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包括一些已成名的作家),或随军、或屯垦、或“支边”、或以记者身份长驻塞外,或因政治运动“流放”边地,或为文学写作深入生活,成为边疆地区文学创作的主力.笔者认为,这类“边地创作”(或称“边地叙事”)在十七年文学整体的政治化语境中表现出其在主流意识形态创作之外的某种异质性,十分值得关注.本文以闻捷的《复仇的火焰》为范本,试图阐释“边地叙事”在叙事策略、叙事结构等方面存在着的独异特质.  相似文献   

2.
薛浪 《文教资料》2013,(35):81-82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复仇”是比较容易见到的主题.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复仇的内容和意义也都会有相应的变化.鲁迅和莫言的作品中,“复仇”的社会批判色彩和生命体验更多一些,而本篇文章则是从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上分析了二者的复仇叙事,能够帮助读者更方便的了解二者和复仇相关的作品.根据研究表明,莫言的复仇叙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鲁迅社会批判精神的一种继承,利用复仇来对生命强力进行呼唤,和鲁迅的社会担当能够形成一种呼应,并且二人的叙事策略和技巧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鲁迅更偏于理性,而莫言则更加的感性.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造是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来实现其价值功能的。“底层叙事”作为书写当下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生存境况的新兴文学范式,其情感评价体现出“尚苦”、“尚恶”和“尚苦”更“尚善”的倾向,而前者还是更普遍的倾向。这两种倾向融进了作家的审美价值倾向,呈示着不同的意义,对接受者必然产生不同的精神引导,并且影响着“底层叙事”价值的实现。情感评价成为认识“底层叙事”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的现代变革得益于“写实”的兴起,文学进化观、“忠于地”等都是文学姿态调整的反映。文学向日常生活迁移。作为现代思想的结果,人的文学的生成极大地解放了文学生产力,引领文学在回归自身的同时也走进了现代生活的深处。日常生活向度扩大了文学空间,提升了现代启蒙品格。同是表现复仇题材,不同作家的处理显然参与了因思想歧异而形成的文学方案和启蒙方式的并立。复仇凝聚了强烈的生命诉求。复仇成了消解焦虑的文化革命想象。鲁迅不失痛快和洒脱,巴金呈现了复仇的现代困境,汪曾祺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只是人类和世界的思想投影。围绕着“晦涩”的“看不懂的新文艺”的争论是思想和文学协商的又一范例。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社会在司法方面,具有历史的特色。中国传统社会对复仇司法量刑与法律制度、情理道德、司法者个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传统社会对复仇案件司法,反映着历史的博弈过程,因此对于复仇案件的处理反映着法律、道德的相互作用。复仇司法所反映的是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复仇原因和司法裁断结果具有道德特色,同时复仇案件的处理反映着法律、道德之间的交互性,也就是中华司法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三部曲”一词源出于古代希腊。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公元前456年)首创了“三联剧”(即三部曲)的悲剧形式,并创作了反映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和法治精神对血族复仇观念的胜利的三部曲《俄瑞斯忒斯》(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女神》)。从此,“三部曲”这一名称问世了。不过,这时的“三部曲”是指情节联贯的三部悲剧,是针对音乐艺术而言的。  相似文献   

7.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8.
试论沈从文自我定位对其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论上说,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他者”)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的批判,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9.
鬼魂叙事有着悠久的历史,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和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即是两部“鬼魂叙事”的的经典作品。两位作家都发挥丰富的想象书写了“冤魂”的自白,然而“话语”的世界同样是一个迷宫。在复仇和“人性本恶”的主题之下,老国王鬼魂现身的背后是被生者记忆从而延留人间的渴望,而武士死后借巫女之口的陈述让本就迷离的真相更加遥不可及。鬼魂叙事的限制视角和主观话语,催生了无限可能。莎士比亚和芥川龙之介通过各自的作品,共同表现了“言说”的力量和对生与死、真与假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张丹 《华章》2012,(11)
“80后”小说作为新一代的文学样式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80后”作家也逐渐崭露头角,其作品中却呈现出某些相似的叙事特征,感性化的写作是年轻人生活体验的反映,也成为我们讨论“80后”小说叙事特征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曹禺的剧作《原野》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为了戏剧化地传达这种认识,《原野》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并结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成功地对戏剧本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史学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新史学”以来,中国史学的叙事性传统趋于萎缩,从而弱化了历史化的传播功能,因此,史学振兴的途径在于复兴传统的历史叙事,充分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大众化消费产品的生产,同时应该建立旨在史学社会化的“应用史学”学科,并从学术机制上予以积极扶持。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王世名为父复仇故事是文史兼备的重要复仇文化个案,其文化渊源包括三个方面:儒家复仇观念,江南越地区的复仇传统风尚,古远的侠义崇拜。而使该事件在血亲复仇故事重居于独特地位和价值的,则是他以死阻止检验父尸。复仇文化与丧悼文化的双重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该故事流播广远,影响深巨。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勃朗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作为两部典型的爱情复仇悲剧为广大读者所熟悉。虽然在写作容量、故事背景、情节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文化语境与复仇方式等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但借助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理论,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两部作品在复仇主题和叙事手法上有着平行共生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现代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我国史传叙事传统为参照系,对《世说新语》的叙事特征进行了剖析,勾勒出《世说新语》“变史家为说家”的大致脉络,并进一步揭示其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特质.  相似文献   

16.
复仇有三个意义变型:复仇生活、复仇意识和复仇文学。复仇文学不断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使复仇的主题模式和结构模式从传统跨入现代的转型。《红旗谱》在继承传统复仇主题模式与结构模式的同时,实现了复仇模式的现代性变革,在复仇与革命的主题与结构里表达了丰富的历史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干宝     
全文解读了鲁迅对干宝的评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鲁迅所作的《铸剑》也承继了干宝《三王冢》的复仇主义精神,同时在对生命的观照上,鲁迅和干宝都体现出对人的个体生命的重视.而从审美的角度而言,鲁迅和干宝的作品都有着怪诞的色彩和以鬼事论人世的审美趋向,这也成为了他们精神传承的所在.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小说叙事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说技巧上,《狂人日记》以狂人的形象、日记体的形式带动了叙事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的叙事角度转变为以狂人为中心的第一人称限制叙事,从连贯顺序的叙事转变为交插叙述,从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转变为独白式的心理分析。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自传统汲取养分,也将传统“创造性”转化,其革新与改造奠定了现代小说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现代学的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奥斯卡·王尔德在戏剧《民意党人维拉》中构建的人物双声部及多声部对话的复调特点,认为在这部剧中作者采用政治叙事、性别叙事及情感叙事等方式呈现了戏剧冲突,通过描绘世俗人生的政治与爱情悲剧来成就艺术美的殿堂,展示了他戏剧创作的现代性和早期叙事的唯美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20.
明清章回小说的表达方式与文言叙事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章回小说的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文言叙事传统的洗礼,仅仅着眼于口头叙事传统,难以圆满地把握这一研究对象.尤其是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有意赋予文本以不确定含义和将诗心与写实融合方面,明清章回小说中的几部经典作品卓有建树,体现了鲜明的文人小说风范.这一类文人小说,是不能以研究通俗文学的方式来解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