国童书出版“大国崛起”,正在向世界童书出版强国迈进,中国童书出版正处于历史最好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2010年8月28日,第二届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接力出版社、接力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国民阅读促进中心协办。  相似文献   

17.
《2007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是一部旨在为中国儿童文化研究领域逐年留下思想印痕和学术成果,具有文化积累性质的大型资料集,可供检索的专业工具书,同时也可视为是一部力求表明选编者理论观察、批评立场和思考、建  相似文献   

18.
潘晶雪 《中国出版》2023,(S1):47-51
《中国儿童文学史(插图本)》正式出版于2019年3月,这本书几乎称得上是“十年磨一剑”,因为这个选题从2012年就开始策划。作为一家综合性的专业少儿出版社,新蕾出版社拥有丰富的出版经验以及专业的编辑队伍,除了拳头产品国际大奖小说和原创儿童文学,文学理论类图书也是我社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辽宁儿童文学评论成就斐然,但一直缺乏集中展示。现在,赵郁秀主编(副主编宁珍志、王宁、薛涛)的《少年成长的心灵镜像——辽宁儿童文学评论集》(以下简称《镜像》)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9月出版,可以说这是辽宁儿童文学评论的一次集中检阅。  相似文献   

20.
文化圈、共同语言、民族国家、地方性等不同意义上的多元文化已经通过电影文本、电影生产与传播等形成了全球电影多元文化格局,建构既具有权利差异又在诉求平等交流的秩序关系。在这种全球电影多元文化格局中,中国电影文化虽然通过大片战略、跨文化合作等方式参与其中,但中国电影文化的主体性、中国电影文化作为多元文化格局中建构者的主体轮廓和主导诉求依然模糊。中国电影文化应从全球电影文化多元格局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建构战略,以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参与多元文化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