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莎士比亚一生写了37部剧本,绝大部分都有关于爱情的描写,都涉及男女恋爱的主题,其早期喜剧更是直接以爱情为主题,热情讴歌坚贞的爱情和自由的婚姻。这是因为在西欧反封建的斗争中,爱情和婚姻问题的斗争表现得较为突出、较为尖锐。阅读这些剧作,不仅可以洞察当时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宗法思想的斗争实况,而且,通过这些爱情故事和对爱情的描写,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在剧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相似文献   

2.
郑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103-104
在《聊斋志异》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中,蒲松龄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当时的婚姻制度,歌颂至真至纯的爱情。作者借助书生的爱情生活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而清另一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通过对书生涉及婚恋的描写也可看出那些书生们的爱情观。拟从至情与无情,婚恋的目的条件以及男权的社会这三方面来分析这两部书中的书生爱情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红与黑》不仅是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小说,更是一部洞察爱情、展示人物心灵的艺术杰作。它的出现开启了爱情描写的新天地。对书中三位主要人物的爱情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作者司汤达在小说里描写了三种不同的爱情观:于连的爱情观是吸血的爱,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是真诚的爱,拉莫尔小姐的爱是折磨的爱。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与《倩女离魂》是元代影响力较强的两部爱情剧作,它们展示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两部作品在某些情节上有许多的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通过爱情观与人生砚表达其反战观念的著名小说,作者以极为欣赏的笔调描写了女主人公对恋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充满母性的依附和牺牲,立体地塑造了凯瑟琳这个坚强却悲凉的角色,更透露出男主人公在选择爱情伴侣时略带的恋母情结。  相似文献   

6.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通过爱情观与人生观表达其反战观念的著名小说,作者以极为欣赏的笔调描写了女主人公对恋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充满母性的依附和牺牲,立体地塑造了凯瑟琳这个坚强却悲凉的角色,更透露出男主人公在选择爱情伴侣时略带的恋母情结.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与<倩女离魂>是元代影响力较强的两部爱情剧作,它们展示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两部作品在某些情节上有许多的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曹禺剧作诞生后,一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他的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人的悲剧命运。本文从人物的爱情与出走两个方面来说明曹禺剧作中的悲剧情结,并探讨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唐代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爱情小说从其比较进步的爱情观及心理描写作了分析,对我们正确认识唐代社会人们的爱情和婚姻状况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文学史上的经典爱情名著,都出现在16世纪90年代,都以不同方式阐释相似的爱情故事。文章试图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以揭示两个剧本在描写至真爱情方面的相似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爱情观的异同,他们的爱情观的许多方面直至今天都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以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为源,滤出了其中的爱情描写成份,从中剖析出不同爱情观的定位,进而阐明中国古代爱情观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只有从根本上以一种艺术的标准来重新解读夏衍的剧作,才能揭开长期以来笼罩在夏衍头上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面纱。对夏衍剧作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现实主义剧作"的艺术特征,而应该从真正艺术审美的角度重新审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一位悲剧意识浓厚的女作家。其悲剧意识的形成是由于缺少关爱的童年生活、遭受重创的婚恋经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经典《红楼梦》的文学影响。本文从爱情的现实性、爱情是获得婚姻的手段、爱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三个角度,解读了《倾城之恋》并阐述了作品中的爱情观,及人物的爱情悲剧。从女性之间的斗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如同博弈般的爱情与婚姻等方面,剖析了作品中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张爱玲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同,折射出作者对当时女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爱情婚姻的悲剧经历了三个阶段:政治经济与封建势力对爱情的摧残;传统爱情观的崩溃与新型爱情观的确立;追求高层次爱情过程中女性性别意识的失落。这三个阶段反映出新时期女性痛苦的成长经历以及当代社会艰难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以其对爱情描写的深刻性、广泛性、悲剧性成为中国小说史上描写爱情的顶峰。文章从与《牡丹亭》、《西厢记》等作品的比较中,阐发了《红楼梦》所表现的全新的爱情观,揭示了《红楼梦》将爱情置于封建社会全方位背景下加以描写的独到之处,剖析了《红楼梦》所表现的理想爱情的悲剧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对《人生》的研读,从作品本身的爱情观与爱情悲剧出发,分析了作者所偏向的爱情观,以及小说中爱情悲剧艺术的刻画手段。  相似文献   

17.
夏衍、田汉、曹禺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剧作家。文章拟从情调这一特定视角出发,以夏衍剧作为轴心,将其分别与田汉、曹禺剧作一比较。这种比较旨在以此突出夏衍剧作情调的独特性,而无意做出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8.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学术界的认识很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本文从社会心理(包括作者的创作心理)、文本解读及结构形式等角度阐述了《长恨歌》的主题,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爱情(并升华到广泛意义),其中还有作者的爱情观的寄托。  相似文献   

19.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的著名剧作之一。它以“一个郁闷得使人不舒服的黄梅季节”为背景,描写了三十年代上海一幢普通的“石库门”房子里普通人一日的生活。夏衍说过:“这是我写的第四个剧本,但也可以说是我写的第一个剧本。因为,在这个剧本中,我开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探索。”①不错,这个剧本是作者经过“一种痛切的反省”,②“丢下英雄人物,拾起那久活在心头,然而搁置一旁的渺小人物”③来进行创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其中“知己之爱”写得最为出众,《连城》就是代表作。小说描写的连城和乔生的知己之爱,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的交友之道——“士为知己者死”,作者就是把这种交友之道置换到爱情上,将它进行了变形处理。从分析《连城》知己之爱的几种表现形式来看,这部作品实可当作一篇爱情哲学来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